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易经》对世界科技的影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小序》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世界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说道:“《易经》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思想相媲美,而且成为整个中国科学的基础”。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之父荣格更说道:“谈到世界人类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
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是否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保持不断创新发展,是由其内在的国家文化和民族指挥所决定的。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其科学技术在近代以前一直都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不论是最早观测到太阳黑子和彗星的天文学,还是最早使用多行栽培和多管条播机的农业学、最早出现十进制记数和破解高次方根的数学、最早解释第一运动定律和磁场感应的物理学、最早进行化学反应记录和干流法制硫酸实验的化学、最早发现美洲新大陆和建造自来水管道的地利学,还是资料完整的人类文明文化体系以及效果明显的中医中药学体系、直交网络的地图学体系、领先世界的钢铁体系、结构合理的砖木宫室体系等等,这些都是辉煌中国古科技的冰山一角,无不闪耀着我们伟大先哲的珍贵智慧。
这个伟大的智慧就是我们一直阐述的:“以《易经》为源头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19世纪末20年代初,以《周易》为主的《易经》著作开始被译成外文。随着《易经》相关著作的翻译,对它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的各种借鉴性研究也随之开展起来。
欧美学者对我国《易经》文化不断的深入研究,也使得更多科学与哲学理论得到启示和发展。先后有原子、量子等精深理论;计算器、计算机等伟大发明;核能用途、太空探测等尖端科技;遗传密码、试管生命等生物学突破;混沌理论、分形几何理论、一元数学理论、地球经络学位结构理论、地震自然节律、自然周期可分度理论、生物全息理论、宇宙全息理论等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发现与发明。这些都与中国博大精深的《易经》系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象理数模型”引起了全世界的重视,不少西方专家和学者,已由《易经》的研究而推行至天文、物理、生物、化学、医药、数学等各学科的创新研究和飞速发展中。
《易经》对天文学的影响
天文学,是研究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科学,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人类生在天地之间,从很早的年代就在探索宇宙的奥秘,因此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它一开始就同人类的劳动和生存密切相关。
成就
我国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出现萌芽了。最早在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我国的天象观察,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阳黑子、日珥、流星雨等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并且观察仔细、记录精确、描述详尽,其水平之广告,达到了令今人惊讶的程度。
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和历法编订。这些极具科学价值的贡献,无不处处彰显着《易经》的智慧。
《易经》是研究宇宙变化规律的学科,所以说《易经》从本质上与天文学就是密不可分的。《易经》很早就揭示了日月星辰变化的道理和规律,讲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化成天下”。这其中广泛应用了《易经》的河图洛书的体系、阴阳对应的思想、五行生克的原理和天干地支系统。
星体发现
甘德,战国时期齐国人,著名的天文学家,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二的最早发现者,著有《天文星占》八卷,后世又称为《甘氏星经》,与另一位同代天文学家石申的《石氏星经》,合称《甘石星经》。
甘德勤于对天空中的恒星作长期细致的观测,并依据《易经》中的干支、五行等理论,建立了全天恒星区划命名系统。
同时,甘德除了对恒星的观测外,对行星的运动也进行了长期的观测和定量的研究,经过阴阳对应规律的分析,他发现行星运动不是全部都顺从同一个方向,应该存在逆行的现象,并在荧惑星(火星)和太白星(金星)上找到了证据。
甘德对木星的观测尤为精细,是研究木星的专家,著有关于木星的专著——《岁星经》。他通过“河图”的研究和干支系统的推算,指出了木星“若有小赤星附于其侧”,并用干支历法演算出了肉眼可以观察到的最佳时机。公元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天文学史工作者,通过在北京天文台兴隆观察站的实地观测,确信木卫二在一定条件下是有可能凭肉眼观测到的。
公元前4世纪中叶。甘德观测到了木星的最后的卫星木卫二。而对于木星的卫星发现,近代是在17世纪初望远镜发明之后,由意大利大科学家伽利略(Galilei)于公元1610年用它观测木星时才发现的。甘德早伽利略近2000年。
天象观察
我们依据从“河图、洛书”破解出的信息,研究日月星辰的位置和变化,掌握五大行星、二十八星宿的运行规律以及这些星体对于我们地球的影响作用,并提出了“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三大天地结构的学说。
盖天说:盖天说认为:天像图形的斗笠,地像扣着的盘子,两者都是中间高四周低的拱形。盖天说即能克服“天圆地方”说的缺点,也能解释很多天象。
浑天说:浑天说认为:天就像一个鸡蛋,大地像其中的蛋黄,天包着地如同蛋壳包着蛋黄一样。浑天说对中国古代天文仪器的设计与制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如浑仪和浑象的结构就和浑天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宣夜说:宣夜说认为:天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没有任何形质,日月星辰自然地漂浮在空气中,天离我们非常深远。宣夜说打破了天的边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广阔的宇宙空间。
仪器制作
我们利用“五行”的状态选用不同性质的材料,再依据阴阳的对应和五行的生克,来定义合理的结构和动力的分布,从而创造性地设计和制造了许多种精巧的观察和测量仪器。
历法编订
我们通过完备的天干地支系统,确定四季、推算节气、分配每月日数、计算日月食发生时刻等,尤其是郭守敬在公元1280年编订的《授时历》,采用365.2425日作为一个回归年的长度,这个数值与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相同,却比欧洲的格里高列历早了300年。
现代影响
海耳(GeorageElleryHale,1868-1938年),美国著名天文学家,曾主持修建了叶凯士天文台,并在其上安装了重达230千克的望远镜,迄今为止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折射望远镜。
海耳对美国乃至世界天文学作出了很多杰出的贡献,这不仅是因为他具备丰富的天文学知识,拥有先进的天文学装置,还是由于他对于中国《易经》文化的关注和学习,尤其是对反映银河系规律的“河图”的研究。
由此,他先是通过太阳色球层的日饵照片,结合“河图”中蕴含着的能量分布和运转规律,发现了太阳耀斑的存在,并最早指出了太阳黑子强磁场的存在。后来,他又根据对黑子的大量观测,同时参考《易经》干支系统的核心模型,测算出了太阳黑子活动的真正周期不是11年而是22年。
人物影响
可以说《易经》对于天文学的启迪和影响,涉及到了天象、历法等几乎所有方面,中国之所以是世界上发展天文学最早的国家,这与我国历代的伟大天文学家的成就是密不可分的。同时,《易经》对海外天文学家的指导同样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中国如:甘德、石申、张衡、祖冲之、张遂(僧一行)、郭守敬、张钰哲、刘子华、程茂兰、黄授书等。
西方如:Georage Ellery
Hale、Hertzsprung Ejnar、Adams Walter Sydney、Russell Henry
Norris、Shapley Harlow等。
《周易》的天地人三才之道,是把“天”放在首位的。古代的“天”的概念虽然可能包括了现代科学的气象学的一部分,但是其主要部分仍是与现代天文学相对应的。
一、八卦与古天文
赵定理(1986)指出:“易的源头,本为古历法所得到的自然规律。经古人提炼,抽象为太极、阴阳、八卦学说。然后,又以法自然之规律,用来推演万物,万事,并用来占筮”。八卦与历法究竟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据赵定理先生研究成果作简要介绍。
1.圭表
根据考证,《周易》的“易”字,上面是一个“日”字,表示太阳,下面几条斜线表示太阳照在物体上的影子。整个字是对于天象观察的描述。另外,八卦的“卦”字也是古代一种天象观察仪器的象形。“卦”字左边是一个“圭”字,它是地面上平放的一把尺子;其右边的“卜”,是直立的一根竿子(古代称为表)。古人根据太阳光对表的投影,在圭上测量日影的长度,就可以用来定方向,定季节以及其他天文数据。由此可见,“卦”字与古天文测仪器是密切有关的。
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最古老的天文学首推产生于周代的《周髀算经》。“周髀”为古代观测天象的一种仪器,又称圭表(在南京市紫金山天文台有保存),用以观测正午日影长度。立八尺高的圭表,得冬至日正午的日影长一丈三尺;夏至日影长一尺五寸。
取子午线段为圆。《周髀算经》:“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夏至从离,阴在午,日出艮而入乾”。如下图中正午日影最短,联结影端和表基的线可给出当地南北方向。把子午线段分为六份,用十二地支去记。按此说法,便可标出文王后天八卦。冬至正午之日影方向为北,夏至为南,二分点为东西,再两分,使得地面上的八方。八方配八卦,可得地面上的八卦方位。
每日日影最短的时间是当地正午,测到的是当地的地方真太阳时。
由此可见,八卦的空间方位的确定与古天文的观测确有密切关系。着定理(1990)称这为地八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