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明邦从“陈抟易图留后世“参悟内丹指玄机——吴云青传承黄老内丹养生

 醉牛988 2017-01-08

前期封建社会,中国道教的主要修炼方式是炼金丹。自葛洪以来,道士们将炼金丹作为重要法术加以渲染、传播、炫耀,深受封建贵族欢迎。士大夫以炼丹、服丹自豪。封建统治者受还丹升仙所诱惑,信之如神,大肆服食。服食仙丹的长生术,因受到众多帝王、大臣、文士的信从,声誉日隆。炼丹过程中的某些化学变化,由于可以重复实验,的确相当令人迷惑。然而,事实往往不如道士的理想,服丹者多,而真正长生、成仙者百不见一;事实恰好相反,帝王因滥服金丹而夭亡者,在唐代中期屡屡发生。人们对金丹的长生效应大加怀疑,佛教和社会舆论,乘机大肆攻击,不断予以揭露。道教的威信日渐低落。金丹术在唐代发展到顶峰,同时又将道教引入困境。摆脱困境的出路何在?道教学者在深思。

炼食金丹长生,此路不通。羽林高人纷纷改弦易辙另谋出路。集中精力在其他道术上下功夫。房中术早已受到攻击,不再大肆申张了。辟谷、守一、存神、吐纳、胎息、服气、坐忘,成了注意的中心。隋代苏元朗重新解释《参同契》,以之指导内丹修炼的思想,逐步获得唐代道士们的普遍重视,于是内丹术著作,相继出现,自唐末至五代,外丹术日益衰落,内丹术大为兴盛,道教的修炼方术,由注意烧炼五金八石的外丹术,逐步转变为注重心性修炼的内丹术。强调修心养性是延续生命、改善体质、防治疾病的重要法门。在唐末五代社会大动乱的历史条件下,这无疑为广大苦难民众指出了一条自我修炼、摆脱烦恼的宗教途径。陈抟正是在道教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出现的卓越人物。

陈抟在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正徘徊在歧途中,面临着选择生活道路的转折关头,因得到孙君仿、麞皮处士两位高人指引,皈依玄门,隐居武当山;幸遇五位老人(五条龙)点化,授以“蛰龙法”,将他引入内丹修炼道路。陈抟不满足于一得之功,遍游名山,访谒高道,得蜀中高公何昌一秘传的“锁鼻飞精”之术,由此而内丹功夫进入高层。陈抟是博学深思的隐者,自然不限于仅掌握几种内丹方术,力图从道教理论上探讨人体奥秘和生命哲学。他所抟授的《无极图》和写下的《指玄篇》、《阴真君丹诀注》,是他对内丹理论探讨的结晶。


1、《无极图》中悟丹道

陈抟传授下来三种易图。《先天太极图》讲宇宙万物的演化;《易龙图》讲“天地之数”的变通。还有一幅《无极图》,是他运用《易》学研究内丹而悟出的绝妙道理,这幅图可用以解释生命奥秘,诠释内丹理论,有道教意义。也有哲学意义。

《无极图》的哲学意义,在于此图几经传授,到周敦颐那里,略加改造。成为周氏《太极图》,为阐发宋明理学的宇宙衍化论,提供了一幅前所未有的精巧图式。

陈抟传授《无极图》,主要在阐述内丹思想。这是道教学者所一贯重视的。本来利用《周易》理论与图式解说炼丹过程,《周易参同契》早已开其端;唐末五代以来,更加成为风气。五代彭晓所注《周易参同契》,就有《明镜图》,《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陈抟以图式代替文字,解说《周易》,解释丹道,本不为奇。不过陈抟传授《无极图》,并将此图刻在华山石壁上,垂之永远,毕竟是一大功劳。关于此图的来历,清代易学家黄宗炎《太极图说辨》中指出:“考河上公本图,名《无极图》,魏伯阳得之以著《参同契》,钟离权得之以授吕洞宾。吕洞宾后与陈图南同隐华山,而以授陈;陈刻之华山石壁。”根据这一说法《无极图》首创于汉代河上公,钟离权得到后传之吕洞宾,吕洞宾再传与陈抟,陈抟无比珍惜,唯恐有失,乃刻之华山石壁。这一《无极图》,在促成宋元时期的道教由注重外丹黄白术,转向内丹修炼术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正因陈抟在发展道教、传授内丹的历史功绩,羽林尊之为“陈抟老祖”。

《无极图》,如图9,其重要内容如何?清代学者黄宗炎对之作了细致的解释,他的解释分总论及五个层次:

一、总论全图之奥妙。他说“其图自下而上。以明逆则成丹之法,其重在水火。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则火不熛烈,惟温养而和燠;水性润下,逆之使上,则水不卑湿,惟滋养而光泽。滋养之至,接续而不已;温养之至,坚固而不败。”这是说《无极图》当由下而上逆看,蕴涵着“逆则成丹”的道理。所谓逆,也指逆水火之性。火性炎上,逆而使之下。水性润下,逆而使之上。这里的水火,指的是肾水与心火;一上一下,乃可臻于水火既济的生命妙镜。

二、释最下一圈。“其最下圈,名为玄牝之门。玄牝即谷神。牝者,窍也;谷者,虚也。指人身之命门,两肾空隙之处,气之所由以生,是为祖气。凡人五官百骸之运动,知觉,皆根于此。”这里说的是方士修炼,由提升“祖气”开始;“祖气”贯通五脏、百骸,人的运动、知觉均根于此。而“祖气”是寄于“命门”的所谓丹田之气。“命门”,指人身两肾之间空虚之处。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视“命门”的作用。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专门有著有《命门考》。《本草纲目》写道:“(命门)下通二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源,相火之祖,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皆由此出。”[1]李时珍称命门为“精气之府”,黄宗炎说它是“祖气”所生之地,二者是一致的。

三、释下数第二圈。“于是提其祖气,上升为稍上一圈,名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有形之精,化为微芒之气;炼依希呼吸之气,化为出入有无之神。”这是说“祖气”上升,加以提炼,乃发生变化,有形之精,化为微芒之气;炼依希呼吸之气,化为出入有无之神。也就是化精气为呼吸之气;使呼吸之气化为人的精神。这精气(祖气)是先天具有的,呼吸之气是后天运化的。由于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交合运化,生命得以延续,精神得以产生和焕发。在《无极图》中,“玄牝之门”用一“○”作代表,表示虚空的玄牝,及所产生的无形之“祖气”。“炼精化气,炼气化神”同样用一“○”作代表,表明无论“精气”、“呼吸之气”,还是“精神”,依旧是一“无形”虚空的存在。

四、释下数第三圈。“(气与神)使贯彻于五脏六腑,而为中层之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联络之一圈,名为‘五气朝元’。行之而得也,则水火交媾而为孕。”这是说所炼之气,贯通于脏腑,统帅水火木金土五气,凝聚为一体,是为“五气朝元”。五气之中,水火二气最关紧要,居于图中上位。炼气过程即是使火气下降,水气上升;火不燥热,水不卑湿;水火交媾,达到温养之至。由于人体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六腑本相贯通,交互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呈现网络结构,凝结为一体。关键在于水火交媾,可发生新变化,产生新效应。

五、释下数第四圈。“又其上之中分黑白而相间杂之一圈,名为‘取坎填离’,乃成圣胎。”这是说水火二气交媾,而又不燥、不湿,温养之至,引起质的变化,形成“圣胎”,也就是“仙胎”。“圣胎”的形成,是经过长期修炼,“取坎填离”,水火交济,心火肾水不断交流,达到中和之至的境况而产生的最终结果。《无极图》中,那黑白间杂的一圈,是有规则的,黑色代表阴,白色代表阳。左半部,二白中黑,为阳、阴、阳,乃离卦()之象;右半部,二黑中白,为阴、阳、阴,乃坎卦()之象。二卦相合,表示坎离相交之形,亦水(肾)火(心)相济之象。坎离二卦之中有一小白圈。即是所孕之“圣胎”。

六、释《无极图》最上一圈,“又使复还于无始,而为最上之一圈,名为‘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而功用至矣”。这是说“圣胎”修炼,已进入最高境地,即所谓“神仙”境界。这种境地是虚无飘渺,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有极限的,下同“祖气”所出的“玄牝之门”相应,故谓之“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达到此种境界,就是道家炼养的最高成就。

由玄牝之门产生的无形无象、无声无色的“祖气”开始,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进而达到“五气朝元”这是修炼过程中从无到有的过程;然后,由“五气朝元”,进一步“取坎填离”,“水火交济”,而结“圣胎”,再进而达到“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这是修炼过程中从有到无的阶段。整个过程可概括为无——有——无的往复过程,故此图名为《无极图》。从无化有,由有化无,就是《老子》主张的“有无相生”原理,也就是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2]《无极图》解析的是一本“无极”经,其思想渊源,导自《老子》。

不难看出,陈抟《无极图》借用并改造《周易参同契》中的一些内容,如“五气朝元图”,本于《参同契》的“三五至精图”,“取坎填离图”本于《参同契》的“坎离交媾图”。不同之处在于,《参同契》主要讲的是外丹黄白之术,《无极图》所讲的却是“内丹”修炼之法。

陈抟的《无极图》传到周敦颐后,从探讨生命哲学进而探讨宇宙衍化理论,将此图改造成为周氏《太极图》,如图10。这两个图,从图式上看,可以说基本相同;从其所涵内容看,则大有区别。关键在于周敦颐对此图作了完全不同的解释。两者的根本区别,黄宗炎《太极图辨》讲得比较明白。他写道:“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盖方士之诀,在逆而成丹,故从下而上;周子之意,在顺而生人,故从上而下。”这里所谓“颠倒其序”,不是说将图形颠倒,只是说阅读此图时,与读《无极图》的顺序相反,不是从下而上,而是从上而下,上下次序颠倒。方士讲的是“逆则成丹”,故从下起;思想家讲的是宇宙万物生成次序。讲“顺而生人”,故从上起;黄宗炎的这一诠释,恰中的鹄,使人豁然开朗,易于领会此图要领。

周敦颐的《太极图》是如何揭示宇宙生成次序的?他写了一篇《太极图说》,这篇文章可称千古奇文,用248字,以精炼的语言,揭示极为深奥的宇宙生成原理,令人倾倒,全文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宜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万物生焉,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为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太极图说》言简意赅,揭示了图中十分丰富的内涵,包含着《周易》全书的要领。历代学者对此图多有解说,心悟不一,详略各别。大体说来,阐述了宇宙万物衍化的四个阶段。

第一层,无极阶段。无阴无阳,无动无静,无形无象,无始无终,唯存“太极”,以为天地之始。故名“无极而太极”。

第二层,太极分化阶段,原初物质之气,分化为阳阳二仪,阳动阴静,形成天地。

第三层,五行交合阶段。从阴阳二气生出特性不一的五行之气,二五之精凝聚,形成化生万物的物质材料,蕴涵万物的共同本性。

第四层,万物形成阶段。阴阳、男女(雄雌),两性交合,产生万物。禀二五之秀气者,乃为人类,与其他物类不同之点在于有知觉、精神。万物与人,物物一太极,人人一太极,原始反终而运化无穷。

冯友兰先生评论周子《太极图说》的贡献云:“周濂溪取道士所用以讲修炼之《太极图》,而与之以新解释、新意义。其解释此图之《太极图说》为宋明道家中有系统著作之一。宋明道学家讲宇宙发生论者,多就其说推衍。”[3]

当代易学家朱伯崑先生更对周敦颐《太极图》的内涵,作了详细解析和公允评价。指出:“这种从宇宙开始到人类的演变过程,即无极——太极——阴阳二气——五行之气——万物和人类,是以前的儒家哲学所少有的,也是对汉唐易学中的宇宙论和李觏的太极元气说的发展。其以无极为世界的本源,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说法,但是从太极元气以下,其对于世界形成的论述,则是唯物主义的。”[4]

周敦颐扬弃道教炼丹术,重新解释陈抟《无极图》,而发展儒家的宇宙本体论,这固然是他本人经过深思熟虑,“不由师说,默契道体”,而作出的理论贡献;但推其本始,陈抟传下《无极图》,形象地展示了从无到有,再从有入无的思维模式,对周敦颐产生重要启迪作用,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无极图》之所以能启迪新的思路,当然并非陈抟本意。但陈抟也好,周敦颐也好,都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太极观,这是一致的。无论陈抟的《无极图》,还是周敦颐的《太极图》,都可以说是对易学思想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在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都是超越时代的。

【注释】

[1]《胡桃·发明》,《本草纲目》校点本第三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版,第1804页。

[2]《老子》第28章。

[3]《中国哲学史》下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824页。

[4]《易学哲学史》第二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98-99页。

2、《指玄篇》里授功法

陈抟传授《无极图》,意在剖示修炼内丹的基本原理及其步骤,从图上看是五个层次;就内丹原理而言,是讲修炼的四个阶段:即“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1]或“得窍”、“练己”、“和合”、“得药”、“脱胎求仙”五个步骤。可见陈抟不止剖示内丹原理,更注意具体修炼方法。在这方面,他写有两种著作,一是《九室指玄篇》(简称《指玄篇》),一是《阴真君丹诀注》(或称《阴仙丹诀注》)。前一种,《宋史·陈抟传》有记述:“(抟)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引及还丹之事。宰相王溥亦著八十一章,以笺其旨。”《指玄篇》由一位宰相为之作笺注,可见其影响之大。关于第二种著作,周敦颐读到过,并予以称赞。南宋咸淳元年(1265)眉山人杨栋在《东阳楼记》中说:“余曩登平都山,访濂溪周子旧游,乱碑中得小片周子题两绝句。……其一咏《阴仙丹诀》云:“‘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机;子自母生能致立,精神合后更知微。’”[2]

陈抟在一首诗中,提倡炼内丹,不赞成炼外丹。诗云:

求仙不识真铅汞,闲读丹书千万篇。

内里明来是至真,外边入者即非亲。

关于内丹的秘奥,他在《指玄篇》中说:“邈无踪迹归玄武,潜有机关结圣胎。”[3]所谓“圣胎”即指仙胎,《阴真君还丹诀》中有句名言:“无质生质是还丹。”陈抟注释道:“从无入有,从有入无,将无质气结为阴气,交感是也。大丹无药,五行真气是也。”[4]说明内丹之大药,无非人身内部的“五行真气”,而不是自然物质三黄八石。

元代道教学者俞琰在其《周易参同契发挥》中,引用了一段陈抟总结其内丹修炼经验的话,将炼内丹的过程及要点讲得十分具体。他写道:“眼含其光,耳凝其韵,鼻调其息,舌缄其气,叠足端坐,潜神内守,不可一毫外用其心也。盖眼既不视,魂自归肝;耳既不听,精自归肾;舌既不味,神自归心;鼻既不香,魄自归肺;四肢既不动,意自归脾。然后魂在肝而不从眼漏,魄在肺而不从鼻漏,神在心而不从舌漏,精在肾而不从耳漏,意在脾不从四肢孔窍漏。五者皆不漏矣,则精、神、魂、魄、意相与混融,化为一气而聚于丹田也。”[5]这说明修炼内丹的诀窍,在于排除一切物质欲望,排除思虑杂念,使精神处于绝对宁静专一状态,让“五行之气”在体内平静舒缓地运化,最后聚于丹田。用内气的力量推动血脉,均匀有序地流行。离形去知,抱朴守一,达到“形神两超越”。这种精神状态,朱熹深有体悟,他在一首诗中有过很好的描述:“空山初夜子规鸣,静对琴书百虑清。唤得形神两超越,不知底是断肠声。”[6]

陈抟通过自己依照“蛰龙法”、“锁鼻飞精术”,进行长期潜心修炼,总结一套方法与心得,口耳相传授予弟子,张无梦(鸿蒙子)、陈景元(碧虚子)、刘海蟾得其秘传。海蟾弟子张伯端(紫阳真人)著《悟真篇》,继承、发展《指玄篇》思想,全面阐述道教内丹理论,宣传内丹修练方法,成为内丹学重要著作。张伯端在《悟真篇》中称颂陈抟及《指玄篇》云:“梦谒西华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其中简易无多语,只是教人炼汞铅。”[7]《指玄篇》并没有许多精言妙语,无非教人“炼汞铅”的新方法。这汞与铅不再是山中出产的矿物,是人体自备的“五行真气”。《悟真篇》写一首诗说得明白:“未炼还丹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此般至宝家家有,自是愚人识不全。”[8]“五行真气”是人人具有的“至宝”,是炼制仙丹的大药,只有愚人不识身中“至宝”,才到深山去找炼丹材料汞与铅。《悟真篇》中另一首诗,讲得更透彻。“休泥丹灶费功夫,炼药须寻偃月炉。自有天然真火候,不须柴炭及吹嘘。”[9]这是说练丹原来无须泥灶,无须柴炭,不用鼓风,有了五行真气,只在自身具备的“偃月炉”中,调节“天然火候”就行了。

陈抟所说的内丹,实际上是根据道教一贯提倡的内视、吐纳、守一、存神、胎息、辟谷等道术,加以总结,概括而成的一种养生功夫。流传于后世的陈抟睡功,就是这位内丹家独具的一种内丹功夫,能够一睡数月乃至数年,陈抟的后学者,纷纷传授所谓华山十二睡法,先天睡功,小修丹睡法、小搭桥卧功法,大搭桥卧功法、抱龙眠睡功法以至张三丰睡丹诀等,都是从陈抟那里继承传授下来的。

陈抟睡功是一种内丹术,具有相当高的层次,其关键之点不离修炼肾水、心火,使臻水火既济。陈抟指出,同样是睡眠,有两种不同的性质,分世俗之睡与至人之睡,二者有天壤之别。世俗之人迷失宦海情场之中,名利声色汩其神识,脂酒膏醴昏其心志,即使在睡乡梦境,亦恶梦纠缠,无片刻安宁。至人则不同,他的睡就是一种修炼。“至人之睡,留藏金息,饮纳玉液,苍龙守乎青宫,白虎伏于西室,真气运转于丹池,神水循环于五内,然后神出躯体,出没昆仑紫府,遍游福地洞天,冉冉如祥风,飘飘如白云,履虚如履实,升上若就下。不知岁月之迁移,何愁陵谷之改变。”[10]

陈抟还留下两首诗,描写至人之睡同世俗之睡,形成鲜明对照,描述了至人之睡所进入的玄妙精神世界。诗云:

常人无所重,惟睡乃为重。

举世以为息,魂离形不动。

觉来无所知,贪求心欲动。

堪笑尘世中,不知身是梦。

至人本无梦,其梦乃游仙。

真人亦无睡,睡则浮云烟。

炉里长有药,壶中别有天。

欲知睡梦里,人间第一玄。[11]

陈抟所说的至人之睡,同常人大不一样。后者借睡觉作为短暂休息手段,睡梦中亦难排除世俗烦恼,常被恶梦惊醒,醒来之后,依旧在尘世中挣扎,在名利场中苦斗,为贪欲之心所驱动,睡觉对他们来说,只是短暂的休战而已。至人之睡,则是排除尘世干扰,置身逍遥境界,清清静静,坦坦荡荡,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正如陈抟在《睡歌》中描写的:“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覆地。轰雷掣电泰山摧,万丈海水空里坠;骊龙叫喊鬼神惊,臣当恁时正鼾睡。”

陈抟的《指玄篇》,讲的是内丹秘诀,却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其弟子鸿蒙子张无梦在所著《还元篇》中阐述尤为明晰。“鸿蒙子曰:国犹心也。心无为则气和,气和则万宝结矣;心有为则气乱,气乱则英华散矣。游玄牝之门、访赤水之珠者,必放旷天睨,囚千邪,翦万异,归乎抱朴守静。静之复静,以至于一。一者,道之用也;道者,一之体也。一之道,盖自然而然者焉。是以至神无方,至道无体,无为而无不为,斯合于理矣。”[12]治国之道,在无为而无不为;内丹养生之道,亦在无为而无不为。首先,无心于物,保持和气,而结“万宝”。其次,欲“无心”,则当去情欲,“囚千邪,翦万异”;最后,自然而然,抱朴守一,冥合至道。这是《老子》无为、无欲、守朴思想的创造性运用。

归结起来,陈抟是一位隐士、内丹家,也是一位易学家,更是一位博学多才的道教学者。他对道教的贡献大体有四大方面:首先,他用新的观点研究《易》学,不重经、传,而重象数,开宋明图书之学的先河,也树立了道教易学的新风范,为后期封建社会,道教融合儒佛,打开新境界;第二,用新的思路诠释《周易参同契》,改变道教注重符箓金丹为注重内丹修炼,为道教的后期发展打开新思路,注入了新血液;第三,陈抟在传播道教思想和道术方面,采取了新的传承方式,注重图式,注重口耳相传,不以文字为主要手段,强调学道者首在心悟,吸取佛教禅宗的优点,对尔后道教的发展亦有深刻影响;第四,陈抟同现实政治采取疏远态度,潜心研究道学,发展道教理论,同隋唐时期,道教攀附权贵,结纳上层人物,以入道为跻身仕途的终南捷径的作风,形成鲜明对照。陈抟式的道教人物是不可多得的,根据他对发展后期道教的卓越贡献,尊称他为“陈抟老祖”是当之无愧的。

陈抟之后,继承丹道而堪称睡仙者,最突出的有武当道人张三丰。张三丰写有《蛰龙吟》,称赞陈抟睡功,并述其志云:

五龙飞跃出深潭,天将此法传图南。

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丰仙。

张三丰在《云水前集》中,用四言诗,对陈抟老祖作了极高的评价:

浩浩希夷,守正怀奇。

不夸丹道,不露玄机。

不令人测,只求己知。

华山高卧,吾师之师。

陈抟更用一首诗,对自己隐居求道一生,作自我论定:

一气淘今古,阴阳造化奇。

问余名与姓,睡汉老希夷。


综上所述,陈抟无愧五代宋初道学大师,当社会大动乱年代,他选择一条特殊的成功之路,在学术上作出重大贡献,其思想成就绚丽多彩。手不释卷,钻研易学,以图象反映独到心悟,开宋明图书学之先河,成为宋明道学先驱;酷爱老庄,行清静无为、抱朴守拙之教,指引道学理论新发展;苦炼内丹,参悟内修理论,创立陈抟学派,经后继者精心阐扬,绽出灿烂之花。陈抟以一代高隐,影响五代宋初几代王朝政治,其高风亮节,化育北宋一大批道教学者、文人学士。写完《陈抟评传》,有感奇人风采,不禁击节赞叹:

佼佼易侠,隐士陈抟。

玄思宇宙,回归自然。

高卧华岳,参悟内丹。

勉为帝师,名列仙班。


【注释】

[1] 黄宗炎:《太极图辨》。

[2] 转引自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79页。

[3] 转引自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第二卷,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4] 转引自《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第2期,第95页。

[5] 转引自《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第2期,第95页。

[6] 朱熹:《崇春客舍夜闻子规》。

[7]《悟真篇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9页。

[8]《悟真篇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32页。

[9]《悟真篇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27页。

[10] 转引自《中国十大名道》,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页。

[11] 转引自《中国十大名道》,延边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页。

[12]《道枢》卷十三。


下一篇文章:

“内丹睡功养生秘法”——吴云青传承华山陈抟睡功真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