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中的人物描写(二)

 老刘tdrhg 2017-01-08
 诗词中的人物描写(二)
 
 
第十一段写仲卿回家向母亲告别,准备自杀: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
 
  “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
 
    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
 
    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
 
    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
 
    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府吏回到家里去,走上堂屋拜见母亲,说:“今天刮大风天气寒冷,寒风将要摧折树木,严霜冻结在庭院的兰木。我今天生命将要结束了,使得母亲今后一个人孤孤单单。我故意做出这种不好的打算,不要埋怨鬼神。希望母亲生命如南山的石头一样,身体健康而且舒适。母亲听了这话,眼泪随声而落下,说:“你是大族人家的孩子,出身在仕宦之家,绝对不要为这女人而死,你是高贵的,她是卑贱的,与她离婚怎么能说是薄情呢!东家有-个好女子,漂亮冠于全城。我去给你求亲,便在旦夕之间。”府吏拜别母亲回到自己房里,在空房子里唉声叹气。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忧愁痛苦渐惭地煎熬着他。
 
    第十二段写兰芝和仲卿的自杀: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庵庵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当天牛马鸣叫,兰芝进入青布围成的屋子。在日光昏暗太阳落山之后,人们刚刚安定下来的时候。“我的生命在今天断绝了,灵魂离开了,尸体长存。”撩起裙子脱掉丝鞋,将身跳下了清水池塘。府吏听说了这种事变,知道与自己的妻子将永远离别了。于是在庭院的树下徘徊犹豫,最后将自己吊死在朝向东南方的树枝上。
 
    第十三段写仲卿夫妇死后两家要求合葬的事。诗人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意志是不可战胜的: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徬徨。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焦、刘两家请求将仲卿和兰芝合葬在一起,合葬在华山的旁边。在坟墓的东西两边种植松树和柏树,在坟的左右两边种植梧桐树。所有的树枝互相覆盖,所有的叶子互相交通。中间有一对比翼双飞的鸟儿,名字叫做鸳鸯,抬起头来互相对视而鸣叫,每天夜里一直要叫到五更时分。过路的人都要停下来听它们的叫声,寡妇听到了叫声从床上爬起来,心里惶惶不安。它是告诉后世的人们,要以此为戒不要忘记了。
 
    综上所述,本诗通过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悲剧,对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旧礼教的罪恶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斥,对诗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和反抗精神寄予深切的同情并加以赞扬,同时对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通过幻想形式加以描绘和歌颂。
 
    本诗有两条线索交替推进。一条线索由刘兰芝、焦仲卿之间的关系构成;另一条线索由刘兰芝与焦仲卿夫妇同焦母、刘兄之间的关系构成。诗的矛盾冲突在兰芝、仲卿夫妇同焦母与刘兄之间展开,这是-场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刘兰芝与焦仲卿本来是一对恩爱夫妻,这从她和他的相互倾诉中可以看出:“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说明刘兰芝对焦仲卿是坚守忠贞的爱情的;而“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则说明焦仲卿同样是爱着刘兰芝的,即使在母亲的威逼下“驱遣”了兰芝,还是向兰芝保证他一定要再来迎接兰芝回去,重续夫妻之爱;他们在分别时的“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则说明了他们这对恩爱夫妻却被活活地拆散的万般无奈的心情;他们的爱情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要当磐石,要当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但是兰芝的哥哥却是一个 “性行暴如雷”的无情无义之徒,他威逼兰芝嫁给太守的儿子:“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就是说如果兰芝不同意改嫁的话,她今后的生活就没有着落,他会将兰芝赶了出去。善良的兰芝却有着刚强的性格,她不屑向她的哥哥哀求,立即答应了这门婚事。也许读者会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有着刚强性格的兰芝竟一下改变了她的主意?但是从后面的情节我们可以得知,这正是她的刚强性格的表现,她表面上答应,内心却作了死的打算。当她告知仲卿“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之后,仲卿错会了她的心意,竟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兰芝立即指出:“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说明他们俩都是被逼迫的:仲卿“驱遣”兰芝,兰芝被逼“改嫁”都不是自己的心愿,而兰芝比起仲卿来更要刚强,仲卿屈服于焦母真个将她“驱遣”,尽管许下了以后迎接她的诺言,但也是遥遥无期,而兰芝却是当即立断:“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她向他表达了自己的决心以后与仲卿“执手”分别了,这一次他们是“生人做死别”,她是要用死来向扼杀她的爱情,扼杀她的生命的封建婚姻制度表示她的抗议,也是向仲卿再一次地表示她是宁死也要坚守他们的忠贞的爱情的。就在太守府要来迎娶她的先一天的傍晚,她就“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保持了她的一身清白,维护了她的纯洁的爱情。使得刘兄和太守府空欢喜一场;而同样情深的焦仲卿尽管性格比较软弱,不像刘兰芝那样决断,也“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为他心爱的妻子殉情了,留下了一意孤行的焦母去体验她那“丧子”的悲痛。然而读者对她并不同情,这真是活该!诗歌最后用鸳鸯鸟的和鸣,象征他们夫妇爱情的不朽,象征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表现了人们对于未来幸福必然到来的信念,这是兰芝与仲卿形象的浪漫主义的发展,闪现出理想的光辉。
 
    本诗在创造人物形象方面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是语言描写,通过朴素、生动的语言和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如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母亲和哥哥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在焦仲卿的各种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种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的诚正而软弱但又有所发展的性格。其次是行动描写,如兰芝离开焦府时的精心打扮,是对焦母的抗议与示威;打扮时的“事事四五通”,表示对仲卿的爱,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与小姑相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示她与小姑关系的融洽,正好表现了她的懂礼节,易相处;兰芝与仲卿第一次分别时“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增添了悲剧的气氛;第二次分别时“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是画龙点睛般的穿插,更激起了人们对焦、刘悲剧命运的同情。“作死别”,不仅是行动描写,还是心理描写。刘兰芝本来是一个非常美丽而且很有文化教养的女子,诗歌一开头就诉说了她“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文化教养,而且她对婆婆也很孝顺:“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至于她的美丽,在她被遣回时也有所描绘:“纤纤做细步,精妙世无双。”诗人在这里明明告诉读者,她是“精妙世无双”的美女,要不是她是如此的美貌,怎么会她一回到家里,就先后有县令和太守府来向她求婚?你看在刘家答应了这门亲事以后,太守府是怎样的铺张其事就可反证她是如何的美丽了。焦母口口声声赞美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也未必会比兰芝更美丽。诗歌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手法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还有,本诗与《木兰诗》分别是南北朝同时代的著名的诗篇,一是南朝无名氏创作的悲剧,一是北朝的民歌,在文学史上同样享有盛名,可谓双璧。
 
    白居易的《长恨歌》反映了唐朝的风流皇帝--唐明皇李隆基和他的贵妃杨玉环的爱情的悲剧。尽管唐明皇不是一个理想的皇帝,但他对于杨玉环的爱情却是非常专一的。由于他对她太宠爱了,杨玉环的兄弟姊妹都得到分封,她的哥哥杨国忠甚至当了宰相。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明皇仓惶出逃,到马嵬坡时,军队哗变,认为唐明皇因宠爱杨贵妃而不理朝政,以致酿成了安史之乱,要求将杨贵妃与杨国忠处死,否则军队不肯行动。唐明皇无奈只得将杨玉环赐死;杨国忠则被军队杀死。叛乱平定以后,唐明皇回到宫庭,由于思念杨玉环而痛苦悲伤,孤枕难眠。这是一个爱情悲剧,对于一个封建帝王来说确实是很少见的。著名诗人白居易有感于此写下了名传千古的诗篇《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冠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漫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娥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行人,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以上第一段,写唐明皇一直在追求一个倾国的女色,终于得到了天生的美女杨玉环,于是将她封为贵妃,对她百般宠爱,但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明皇在军队的威逼下竟然将杨贵妃赐死,由此酿成了千古的悲剧。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见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槛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衿寒谁与共?
 
    攸攸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以上第二段,写平定了叛乱以后,唐明皇回到宫中,由于对杨玉环的思念而孤枕难眠,他的爱是如此的专一,他总想在梦中与她相见,可这种愿望也不能实现。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云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漂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间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东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童。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涕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盒一扇,钗擘黄金盒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以上第三段,写临邛地方的一个道士,被君王的这种思念之情所感动,就想给他招来杨贵妃的魂魄,但他叫方士升天入地都没有找到,说明杨贵妃的魂魄既不在天上,也不在黄泉。那么她的魂魄到哪里去了呢?原来她的魂魄到了海上的一座仙山。于是他作为皇上的使者在仙山上与杨贵妃会见。杨贵妃被唐明皇的真挚的爱情所感动,也倾诉了她对他的相思之情,并说出了她生前与唐明皇在长生殿里许下的誓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而现在却违背了这种誓言,她和他再也不可能相爱在一起了,只是留下了空前的遗恨,而这种恨比天要长,比地要久,天地虽然久远,总还有穷尽的时候,惟有这种恨是永远没有尽期的。诗人在此点明了“长恨”的主题。
 
    通篇看来,诗人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精心描画杨贵妃的形象。首先是精雕细刻式的肖像描写:她的“难自弃”的“天生丽质”,她的“回眸一笑”的媚态,她的“娇无力”的身姿,她的如“芙蓉花“一样的面貌,她的如”柳枝“一样的眉毛,她的如雪一样白的“凝脂”,再加上各种名贵的首饰,使得她越加神采焕发,诗人在这里还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用“六宫粉黛无颜色”来衬托杨贵妃的美貌。唯其是如此的美貌,才得到了唐明皇的专宠:让她“承欢侍宴”没有闲暇,而且每天晚上都和她一起过夜,唐明皇本来有三千“后宫佳丽”,可是对这“三千人”的“宠爱”却集中在杨贵妃一个人的身上。这里一方面说明了杨贵妃的美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唐明皇对爱情的专一。这一点与历史上其他的君王比较是完全不相同的。而在杨贵妃死了以后,唐明皇那种无穷的思念,那种孤枕难眠的忧伤则突出了他们爱情的真挚和永恒。其次是行动和心理描写:“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春天的夜晚本来是比较长的,而君王却觉得太短了,他和杨贵妃恩恩爱爱,总觉得没有个够,于是本来要早起上朝处理国家大事,他却不愿意起床,甚至废除了早朝。为什么呢?还不是因为杨贵妃太美丽了,太可人了,使得他不愿意有片刻的离开?“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他和她沉醉在恩爱里,沉醉在歌舞里,每日价唱歌跳舞,消磨时光。据说唐明皇自己创作了“霓裳羽衣舞”,叫杨贵妃就跳这种舞,他就每天欣赏杨贵妃的舞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他们的心目中,除了爱情,没有其它。但是好景不长,惊天动地的“安史之乱”爆发了,乱军甚至打进国都来了,唐明皇只能仓惶出逃。就在逃亡的路上,悲剧发生了,在军队的威逼下,唐明皇不得不违心地赐死杨贵妃,让她自己用绸子缢死。在她死的过程,诗人精心描绘了她的死的惨状:“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以及唐明皇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如花一样的美女杨玉环死了,她的那些用来精心妆扮的首饰落了一地,再也无人收拾了,无人怜惜了,只有唐明皇一个人眼睁睁地看着他的爱妃,--他的“三千宠爱在一身”的爱妃--为了他的国家,为了他的皇位而捐躯了,这叫他怎么能不痛哭流涕,怎么能不肝肠寸断?但是更可悲的是作为一代君主竟完全失去了他的尊严,他的权威,他想救她却又救不得她!他只能掩面痛哭,血和着泪,泪和着血,在一起流淌,一起流淌……。
 
    但是悲剧还在进一步发展,当平定叛乱以后,唐明皇由行宫回到首都去,在经过马嵬坡时掘开坟墓想要看一看杨贵妃的美容,杨贵妃的躯体却不见了。她到哪儿去了?是被人盗墓了,还是仙化了?这真是一个谜啊!唐明皇与他的臣下相顾,大家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把衣襟都沾湿了。对于“天生丽人”杨玉环的死,不仅是唐明皇心痛,连他的臣下也心痛,都止不住要流下眼泪,进一步说明了杨玉环死的悲惨和冤枉。但是诗人并不停留在这一点上,回到宫里以后,唐明皇睹物思人,更加悲痛:“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衿寒谁与共?”也许有人要说,他既然有三千“后宫佳丽”,为什么还会觉得“翡翠衿寒”,还要感叹“谁与共”呢?难道读者还不明白,诗人不是早就说过他“三千宠爱在一身”吗?这正是诗人所着意塑造的唐明皇的独特的性格之所在啊!为了进一步说明他的专一的爱情,诗人继续描绘他的心理和神态,“孤灯挑尽”了,还是不能入眠;他想要在睡梦中和她会面,重温他们的旧情,但她的魂魄却总是不得相见。他就这样在冷冰冰的长夜,耳听着更鼓的声音,眼睁睁地看着星河运行,一直到天快要亮了,他何曾合过眼啊!这种失眠的痛苦有谁体验过呢?
 
    皇上对于杨贵妃的专一的爱情,由此而造成的无穷的痛苦终于感动了临邛地区的一个道士,他就叫方士升天入地去寻求杨贵妃的魂魄,其结果却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无论是在天上,还是在黄泉,任你怎么也寻找不到!遗憾啊,实在太遗憾了,杨贵妃到底去了哪里?于是他到处打听,到处搜寻,幸而他听到在虚无漂渺的海上有一座仙山,那里有许多仙人,其中有一个仙人她的名字叫做太真,雪白的肌肤,花一样的容貌,看起来确实有一点像生前的杨玉环,可能就是她吧!于是他作为皇上的使者去仙山上拜访这一位美貌的仙女。终于不负此行,他会到了皇上朝思暮想的爱人,向她传达了皇上对她的思念之情,相思之苦!而杨贵妃对于君王派人来拜访她也很感动,于是她“含情凝涕”予以感谢。诗人在这里雄辩地说明了真正的爱情是斩不断的,是杀不死的。为了创造杨玉环这个完美的形象,诗人又极力描写了此时此地杨玉环的肖像和行动:“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进一步渲染了杨玉环的美貌,也表现了她和皇上彼此深刻的相思之情。大凡美人是特别注意打扮的,可是现在杨玉环一听到皇上派来了使者,她就急于要会见他,她本来正在睡觉,却立即起床,也来不及打扮,就急急忙忙地迎了出去。但是偏偏是这种并不着意打扮的容貌却显得别有一番风味。唐明皇原来一直在欣赏着杨贵妃的舞蹈,也就是他自己创作的“霓裳羽衣舞”,现在她出来迎接使者的姿态却正像她生前跳“霓裳羽衣舞”时的神态,诗人是有意唤起读者的注意:这个住在冷清清的仙山上的太真,就正是曾经在皇宫里为君王跳“霓裳羽衣舞”的杨贵妃--杨玉环啊!那时候在宫庭里是多么火热的生活,如今却是这样的冷冷清清,这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啊?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诗人用“梨花一枝春带雨”来形容杨玉环此时此地的面容,你看她那像梨花一样雪白的面颊上有像那绵绵的春雨一样的眼泪在向下流淌,流淌……这是痛苦的眼泪,这是相思的眼泪,这是因为看到皇上派使者来问候她的激动的眼泪!她此时此地的形象比起原先在宫庭里的形象也许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这是因相思因感动而泪流满面的形象!唯其她对皇上有着深刻的爱才有这种痛哭的泪。不是吗?请听她的诉说吧:“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她虽然死了,仍然回味起昭阳殿里的恩爱,但是这种恩爱已经被无情的现实扼杀了,断绝了;“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她死了以后虽然成了仙,住在这“蓬莱宫中”,但是她永远也不会忘记人间那种火热的生活,特别是不能忘记她的爱人,于是在仙山上不断地向下望啊,望啊……她看见了什么呢?她什么也没有看见,只看见雾茫茫的一片,看不见长安,看不见宫庭,看不见她日夜想念着的亲人--她的生死相恋的爱人,她的皇上。她是如此的痴情,如此的执着。那么皇上呢?是否也和她是一样的心思?是否还是像过去一样地在爱着她,想着她?她当然记得,他们曾经发誓要永远相爱。
 
    但在她被他赐死以后,她清楚地知道,她和他已经是天人相隔,时过境迁,也许皇上早就把她忘了,也许他正在和新人恩恩爱爱,欢乐着呢!她没有想到,当然没有想到皇上仍然在爱她,在想她,还是像过去一样地深深地爱恋着她!因此她一看到皇上的使者,听到使者的传述,她就深深地感动着了,于是她想要对皇上这种专一的爱情予以报答,她要使者把她的钿盒、金钗带回宫去,用这种“旧物”来表达她的“深情”。此时她把钿盒和金钗作为了爱情的信物,托使者去送给仍在人间的皇上。但是她又各留下了一半:“钗留一股盒一扇,钗擘黄金盒分钿。”她为什么要留下一半呢?因为在她内心深处隐隐地寄托着她对未来的祈盼,对未来的憧憬,她总在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与她真心地爱恋着的皇上相会,那么她和他就可以破镜重圆,到那时就可以将钿盒、金钗重归一处,重新合在一起,象征着她们的爱情也失而复得,天长地久永不分离。她托道士带去信物,表达她与皇上同样受着无法摆脱的失去爱情的折磨;但她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她又对道士说出了她曾与皇上讲过的私房话,那是在七月七日夜深的时候,那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七夕之夜,没有任何一个人在他们的身边,只有她和皇上在长生殿上悄悄地讲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是一种爱情的誓言,当时双方确切无疑地相信他们的这种誓言是能够实现的,是任何人也不能干预的。可是有谁知道就是那最高统治者的皇上竟也有不能自主的时候!竟然在军队的威逼下把她作了无辜的牺牲!因此诗人代她吐出了蕴藏在心灵深处的声音:“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才是真正的“长恨”!但是这种恨,显然并不是对她深深地爱着的皇上而发。我们只能说,她是对于当时的社会,对于当时的舆论,对于那些要挟皇上的军队而发。读者难道不会为她打抱不平?为什么对于国家的倾覆却要她这个弱女子来承担骂名?那满朝文武皇室重臣到哪里去了?平常他们是那样的盛气凌人,那样的目空一切,何曾把什么弱女子放在眼里?为什么一到关键的时刻却变成了缩头的乌龟?
 
    因此我觉得这首诗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也提出了一个社会问题,即国家的倾覆,应该由男人们来承担责任。唐明皇当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那些大臣,那些军队也同样不可以推卸他们的责任。把这种责任放在杨玉环这一个弱女子的身上,这实在是大错而特错,是非常不公平的。
 
    诗里所写两个人物形象都是很成功的,尽管唐明皇作为一个皇帝来说是不合理想的,但他对于爱情的专一和执着,却是为历代皇帝所无有,值得人们永远的赞扬,这才是真正的爱情,与那些只知道滥淫而不知爱情为何物的历代君王有着天渊之别。唯其如此,这首诗得到了历代读者的喜爱和传诵,在中国诗歌史上永放光彩。
 
八、神人之间的短暂的爱情
 
    屈原《九歌》的《少司命》,虽然是写男巫迎接女神的故事,却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本诗通过男巫的自述,表现了他对少司命的思念爱慕之情。
 
    全诗可分作四段。第一段写男巫精心布置神堂以迎接少司命的到来:
 
    秋兰兮糜芜,罗生兮堂下。
 
    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
 
    夫人兮自有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少司命啊,我亲爱的女神,我用各种香草精心布置等待你的来临:在神堂之下罗列着秋天的兰草和糜芜,绿色的叶子白色的花,香气浓郁而暗中袭人。你说:“人类自然有美好的后代,你们这些男巫们又何必愁苦?”亲爱的女神啊,你看秋天的兰草长得多么茂盛,绿色的叶子青紫色的茎!
 
    第二段写少司命对男巫眉目传情,使男巫对她产生了爱情: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荷叶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须谁兮云之际?
 
    满屋子都是男巫,忽然间你却单独对我以目传情。你进来时没有言语,出去时也默默无言,但我却感觉到了你对我的柔情。你既然爱我为什么又要离开我?你竟乘着旋风以云为旗归向天去,丢下我为你相思,为你忧愁,为你痛苦,你知道吗?要说悲伤没有什么比“生别离”更悲伤的了;要说欢乐没有什么比“新相知”更欢乐的了。我和你既是新相知又是生别离。刚刚相知,爱情的滋味还没有尝够,你就丢下了我,叫我怎么能不悲伤!你用荷叶做衣服,用蕙草做带子,你迅速地来到又迅速地归去,你究竟要到什么地方去呢?啊,你晚上住宿在天帝之郊,你在云间停留是要等待谁呢?
 
    第三段写男巫曾与少司命约定在咸池沐浴,少司命却负约未来,使男巫忧愁:
 
    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
 
    孔盖兮翠旌,登九天兮抚慧星。
 
    我与你约定在咸池沐浴,在阳谷晒干你的头发。可是我殷切地盼望你,盼望你啊,你却没有来,我当风站着失意忧愁而放声高歌。啊,我看到了你,看到了你,你乘着用孔雀毛做车盖的车子,车上树着用翡翠鸟的羽毛做的旗帜,你登上九重天抚摸着慧星。我虽然看到了你却无法追上你,我在为相思而苦闷,亲爱的你可曾知道?
 
    第四段写男巫看到少司命举起长剑保护儿童,因此称赞少司命不愧是真正的民众的首领:
 
    竦长剑兮抚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我正在为你相思,为你痛苦忧愁,却看到你高举起长长的宝剑保护儿童,不容任何人来侵犯。我心里是何等的激动啊,我有你这样的爱人,这样真正的民众的首领,我是何等的骄傲!
 
    总之这首诗虽然写的是男巫迎接女神,他和她本来是神人相隔,但是他们之间却一见倾情,满屋子都是男巫,但少司命却只对他一个人眉目传情,她的这种脉脉柔情,这个男巫立即感觉到了,因此感到了极大的欢乐;于是他和她约定要在咸池里沐浴,要在阳谷里晒干她的头发;但是女神却不做一声,对于他的讲话不置可否,她迅速地进来又迅速地离开。从她的行动,从她的衣着打扮,她完全是一个神,是一个美丽的女神。但是她也有人的性格,人的思想感情,乃至人的爱情;她爱这个男巫,因此以目向他传情,但又不和他交谈,也不单独赴他的约会,使得他空等。如此看来这个女神虽然有人的感情,却又恪守着神的约束,不能冲破旧礼教的桎梏,大胆地与凡人结合。因此可以说少司命还是处在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她一方面追求恋爱婚姻的自由,一方面又不能冲破旧礼教的束缚,同山鬼相比,她还有更多的顾虑;不过我们可以预期,既然新的思想已经使她有了初步的觉醒,那么冲破黑暗的曙光一定会要到来。因为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一种天然的感情,虽然是神人分隔,但这种互相爱慕的感情是永远不会断绝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这就是男巫和少司命短暂爱情的真实写照。
 
    至于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就是:
 
  (一)以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神堂的布置,迎接女神的礼节显得非常隆重,少司命对男巫的感情虽然只有“以目传情”的一句话,但却恰到好处,真实地表现了少司命那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想要表达她的爱情却又不敢大胆表白;
 
  (二)对男巫的形象主要是心理活动的刻画,首先他为了迎接女神就精心布置神堂,当女神来到以后,说人类自有美好的后代,认为男巫们为了人类的繁衍,这样郑重其事地迎接她似乎没有必要;这个男巫就立即请她欣赏兰花,绿色的叶子青紫色的茎,以新生事物的无限的生命力来象征人类一代一代的生育繁衍,这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并不是无关紧要的,因此委婉地回答了女神关于何必要男巫们愁苦的话;
 
  (三)对女神形象的刻画,着重在表现她的神的非凡的特征以及人的爱情的愿望,因此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同山鬼一样是一个神人合一的形象;本诗对于这种形象的刻画也是很真实的。
 
九、由误会而造成的哀怨和思慕
 
  《湘君》和《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的二首爱情诗。湘君与湘夫人都是湘水之神。相传帝尧之女娥皇、女英为舜二妃,舜巡视南方,二妃没有同行,追至洞庭,听说舜死于苍梧;二妃自投湘水而死,遂为其神。王逸以为湘君是水神,湘夫人是舜之二妃。或谓湘君是娥皇,以其为正妃,故称君;湘夫人是女英。也有人以为湘君是舜而湘夫人是二妃。近人多主湘君、湘夫人是配偶神。我是同意最后一说的,这二篇分别表现了湘君和湘夫人对于对方的盼望、寻求、迎候,直至会合无缘的幽怨心情。
 
    先看《湘君》。这是写湘夫人去洞庭湖等待湘君来赴幽会,却不见湘君到来,她历尽艰辛要横过长江到涔阳去与湘君相会,却无法到达那里。于是对湘君产生了误解,产生了哀怨:
 
    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来,吹差参兮谁思!
 
    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
 
    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
 
    扬灵兮未极,女婵媛兮为余太息。
 
    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悱侧。
 
    桂濯兮兰枻,斲冰兮积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
 
    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
 
    朝骋骛兮江皋,夕弭节兮北渚。
 
    鸟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玦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全篇叙述湘夫人盼望湘君来赴幽会;但是湘君却停留在水的洲中而犹豫不决,迟迟不见行动。开头湘夫人一边吹着洞箫一边等待湘君的到来。也许等得太久了,湘夫人实在是急不可耐了,于是驾着船儿转道洞庭湖向北方行驶。湘夫人的船儿装饰得很特别:用桂木做的长桨,用兰木做的船舷,还用薜荔、蕙草和荪草装饰着短桨。天气寒冷,水面上结了厚冰。湘夫人就破冰而行,并涉水采集薜荔,攀着树梢采摘芙蓉花,准备送给她的亲爱的夫君。眺望着涔阳(湘君居住的地方)却在那遥远的水边,湘夫人要横渡长江到那里去与湘君相会,以显示自己的精诚;尽管湘夫人精诚一片,却没有到达那里,侍女也为她伤心叹息。湘夫人涕泪横流像流水一样,思念湘君啊,想要当面向他表达她的感情却又不能:湘君啊,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你不赴幽会只是因为没有空闲的时间?湘夫人等啊等啊,等过了一天又一天,早上在水边的高地乱驰,傍晚停止鞭马使车子慢行;鸟儿在屋上止宿,水围绕着堂屋流动,湘君啊,你为什么不按约会到来?把我的衣袖丢入长江,把我的玉玦丢进澧水,到洲上去采摘杜若,将它送给我的侍女!时光迅速地流过,青春不会再回,既然湘君不讲信任,对我容易断绝爱情,我也只好姑且丢下这种爱慕的心思使自己舒散一下吧!
 
    再看《湘夫人》。这是写湘君为了和湘夫人约会在水中建立华丽的宫室并用各种名贵的材料进行装饰以等待湘夫人的到来,可是湘夫人却没有来。但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情确信不疑,他寄希望于未来: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辞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余,将腾驾兮偕逝。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损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
 
    全篇叙述湘君盼望湘夫人的到来所表现出的复杂的心情:湘夫人从天下降在北面的小洲上,湘君远远地望到她却看不见了,使得湘君心里忧愁。秋风微微地吹拂着,洞庭湖掀起了波浪,树叶随风飘飘而落下。为了与湘夫人约期相会,黄昏时候湘君就将白薠陈设起来。在水中建好他们的居室,用荷叶盖作屋顶。用荪草装饰屋壁,用紫色的贝壳镶嵌庭院,用芳香的椒泥涂饰室内的墙壁,用桂木作房梁,用木兰作屋椽,用辛夷作门上的横梁,用白芷装饰房屋。编结薜荔做帷帐,用蕙草做帐顶。用白玉为殿堂,分布石兰使之芳香。用白芷覆盖荷叶所盖之屋顶,再用杜衡将屋缠绕。用各种香草充实庭院,又用香草建成廊屋及走廊。美丽的居室建好以后,九嶷山的众神纷纷下山来,准备迎接湘夫人,神灵下降得很多好像云彩一样。鸟儿啊,你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中?鱼网啊,你为什么挂在树上?湘夫人啊,你已经和我约定,为什么不能如约而来?等啊等啊,等得实在不耐烦了,但湘君爱慕湘夫人的心思还是不能放下,他就把他的衣袖抛进长江,把他的贴身内衣丢在澧水,并摘取汀洲的杜若,准备送给远方来的湘夫人。相会的时机不可多得,姑且优游徘徊而漫步以等待他的心爱的湘夫人。
 
    诗人对于湘君和湘夫人的形象刻画是非常逼真的,湘夫人盼望湘君的心情是那样的急切:她亲自驾着船绕道洞庭湖向北方行驶,尽管水上结了厚冰,她也毫不犹豫破冰而行,并且决心横渡长江到涔阳去与湘君相会。但是尽管她精诚一片,还是没有到达涔阳,她就伤心得涕泪横流,连她的侍女都伤心了。湘君为什么不来呢?难道只是因为没有时间?还是因为对她恩爱不深?如果是对她恩爱不深,当然要断绝这种爱情是很容易的了。湘夫人深深地感到,随着时光的流逝,她的青春也会很快地消失,不会再来,她思念湘君还不是白白地浪费时光,虚度青春!因此她决绝地把衣袖丢进长江,把玉玦丢进澧水,到芳洲去采摘杜若准备送给她的侍女。看来她对湘君的爱情是失去了信心,只好把她的爱转移到侍女身上。其实这只是一种误会,湘君对她的爱仍然是一往情深,没有及时赴幽会,可能是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并不是他的爱情有所动摇;这从《湘夫人》一篇所表达的湘君对湘夫人的爱就可以了解。
 
    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慕同样是很深刻的。他为了与湘夫人幽会,在水中建了华丽的居室,用各种香草进行装饰,真是别具一格。但是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湘夫人没有及时赶赴幽会,同样使得湘君大失所望。但是湘君不像湘夫人那样决绝,而是仍然寄予希望,他把衣袖丢进长江,把他的贴身内衣丢在澧水,是想托水波传情,把它送给在远方的湘夫人。由此看来他对湘夫人并没有失望,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关心她,等待她。他的爱情之火仍在燃烧,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总之这两首诗分别表现了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但是写得并不雷同,而是各有特色。湘夫人为了及早与湘君相会,就亲自驾着船横渡长江去涔阳,虽然没有到达,但她的精诚可鉴;而湘君为了与湘夫人幽会,却是建造别具一格的华丽的居室,居室建好了,湘夫人却没有来,但湘君还是寄希望于未来,因而他把他的贴身之物抛进水里,希望水波传情,送给他的心爱的湘夫人;这是爱得深爱得切的表现;谁说他对湘夫人恩爱不深!这两首诗既有行动描写,又有心理描写。你看湘夫人为了去赴湘君的幽会,亲自驾着船儿转道洞庭湖向北方行驶,天气寒冷,水面上结了冰,她就破冰前进;而湘君为了迎接湘夫人来赴幽会,他就亲自建造华丽的宫室等待她的到来。他们俩所表现的特殊的行动,以及内心的怅惘,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感情。
 
十、革命军属和抗战工作者的形象
 
    在新诗中我接触最早且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较长的叙事诗是李冰的《长城边上》,它写的是一个住在长城脚下的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在抗日战争时期,她是一个妇救会主任,是一个抗战工作者,是一个革命的军属,是人民子弟兵的“亲娘”。诗人通过她和战士们的接触反映了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
 
长城缠在山腰上,
山底下有个村庄。
大队人马翻过岭,
进村去,
大槐树底下歇歇凉。
 
老大娘站在大门上,
手托着下巴不说话,
眼睛不转地望什么?
我跑到井边要喝水,
大娘急忙叫住我:
“别喝凉的,
进家来给你们烧热汤。”
 
我们坐上坑,
大娘点着火叙家常:
“家里没别人,
就是我跟这盘豆腐磨。
一个儿子是子弟兵,
牺牲在卓资山上。”
 
大娘的眼里没有泪,
望着火苗,望着我们:
“每逢队伍过,
我就站在大门上,
一样样的灰军装,
一样样的枪,
都像是我那儿子,
又都不一样,
再也找不见他那模样。”
 
热水递在我们的手,
热泪掉在她身上,
红了的眼睛向外望,
不让人看出她是一副软心肠。
 
“大娘,你别伤心,
我们一个千个子弟兵,
能不能顶你一个亲儿子?”
脸上的皱纹展开了,
大娘的眼睛火样亮:
“想起来,
妇救会主任当了五年,
八路军我看见过千千万。
记得反扫荡,
我提上豆腐捉上鸡,
背上新鞋找你们,
一夜翻过三道梁。”
 
一道血脉心连心,
眼前坐的就是亲娘。
老松树枝儿不怕霜,
年老的娘和儿子一样刚强。
 
大娘送我们到门外,
像嘱咐她的亲儿子:
“见了你们我心宽些,
看不到你们我心慌,
孩子们,回来再到我门上,
不吃稠的喝口汤。”
“大娘,你等着,
秋后回来给你割谷子,打场。”
 
走到村边再回头望,
大娘站在大门上。
辛苦的老人,
子弟兵的亲娘,
风丝丝吹乱了花白头发,
刚强地立在长城边上。
 
    这是选在初中语文教材上的一首新诗。虽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过去了,我仍然牢牢地记住了它。而且在我的脑子里时常涌上这一首诗,我被诗中的老大娘的形象深深地感动着,我微微地闭上眼睛,老大娘的形象就非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于是像过电影一样一个镜头接着一个镜头,直到感动得我流出了眼泪。
 
    老大娘是一个孤苦的女人,她本来有一个儿子,参加了革命的军队,在战争中牺牲了。现在她家里除了一个维持生计的豆腐磨,什么依靠都没有了。她当然感到孤独,但她并不消沉,她把一切的希望寄托在人民子弟兵的身上。因此每逢有人民军队经过,她就站在大门上,眼睛不转地望着这些子弟兵。她一直注视着他们,她是那样的凝神,那样的专注,眼睛一动也不动。她为什么有这种特殊的姿态?因为在她的内心深处总想看到自己的儿子,她的儿子曾经就在这个部队。她明知道,虽然是一样样的灰军装,一样样的枪,但是他们并不是自己的儿子,她明知道儿子不存在了,但她还是要看,还是要注视着他们,为什么呢?她是把她的儿子和人民军队完全联系在一起了。
 
    现在她看到有一个战士跑到井边想要去喝水,她立即叫住了他:“别喝凉的,进家来给你们烧热汤。” 于是有很多战士进了她的家。她一边点着火烧水,一边和战士们拉家常。当战士们得知她也有一个儿子曾经是子弟兵,后来牺牲了,因此战士们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娘。他们简直像一家人一样完全融洽在一起了。战士们知道她为失去了儿子而伤心,于是劝她:“我们一千个子弟兵,能不能顶你一个亲儿子?”意思是你的儿子虽然牺牲了,但是还有我们,我们就是你的亲儿子。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安慰呢?于是她对着这些战士们诉说了自己革命的经历:她曾经是那样的坚强勇敢,为了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她当过妇救会主任,组织群众支援前线。她曾经亲自“提上豆腐捉上鸡”,“背上新鞋”去慰劳部队,“一夜翻过三道梁”,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朴实无华的语言进行叙述和描写,看似平常,却蕴藏着深意。诗人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描绘和刻画一个革命军属、一个抗战工作者--老大娘的形象。她一出场就是一种独特的姿态:她巍然地站立在大门上,手托着下巴,眼睛注视着军队;她在拉家常的时候说到儿子的牺牲,她的眼泪掉在自己身上,她的眼睛也发红了,但是她把发红的眼睛望着门外,不让战士们看到她是一个软心肠,她要维持她的坚强的性格。但是细心的战士看到了,于是以他们一千个子弟兵来顶她一个亲儿子来劝说她,以排解她的忧愁,排解她的苦闷。她听到这里,心里立即释怀了:“脸上的皱纹展开了,大娘的眼睛火样亮。”这一种肖像和眼睛描写传神地反映了大娘的心理活动,她已经转悲为喜了。是啊,她的儿子牺牲了,不就是为了千百万人民好好地活下去吗?现在不是有千千万万的同她的儿子一样的子弟兵在为革命而战斗吗?她有这样的儿子当然是一种骄傲,是一种安慰,为什么还要成天地苦闷着呢?此时她的眼睛里发出的是火一样的亮光,表现出来的是对革命的前景的展望!由此诗人禁不住热情地欢呼:“一道血脉心连心,眼前坐的就是亲娘。老松树枝儿不怕霜,年老的娘和儿子一样刚强。”诗人在歌颂,老大娘和战士们的关系就是亲娘和儿子的关系,他们共同的一个革命目标就是赶走日本强盗,解放全中国。
 
    部队要开走了,老大娘再三嘱咐战士们:“回来再到我门上。”诗人通过一系列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塑造了老大娘的坚强的形象以及英雄的人民战士的群像。表现了军民的鱼水关系。诗的最后一段,进一步写出了战士们和老大娘的亲密的关系。“走到村边再回头望,大娘站在大门上。”部队离开村子往前开拔,但战士们还要回过头去看望着大娘,而大娘还是站在大门上目送着战士们,这实在只有最亲爱的人儿才有这样的感情,这正是母子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最后几句:“辛苦的老人,子弟兵的亲娘,风丝丝吹乱了花白头发,刚强地立在长城边上。”这从战士们的眼中写出,而这也正是诗人对老大娘形象创造的升华,突出了老大娘“刚强地立在长城边上”的形象,这是一座伟大的雕像,是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象征。
 
十一、顶天立地的黄河女儿
 
    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是一首热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诗篇。诗人在这首诗里所倾注的满腔激情,有如滚滚长江,一泻千里;他所塑造的黄河女儿的艺术形象,是中国人民的化身,是顶天立地的巨人。诗人通过黄河女儿的亲身经历,沉痛地回顾了历史,写出了千万年来黄河所造成的灾难,也让她体验了解放以后的欢乐,讴歌了社会主义建设,体现了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有着冲天的革命干劲和敢想敢说敢干的大无畏精神;同时也展望了更加光辉灿烂的祖国的未来。全诗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丰富,意境深远,感情真挚。
 
按照内容,全诗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即前面四章,是对历史的回顾。
 
第一章,写三门峡的气势: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之水天上来!”
 
    神门险,鬼门窄,
 
    人门以上百丈崖。
 
    黄河劈门千声雷,
 
    狂风万里走东海。
 
    诗人一下笔就气势不凡,使滚滚奔流的黄河,以惊天动地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三门峡是黄河中游的一个险要峡谷:山势陡峻,有如三扇门户;地形险要,水流湍急,一泻千里。三门,本来是静止的,可诗人却把它写成了活动的。“望三门,三门开”,一下就把镜头推向了观众,一个“开”字写出了三门的动态。“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引用李白的诗句,形象地描绘了黄河水势的浩大,奔腾不息,好像自天而降,不可阻挡。一个“险字,一个“窄”字,形象地写出了神门、鬼门的形势,“百丈崖”则写出了人门的高峻陡峭。“劈门”是把黄河拟人化,“千声雷”比喻黄河水势之大,之猛,好像千万声炸雷,惊天动地。“狂风万里”写实,“走东海”拟人化,比写“流入东海”要形象得多,也更有气势。黄河本来流入渤海,但过去却认为它流入东海,诗人在这里是沿用旧说。读了这一章,对于三门峡的险要的形势,就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笫二章,写黄河的发源地和三门峡的神话传说:
    
    望三门,三门开:
 
    黄河东去不回来。
 
    昆仑山高邙山矮,
 
    禹王马蹄长青苔。
 
    马去门开不见家,
 
    门旁空流“梳妆台”。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邙山。过去认为它发源于昆仑山。这里还有美丽的神话传说。因为在鬼门崖上有石坑,像马蹄样,传说是大禹跃马之处留下的马蹄印。“黄河东去不回来”,是化用李白的诗句。李白曾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长青苔”,说明长期荒废,自大禹以后,无人再治黄河,为后面写黄河泛滥成灾伏笔。“马去门开不见家”,是对历史的惋惜之情,“门旁空流梳妆台”,是说黄河之水白白地从梳妆台旁流过而没有利用。梳妆台,距三门峡不远,如梳妆台样,故得名。
 
第三章,写黄河的灾难:
 
梳妆台呵千万载,
 
梳妆台上何人在?
 
乌云遮明镜,
 
黄水吞金钗。
 
但见那:辈辈艄公洒泪去,
 
却不见:黄河女儿梳妆来。
 
    前面四句写空有梳妆台之名,因为千万年来,黄河为害,只见惨像,哪见梳妆?“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是写天气,写黄河的浊水。乌云遮住了青天,昏沉沉雾茫茫的,遮蔽了黄河女儿的明镜,又怎么能够梳妆?千万年来,一代代的艄公水手,航行在黄河里面,一到这些险要的峡谷,由于风急,水急,浪急,经常被掀翻了船葬身水底。古语云:“圣人出,则黄河清。”在中国历史上出过不少的圣人,不少的仁人志士,可是他们面对黄河的灾难,尽管有满腔的悲愤,也是徒唤奈何!黄河就从来没有清过。最后两句是血泪斑斑的史实。诗人写到这里,心情是何等的沉痛啊!
 
第四章,写黄河女儿的质问:
 
    梳妆来呵,梳妆来!
 
    黄河女儿头发白。
 
    挽断“白发三千丈”,
 
    愁杀黄河万年灾!
 
    登三门,向东海,
 
    问我青春何时来?!
 
    黄河女儿盼望着梳妆来,盼望得头发都变白了。“白发三千丈”是李白的诗句,是夸张的手法,形容忧愁之深。诗人在引用李白的诗句时,在诗意上有新的创造,“挽断”写出了黄河女儿不甘忍受悲剧的折磨,急切地盼望青春的到来。但是黄河却偏偏跟她作对,千万年来灾害不断,三年就有两年灾,真正使人愁杀。但是黄河女儿不甘屈服,她禁不住登上三门,高声质问:“问我青春何时来?!”这是质问,是盼望,是热切的期待。复杂的细致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栩栩如生。在艺术结构上这是过渡,是从历史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现实,从“黄河女儿头发白”过渡到“黄河女儿容颜改”,从“挽断白发三千丈”过渡到“黄河女儿梳妆来”,从“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过渡到“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因此使得道首诗在结构上前后两部分衔接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第二部分,即后面的五章,写解放后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治理黄河的远景规划。
 
    第五章,写黄河终于来到了社会主义时代:
 
    何时来呵,何时来?……
 
    盘古生我新一代!
 
    举红旗,天地开,
 
    史书万卷脚下踩。
 
    大笔大字写新篇,
 
    社会主义--我们来!
 
    通过反复吟唱“何时来呵,何时来”,进一步写出了黄河女儿的急切心情。盘古,是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巨人。“举红旗,天地开”,是指无产阶级取得了天下,“史书万卷脚下踩”,是对过去黑暗历史的否定。最后两句,一方面表现了社会主义时代人民群众的豪迈气魄,另一方面是对前一部分“问我青春何时来”的回答。历史毕竟是向前发展的,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赤县神州真正开始了改天换地的新纪元。听,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制订了改造黄河的五十年远景规划。看,毛主席在视察黄河,毛主席在向着黄河笑。
 
    第六章,写治黄规划:
 
    我们来呵,我们来,
 
    昆仑山惊邙山呆:
 
    展我治黄万里图,
 
    先扎黄河腰中带--
 
    神门平,鬼门削,
 
    人门三声化尘埃!
 
    这是一幅伟大的治黄图,人民一展开这幅图画,就使昆仑山吃惊,邙山也发呆了。一个“展”字写出了人民的英雄气概。治黄,要彻底根治,因此就要“先扎黄河腰中带”,即先治三门峡。一个“平”字,一个“削”字,气势是何等的豪迈!“三声”是夸张的手法,意思是千难万难之事,在人民手里很轻易地解决了。
 
    第七章,写三门峡未来的风景图:
 
    望三门,门不在,
 
    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
 
  “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
 
    清水清风走东海。
 
    开头两句,虽然写的是理想,是规划,但是可以变成现实。“责令李白改诗句”,饶有风趣,如果李白还在,目睹人民群众这种改造山河的壮举,他怎能不心情激动,不改写他的诗句呢?“手中来”,形象化地写出了人民群众的英雄气概。最后两句一反过去黄河泛滥成灾的情况。黄河,这来自天上的河,再也不是“一碗水,半碗泥”,“狂风万里”的旧景了,而是“清水清风”招人喜爱的美好风光。诗人给我们描绘的这幅优美的图画,自然还是理想,是革命的浪漫主义的表现,但是在党的领导下,理想完全可以变成现实。
第八章,写黄河女儿梳妆来:            
 
    走东海,去又来,
 
    讨回黄河万年债!
 
    黄河女儿容颜改,
 
    为你重整梳妆台。
 
    青天悬明镜,
 
    湖水映光彩--
 
    黄河女儿梳妆来!
 
    所谓“去又来”,按自然法则,是指雨水的循环往复;而照拟人化的黄河女儿的思想活动来分析,是为了“讨回黄河万年债”。因为黄河为害,千万年来欠下了人民数不清的债。现在应该造福人类,偿还宿债。“容颜改”与前面的“头发白”形成对照;“重整梳妆台”与前面的“空流梳妆台”形成对照;“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与前面的“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形成对照。黄河女儿,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是中国人民的化身,她把青天作为明镜,让湖水映照光彩,这是何等的气势!当我们读到“黄河女儿梳妆来”的时候,原来的忧愁己经云散,喜悦之情涌上心头。由此可见,千万年来黄河为害,一旦人民当家作主,就可以变害河为利河,造福人类。黄河流域本来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的祖先,只是由于过去的黑暗统治,不加修葺,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人为地造成灾害,使黄河蒙受了莫大的耻辱。现在解放了,黄河回到了人民手里,黄水听从了人民的意志,难怪诗人情不自禁地唱出,“黄河之水‘手中’来”了。
 
    第九章,写黄河无限美好的前景:
 
    梳妆来呵,梳妆来!
 
    百花任你戴,
 
    春光任你采,
 
    万里锦绣任你裁!
 
    三门闸工正年少,
 
    幸福闸门为你开。
 
    并肩挽手唱高歌呵,
 
    无限青春向未来!
 
    社会主义的新天地,无限美好的自然风光,让黄河女儿尽情地打扮自己。诗人风趣地说:“三门闸工正年少”,这不是黄河女儿最理想的情侣?寓意黄河已经返回少年,正与人民相亲相爱。“并肩挽手唱高歌”,描写黄河女儿与少年闸工的爱情,寓意黄河将与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建设社会主义。“无限青春向未来”,是对黄河前途的憧憬,预言黄河将会越发年青,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首诗虽然只有简短的九章,但它所蕴含的思想却是非常深刻的,它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黄河女儿作为中国人民的化身,让她体验着黄河所造成的无尽的灾难。但是在残酷的历史面前,黄河女儿并没有屈服,这种刚强的性格不正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精神的象征吗?而当新中国成立以后,黄河回到了人民手里,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她也同全国人民一样,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黄河女儿无限的激情,实际上也就是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一颗赤子之心。
 
    诗人在这首诗里所塑造的黄河女儿的形象,既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又是一位青春妙龄的少女,她与全中国人民同命运,共患难。对于她这种丰满的艺术形象,刚强的性格特征,诗人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既有肖像描写,又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还有心理活动的描写,因而形象鲜明,性格突出,使人读后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