栀子豉汤 阴性药:寒性药--栀子2(除燥) 栀子豉汤一共有两味药组成,栀子和豆豉。一共两味药,偏向于阴还是阳呢? 第一眼可能觉得豆豉较多,应该偏向于阳。但栀子轻,性寒,而豆豉是质重,3两没多少的,微温。所以实际上,栀子多,药性更强。所以此方偏阴,偏寒。适合治疗阳性疾病。 这一看能想到什么呢?有热有寒偏于治疗热,非常像少阳啊。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君:栀子 2 阴(主症) 这个方一个君药栀子,一个使药豆豉。栀子为君,整体方偏寒。又有3两偏温的豆豉制衡,沟通阴阳。这个方寒热并用,有一件事大家要注意,不是寒热并用的方子就代表都是痞证的。咱们来看一下相关条文。 351、脉经: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属栀子汤,若少气,栀子甘草汤;若呕,栀子生姜汤;若腹满者,栀子厚朴汤。 353、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宋77) 354、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宋78) 355、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宋228) 356、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宋375) 357、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宋221) “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这个伤寒,还是多指太阳伤寒说的。伤寒后,发汗不解,就给用了涌吐或攻下法,导致了表证入里,出现里热的烦证懊憹或者协热下利。 那么,什么叫虚烦?《补遗》里说的清楚,“虚”就是里实未成,也指胃中津液亏虚,“烦”,是少阳、阳明热的一个表现。怎么证明是虚烦啊?仲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诊断方法“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 用手按按心下硬不硬,软的,就是虚烦。硬的,就要考虑痞证或者结胸证了。 虚烦里热,干扰神明而失眠了。这里的热在中上焦,烦为主,治疗上,他用了栀子汤。 栀子,寒,酸苦。 《神农本草经》:主治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主治中上焦这个部位的烦热。也可以表里一起清热。 豆豉,偏温,味甘辛咸而酸。 《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这个药,外能解表,内能降逆除烦,更能调理胃肠。这个豆豉恩师根据其发酵及临床,定性为偏温。这个药,外能解表,内能降逆除烦,更能调理胃肠。 栀子能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 取栀子的清里热而利湿,豆豉的解表降逆,除烦和胃,“心中嘈杂”症状就会解决。 什么是心中嘈杂?公认的说法,指的是烦热闷乱,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为特征的一种病证。患者一般就会说他也说不上来怎么个难受法,就是形容不出来的难受。常与胃脘痛、嗳气、恶心、干呕、吞酸等症状同时出现。 豆豉和栀子的温寒配伍,属于反佐。药越少,配伍越精,照顾越全面,也常常用于合方。 而且条文中反复提到阳明病已攻下后出现的“不结胸”,“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胃中空虚”,就是说阳明“实”已经去了,但还有热,就是少阳病位表现,胸中满而烦啊,这里以“烦”为主。讲到这里,我这有一个医案,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李某,女,30岁 初诊:2015、3、5 这是我朋友,那时候她工作和生活上上遇到了一些烦心事,刚开始只是烦躁易怒,后来越来越严重,其他症状相继出现。“口苦,眼干,胸闷不舒”是上焦有热,是少阳还是厥阴的热呢,再仔细问有没有“寒热往来”呢?有的,但不是很严重,会一会恶寒,一会又觉得热了,都是短时间的。 厥阴的厥热往复,则是交替时间长,病情重,甚至可能还伴随着下利。是属于里证的一个表现。也就是说,是里证的寒热交替。基本锁定在少阳,她又有“心烦,多梦,烦躁易怒”的明显“烦”证。看到这,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栀子豉汤了。 但是再仔细想想,这个患者还有很明显的腹胀问题,那光用栀子豉汤明显是不够的。“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属栀子汤,若少气,栀子甘草汤;若呕,栀子生姜汤;若腹满者,栀子厚朴汤。”我们就注意到了条文这句“若腹满者,栀子厚朴汤”。我们就注意到了条文这句“若腹满者,栀子厚朴汤”。 【栀子厚朴汤】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三才解析法: 阴性药:寒性药--栀子2 枳实5(除燥)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君:枳实5 阴(主症) 枳实为君,寒温配合,升降配合,理三焦滞气。 处方如下:栀子厚朴汤 栀子20 枳实50 厚朴40 6副,水煎服 心烦,多梦,胸闷不舒有烧灼感,烦躁易怒。食欲欠佳,腹胀,呃逆,偶有反酸,大便偏稀,舌质红苔黄,脉弦。除了具备栀子汤证外,还有个“腹满”参与的,要用栀子厚朴汤。枳实,厚朴,这是大便没有实,阳明未结,但是气已经实了。这个证,体现在气上了,再发展,就要承气汤了。栀子本身也能除烦。厚朴与枳实,是专门理气滞的。枳实,也就是现在的枳壳。 二诊来电。口苦,眼干,心烦,多梦,胸闷不舒有烧灼感,呃逆好转,无反酸和腹胀,饮食也有所改善。 改为栀子豉汤:栀子20 豆豉30 水煎服一星期后来电,以上症状基本没有了,心情也改善了许多。嘱多自我调节情绪,忌食辛辣食品。 下面咱们来看一下栀子豉类的其他方剂。 【栀子甘草豉汤】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栀子甘草豉汤这个方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顾护胃气的甘草,也属于少阳类方。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炙甘草,甘平。 《神农本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有滋养胃气的作用。因为它是蜂蜜炮制的,可以养胃中津液的。炙甘草,养津液卫气,补充津液的后备力量。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君:黄柏2 阴(主症) 100、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宋261) 太阳或者少阴伤寒后,传入阳明,里未成实,就是外证的阳明发热,和肌表的水湿互结,出现黄疸。这个黄疸,也是很鲜艳的,如橘子色,这个是湿热互结的大热,用栀子柏皮汤。 黄柏,辛苦微寒。 《神农本草经》:主治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 它也是阳明药,清热去湿。也是内外兼治。古代叫柏皮。去皮肤黄疸。 这个黄疸的方证,病位在表的。里实证,要找三个承气汤对治。阳明的外证发热,根源在于胃中干。所以这里面,有一味炙甘草。 【栀子生姜豉汤】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君:生姜5 阳(主症) 351、脉经:伤寒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反复颠倒,心下懊,属栀子汤,若少气,栀子甘草汤;若呕,栀子生姜汤;若腹满者,栀子厚朴汤。 这个方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了生姜,可以降逆除水饮。而且生姜用的五两,为君。为热多寒少之方,治疗寒多热少的厥阴。 生姜,辛温。 《神农本草经》:主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干姜温中去水饮,生姜则是解表止呕降水饮。这里一定要记住,一会栀子干姜汤用得上。 【栀子干姜汤】 刘志杰经方解析法之四象解析法: 干姜和栀子用量相同,但干姜为君,性热,阳性药作用强于阴性药。 358、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宋80) 上焦还有余热,出现了微烦,还会有“气上撞,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甚者则欲吐”这个“懊憹”出现。一个栀子解决这个偏上的湿热,一个干姜解决下后太阴虚寒,还要解表,照顾全了。这个栀子干姜汤证,治疗厥阴病。这个方虽然是寒热并用,没有明显的痞证症候群支持,不能判断为“痞证”的。栀子豉类方组方简单,是仲景给我们的加减示范。而栀子豉类本身也可以加到其他方剂里合方使用,应用范围很广。寒热及药证掌握了,相对好理解,较简单。 以上就是今晚的所有课程。感谢恩师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多方点拨。还有不理解的朋友,可以结合《类编补遗》的147、148条的讲解加深理解。到今天为止我的柴胡类方和栀子豉类方讲解完毕。到今天为止我的柴胡类方和栀子豉类方讲解完毕。 主讲老师简介: 朴玲玲,中医执业医师,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办公室成员,北京汉传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高级讲师。2007年始师从汉传经方创始人中医名家刘志杰先生,为刘志杰老师嫡传弟子之一。毕业于延边大学中医学院中医系,是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为《师承课堂实录》《增补师承课堂实录》《补遗师承课堂实录》的编委,参与了出版的整理校对复核等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