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隐印学二三事(下):篆刻创作及其对后人的影响与贡献

 脩心 2017-01-05


三、篆刻创作及其金石之好


为了全面掌握吴隐在篆刻艺术方面取得的成就,笔者对目前所能见到的吴隐篆刻作品进行了收集和编年。从目前看到的印谱资料情况看,共有139方印作,其中有年款的98方,无年款的41方。这些作品,从吴隐25岁到56岁,时间跨度为32年。吴隐最早有确切纪年的篆刻作品,是1892年26岁刻于壬辰六月的“吴钧私印”,摹仿汉印的功夫已经相当扎实。最迟的篆刻作品是他过世当月完成的白文“有则之印”,时间为1922年农历四月五日。在吴隐五十岁时,还出现了一个篆刻创作的高峰,这一年他一共刻印20方,在此后的1918、1919和1921年,创作数量较以往明显增多,说明吴隐晚年对篆刻创作情有独钟,而在1922年的四个月中,也创作8方之多。以上的创作数,仅是笔者目前所能见到的,实际创作数量当然还要更多一些。吴隐的篆刻作品虽然不多,但通过下面的《吴隐篆刻创作简表》,还是能看到吴隐篆刻艺术的创作发展脉络。




分析吴隐的篆刻艺术风格,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印谱,明显地看到三种风格取向。


第一种是秦汉印风格(图19),以26岁所刻白文“吴钧私印”, 27岁刻满白文“颐寿草堂”,早年所刻白文“庞青城收集模拓之印”为代表,由于吴隐童年即从事篆刻,又得戴用柏的指教,故秦汉印的基本功比较深厚。从他30岁前所刻的印章来看,基本是秦汉印的面貌。


△图19


第二种是浙派风格(图20),以25岁刻白文“光绪辛卯嘉惠堂所得”,28岁刻白文“金石癖”,31岁刻白文“怕你不雕虫篆刻”,45岁刻白文“生长西湖籍鉴湖”为代表。这些作品,具有明显的浙派篆刻风格,结字缜密,用刀短切,于生辣中见朴茂。究其取法的源头,近仿陈曼生,远追秦汉,故能线条醇厚,气质高古。如果说25岁所刻“光绪辛卯嘉惠堂所得”还比较稚嫩,那么31岁所刻“怕你不雕虫篆刻”就显得成熟许多,再看45岁所刻白文“生长西湖籍鉴湖”,已经有老到精能的感受了。


△图20


第三种是大篆入印的古玺印风格,以43岁刻朱文“幼章一字锐矦”, 50岁刻白文“丁辅之玺”、 51岁刻“鼎梅河朔所得金石”为代表(图21)。因吴隐享年只有56岁,所以这些都是他晚年的作品了。这些以大篆文字入印的篆刻作品,我们现在看来感觉不到特别之处,但在80年前的民国时期,却是一种创新,一种时尚。我们再看48岁刻白文“高谈娱心”(图22)和50岁所刻朱文“叶舟”二印,直至今日仍不觉得面貌陈旧,这二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气息,令我辈折服不已。


△图21


△图22


除以上三种比较明显的风格外,在吴隐的篆刻作品中,还可以看到28岁所刻仿急就章的白文“李虘辛印”,43岁所刻仿吴昌硕的朱文“锐矦心赏”,50岁所刻拟汉玉印的白文“双研山房高氏书画记”,55岁所刻白文多字印“先东坡游赤壁一年潜泉开六得五” (图23),可见吴隐的艺术风格取向还是比较广泛的,这主要得益于吴隐广博的见识和一种善于接受新事物的良好心态。



△图23


纵观吴隐的篆刻艺术,其发展的脉络是清楚的。从早年的秦汉印为基础,转到中年的浙派风格,再到晚年的古玺印创作,一步一个脚印,形成了吴隐在篆刻艺术上的基本面貌和成就。所以就一个印人来说,吴隐也有他的立身之本。对吴隐各个年龄段的详细论述,可参阅舒文扬先生《金石能为臣刻画——吴隐篆刻艺术刍议》一文,这里不再展开。



△图24



△图25


凡篆刻者,必有金石之好。吴隐在金石方面的爱好,可以从他收藏集拓的古泉、古匋、瓦当、古专等专集中表现出来。金石拓本品类齐全,足见吴隐对金石的痴迷程度。1909年,印社印行《遯盦古泉存》(图24);1910年,辑《三代古陶存》(图25);同年又辑《遯盦秦汉瓦当存》二册,刻原拓本。蒲华题签,黄山寿题扉页,吴隐自序。上卷17瓦,下卷18瓦,共35瓦,每瓦都有吴隐的注释。从他的自序中,可以看出吴隐对瓦当的认识是比较全面深刻的,他说:夫瓦之为物至微也,其文屈曲盘旋,开汉人缪篆之先,读其遗文,犹令人想见先民遗泽,盖秦汉篆文之留于今者,已廖如晨星矣。讫今过咸阳境上,汉家城阙,尘土瓦砾间,隐隐尚存,今得一二遗瓦,抚挲转玩,实足令人生今昔之感也.1913年,吴隐辑《遯盦古匋存》二册,又辑有《遯盦古砖存》八卷(图26)。这些专集,泉、匋、瓦当、砖各集一篇,刊印钤拓极为专业,显示了吴隐在金石方面的造诣和兴趣。1919年西泠印社影印吴大徵《愙斋砖瓦录》一册, 1920年又印行《六朝志铭丛录》,显示了他在金石碑版研究方面的广度。这些都是篆刻艺术取法的来源之一,吴隐当然深知这一点,故在这方面也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吴隐的印学素养,就是这样脚踏实地,一点一点积累资料,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吴隐如此,现代人又何尝不能如此。



△图26


四、对后人的影响及贡献


吴隐才能出众,而处世极为低调,虽家有万贯,但对自己的生活却又很节俭,具有中国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价值观。由于吴隐的言传身教,他的继室孙锦、子吴熊、吴珑、从孙吴朴均是西泠印社正式社员;侄孙吴善庆则是“赞助社友”,吴隐的亲属在西泠印社的“枝繁叶茂”,在其他社友中找不出第二例。


吴隐的继室孙锦(1883--1941),字织云,山阴人,工篆刻,精小楷,擅拓印,又善诗画。《西泠印社志稿》中记载她的诗二首,纯朴清丽,对偶天成。1913年,与吴隐合刻白文“罗刹江民”一印,边款云:福庵属,石潜织云合作。可见孙锦也能刻印。西泠印社仰贤亭内,尚留有孙锦题跋一则,字迹娟秀,有出尘之气。孙锦特别擅长制作印泥,吴隐的“潜泉印泥”,就是她一手调制出来的,所以印泥的秘方一直由她掌握。孙锦在吴隐创业的各个时期,相夫教子,起到了“红袖添香,琴瑟和谐” 的贤内助作用。吴隐过世后的十二年间,上海西泠印社的经营业务也由孙锦执掌的,孙锦为“潜泉印泥”和西泠印社所做的功绩,历史是不会忘却的。




吴熊(1903—1971),吴隐次子,原名熊生,一名德光,字幼潜,一字蟠蜚,号持华,又号右旋居士。能刻印,善镌碑。辑有《封泥汇编》等。 

吴珑(1907—1979),吴隐三子,原名锦生,字振平,一字儋生,号和庵,隐幼子。从吴徵游,工画山水,能篆刻。喜鼓琴,得虞山派指法。

吴善庆(1871—1922),字善卿,隐从孙。山阴州山人,世业染。年十四,往沪习贾,勤俭诚笃,为人所称。喜收藏金石书画,曾为印社捐筑观乐楼、还朴精庐等。撰有“潜泉记”、“鉴亭记”、“遯盦崇祀泰伯记”等文。

吴朴(1922--1966),字厚庵,号朴堂,隐从孙。王褆入室弟子,精篆刻。


吴隐后人的印学活动,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


一是印售书谱。


1922年吴隐过世后,上海西泠印社的经营自然受到很大影响,但靠着吴隐的声誉,经营基本还能维持下去。此后影印丁仁所编《缶庐近墨》第一集、石印蔡真所刻《拊焦桐馆印存》。1931年,吴熊编《封泥汇编》一册,收封泥1115方,有释文,王禔序、跋。同年钤印葛昌楹辑《吴赵印存》十册(1943年又出六册本)。1933年,印行孟昭鸿编《汉印分韵三集》。首页有白文“山阴吴氏幼潜鉴定”长方印,版权页有“审定者吴石潜  印行者西泠印社” 等内容,说明吴隐的后人在经营方面并没有开拓性的能力。在出版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西泠印社1934年影印《现代篆刻》第一至九集,收集赵叔孺、王福盦、方介堪、唐醉石、童心龛、刘贞晦等人刻印,对保存当时印人的作品,传播民国印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此外还排印了张浚勋《寿山石考》,钤印《朱其石印存》一册。



《西泠印社潜泉印泥发行所出品目录》内页


1934年6月1日,吴熊、吴珑正式分家,吴熊在浙江路渭水坊原址经营书店,吴珑迁至上海广东路棋盘街东首239号经营印泥发行所,但二人的经营范围又相互发展。1935年4月,吴珑重刊《西泠印社潜泉印泥发行所出品目录》,载有《潜泉印泥概述》一文,附售印谱、刻印参考书。同年8月,吴熊以中国印学社名义出版《吴让之印谱》、《西泠八家印谱》等印谱,书后附有中国印学社出品的“纯华印泥”广告。1936年后,吴熊又分别以西泠印社、中国印学社名义钤印《胡鼻山印谱》、《吴昌硕印谱初集》、《吴昌硕印谱全集》、《赵撝叔印谱》、《百名家印谱》、《伏庐藏玺印汇存》等印谱,但到1940年后,书店业务则基本萎缩,最后在艺术界隐退了。


二是传承印泥制作工艺。


篆刻离不开印泥,优质的印泥,对篆刻的钤印效果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吴隐在手工拓制印谱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印泥,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吴隐从1904年西泠印社成立之后,就在上海开始了印泥的研制工作。从最初的纯华印泥到后来的潜泉印泥,印泥一直是上海西泠印社的主要经营项目。1934年后,吴珑负责印泥发行所,孙锦随吴珑生活。由于孙锦掌握着潜泉印泥的配方,印泥经营基本能维持原来的业务。



△上海西泠印社潜泉印泥


1941年孙锦过世前,将潜泉印泥的配方传给媳妇丁卓英,使印泥的品种得以沿续并有所发展。1956年公私合营后,吴珑、丁卓英夫妇决定将配方献给国家,并带出了汪定怡、李耘萍二位传人,为今天的上海西泠印社提供了核心印泥制作技术。


作为清末民初的印学家、西泠印社的创始人之一,吴隐在为中国印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后人尊敬的。他在清未民初这个特殊的年代,以诚实稳重的处世、孜孜不倦的学问、精明远见的卓识,在印学研究创作、辑印印谱书籍、制售印学商品等方面均取得了足以青史留名的业绩,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吴隐就是其中的一员。吴隐的成功,除了他个人的不断努力外,也是与西泠印社的成立和发展相辅相成的。从1904年开始,吴隐以西泠印社这个平台,出版印谱书籍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个人的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西泠印社的成立为吴隐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没有西泠印社,就不会有吴隐个人的成功。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吴隐为西泠印社所作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从物质上讲,吴隐为西泠印社的捐赠的现款和房产,明显多于其他几位创始人。从宣传扩大西泠印社的社会影响力来看,吴隐以西泠印社名义出版的大量印谱和印学书籍,也是同社中的翘楚。陈振濂先生在《关于吴隐在西泠印社初期活动的考察》一文中说:“像吴石潜这样大张旗鼓地出版印谱是罕见其匹的 , 它对于普及印学、造福后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件事情上,最充分地惊现出吴隐贯彻西泠印社 ‘保存文物、研究印学’ 的宗旨, 它的意义不限于一个西泠印社 , 在整个近代篆刻史上, 它的贡献应该占有充分的篇幅和位置。”所以没有吴隐对西泠印社和印学事业的真爱,也就可能没有西泠印社今天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是本人关于吴隐与西泠印社的基本观点,从研究西泠印社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对吴隐的认识和宣传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



△吴隐


另外,在对吴隐作了一个全面的考察之后,特别是对吴隐的交游过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后,笔者认为一个艺术家的产生,总有其时代的特征。艺术家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不可能没有时代的烙印和历史局限性,只有那些适应并表现了时代特征的艺术家,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从当时的社会情况看,吴隐的所作所为,基本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正确选择。如他在大量原拓印谱的同时,还采用了先进的铜版印刷技术,这是他开放进取意识的最好证明。从他过世后书籍印刷的情况看,虽然维持了一段时间,但后人的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最终还是避免不了破产的结局。斗转星移,兴亡由人,历史的进程是无情而又公正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艺术家的出身和地位,并不影响他的历史成就和功绩。从吴隐的个例来看,即使是一个碑版铺出身的学徒,也可以通过自身孜孜不倦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印学家。在艺术面前,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那些认为吴隐只是一个石匠或书商的现代人,如果看到他如此丰富的印学著作,看到他如此高雅的艺术情怀,一定会汗颜不止,并肃然起敬的。这正是本文的目的。


——2008年7月31日定稿于桐乡河畔居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