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芋

 黄氏中医传 2017-01-05

毛芋又叫芋艿,在古时候称蹲鸱,因其外形如鸱鸟下蹲而得名。俗称芋头、芋子、毛芋,为单子叶植物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块茎,远看似荷叶,在我国南方及华北各省均有栽培,毛芋种类多,每年秋冬季成熟上市,为生态绿色食品;其色、香、味俱佳,甜、糯、滑兼有。毛芋芽和毛芋嫩梗经过特殊处理后也可食用,且别有一番风味。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毛芋
  • 中文别名:青芋、芋艿、毛芋头
  • 英文名:taro root?s
  • 界: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单子叶植物纲
  • 目:泽泻目
  • 科:天南星科
  • 属:芋属
  • 拉丁学名:Colocasia esculenta(L.)Schoot

概述

传说明朝年间,倭寇侵犯我东南沿海,百姓深受其苦。戚继光临危受命,抗击倭寇。中秋节这一天,戚家军的营地半夜里遭遇倭寇偷袭,数千将士被围困在山上数天,由于断了粮草,士兵们只好挖来野蹲鸱代食,谁知,野蹲鸱煮熟后很好吃,将士们吃饱后精神振奋,英勇杀敌,终于突出重围,并将倭寇全歼。事后,戚继光为了纪念此役中遇难的士兵,就给野蹲鸱起了个名字叫“遇难”,时间一长,“遇难”渐渐演变成了“芋艿”,但东南沿海人民在过中秋节时都要吃糖芋艿,纪念戚继光抗倭功绩、不忘民族危难的习俗没有变。

植物形态

地里的毛芋正在加载地里的毛芋

地里的毛芋多年生块茎植物,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叶片盾形,叶柄长而肥大,绿色或紫红色;植株基部形成短缩茎,逐渐累积养分肥大成肉质球茎,称为“芋头”或“母芋”,球形、卵形、椭圆形或块状等。母芋每节都有一个脑芽,但以中下部节位的腋芽活动力最强,发生第一次分蘖,形成小的球茎称为“子芋”,再从子芋发生“孙芋”,在适宜条件下,可形成曾孙或玄孙芋等。

性喜高温湿润,不耐旱,较耐荫,并具有水生植物的特性,水田或旱地均可栽培。根系吸收力弱,整个生长期要求充足水分;对土壤适应性广,以肥沃深厚、保水力强的粘质土为宜;种芋在13~15℃开始发芽,生长适温20℃以上,球茎在短日照条件下形成,发育最适温27~30℃。如遇低温干旱则生长不良,严重影响产量。

营养价值

芋艿的营养价值极高,块茎中的淀粉含量有70%%,既可当粮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秋补素食一宝。新毛芋艿富含蛋白质、淀粉、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B1、B2、皂角甙等多种成分,

祖国中医学认为,芋艿性甘平,入肠胃。具有益胃宽肠、通便散结、补中益肝肾、添精益髓等功效,对大便干结、甲状腺肿大、肿毒、瘰疬、乳腺炎、急性关节炎等病症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