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重庆过腊八节

 释怀斋 2017-01-05

 我在重庆过腊八节

 (2015-01-10 08:08:2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ded510102vaas.html

    2011年1月10日,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22位文朋诗友,应《边陲文学》杂志主编魏武子先生的邀请,在嘉陵江沿岸举行了民俗采风活动。

    傍晚的时候,我们的船抵达了一个小码头。魏先生登上一块方形的石头,操着四川口音说:“请问北方的朋友,明天是什么节日?”我们听魏先生这样问,不由得面面相觑。有的人还急忙翻手机,看日历。

   “明天是腊八节!”魏先生笑呵呵地说,“这个节日在我们重庆,重视的人已经不多了。但在北方还很流行。”他顿了顿,声音更高了一些,“腊八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咱们明天的采风就从腊八节开始。”

    我的心里忽然生起了一股莫名的激动:在这离家几千里的地方过腊八节,还真是颇负情趣!于是,便隐隐地有了一份期盼。

    晚餐后,几个文友相约去参观重庆大礼堂。但见,璀璨的灯影里,店铺琳琅,游人如织,只是没有一点过腊八节的氛围!我问一位卖纪念品的姑娘:“知道腊八节吗?”姑娘竟然一脸茫然地摇头。她旁边一位中年男人说:“腊八节土气,重庆人不过喽。”

    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奶奶的形象:她正在一丝不苟地挑拣黄豆、绿豆、红小豆;还有一些剥了皮的花生,泛着浅浅的肉红;白瓷盆子里泡着红枣,案板上晾着刚刚浸过水的江米、小米、芝麻……

   心里忽然涌起了一股淡淡的乡愁。

    早晨。

   一阵鞭炮声在嘉陵江的船上传来,魏先生就冲着各房间喊:“起床了,起床了,嘉陵江的鞭炮一响就该喝腊八粥了!”

    我不禁有些纳闷:重庆人重视腊八节?

    魏先生说:“老渔民还是很重视的。”

    我们去一座长满了芦苇的岛上喝粥。

    一口不算小的铜锅,架在石头垒叠的灶上。木柴在呼呼地烧。沸腾的水滚涌着泡沫。一个盛了粥的木盆在水上一漾一漾地动!

   “这样煮粥?”我暗暗地有些吃惊。

    扎着蓝布围裙的老渔民,笑了笑,没有说话。

    后来,老渔民解了围裙,净了手,在木盆里舀了满满一大黑瓷碗粥,恭恭敬敬地向着西边下跪。

    那时,我想起了奶奶的话:喝了腊八粥,全家平安,无病无灾……

    接着,我们就排着队、拿着小勺子从老渔民的碗里舀粥,然后一口吃掉!

    至今,我也不知道老渔民的粥是如何煮出来的,也不知道他在给谁下跪。但我知道,他要我们一人一勺吃那黑碗的粥,绝对是有含义的:是有福同享?还是有饭同吃?抑或是在教育大家一人一口,不要多贪多占?不得而知。

    “重庆的腊八活动,最富特色的是在华岩寺。”魏先生招呼大家去华岩寺参观。

    传说,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得道成佛,但他成佛前受尽苦难,连碗御寒的粥都没喝上,所以大小寺庙都要在这一天煮粥供佛,同时向黎民百姓举行施粥活动。据报道,2009年的腊八节,仅华岩寺一家就向重庆市民派送了一万多份腊八粥!

    不料,魏先生刚刚进了华岩寺二门,就转身往回走!并且向我招手。

    我急忙赶过去。

   “看见那个拄拐的吗?”魏先生把500元钱交给我,说,“他曾经是我很优秀的学生。你把这钱送他,不要提我的名字。他自尊心强。”

    拄拐的是个瘦高个年轻人,胡子不短,头戴一顶遮了额头的长檐帽,手里端一碗和尚施予的粥,正低着头喝。

   “朋友,腊八节快乐!”我走近他,“看您身体不好,我很愿意帮您,这点小意思您别介意。”说着,我把魏先生的500元钱交给他。

    他迟疑着看我,然后默默地把钱接过去。

    我刚要转身离开,他一把拽住我:“请先生留下姓名,日后我报答。”

    看着他残疾的身体,听着他说报答的话,我的眼睛忽然湿润了!情不自禁从钱夹里又抽出几张百元票,塞在他手里:“珍重!祝福您!”

    我忽然有了一种自豪感,一种莫名其妙的愉悦也充盈了心间。人们说,腊八节是祈求吉祥的节日,但哪里比得上一次实实在在的奉献呢?几百块钱可能不算什么,但对那个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来说,是否会给他带去重新奋起的鼓励与勇气呢?哦,在重庆过的这个腊八节,会因此使我终生难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