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无疑是最可贵、最美好的东西。正是因为它太美好了,所以需要理性光芒的照耀。 春天,孕育着生命、焕发着希望的季节。 一个小孩蹲在鸡窝旁,出神地看着一个又一个鸡蛋神奇地化作了小鸡。 其中一个却有些例外。或许是小生命有些羸弱,也或许是这个蛋壳有些坚硬。 从小孔里分明能看到小鸡渴望的眼神,还能听到它焦急的叫声,就是久久不见它破壳而出。 小孩生怕这个小生命会被永远禁锢在这个蛋壳之中。 他小心翼翼地捧起来,慢慢地,一小块一小块地剥掉蛋壳。然而,它却并未像其他见着第一缕阳光的鸡仔一样欢快而活跃,而是瘫软在地。 尽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小孩子对这个他亲手迎接的小生命倍加呵护,但是,它还是死了。 我们总是惊叹破茧成蝶的神奇与美丽,但是这种美丽有个前提:无论这个过程如何艰难,都必须是蚕蛹自己破茧。任何人的恻隐之心,都会扼杀这种美丽。 我们可以说帮小鸡出生的小孩尚且缺乏常识,结果好心做了坏事。然而,类似的事情,却并没有因为智慧的增加而避免。 然而,真正的善良总是需要理性的。 说到善良,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要“对别人好”,甚至是牺牲自己,为别人好。这恐怕是善良第一大误区。 山西有一对普通的农村夫妇,男主人姓陈。年近四十,自己生养有三个孩子。 一天,陈先生在路上捡到一个残疾女婴,领回家喂养。在接下来几年的时间里,陈先生陆陆续续又捡回了几个被遗弃的孩子回家。 当地民政局听说陈家爱收养弃婴,干脆将福利院中没人认养的孩子也送到了陈家。 26年的时间,陈家前后收养了四十个弃婴。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为此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没饭吃,找左邻右舍去借,久而久之,大部分人都躲着陈家,不与之来往;家里孩子太多,脏乱不堪,臭气熏天,所有人都绕着走;自己亲生的孩子也只好辍学,早早地接受社会的残酷检验。 为此,长子和父母闹矛盾,离家出走。 陈家人善良吗?绝对善良。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可敬、可佩,但是未必可取。 对于那些弃婴来说,陈家人自然是善良的;但对于自己的亲生孩子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残忍! 况且,对于那些弃婴来说,这样的结局真的就是最好吗?未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善良的第一层含义不是“利人”,而是“利己”,自己足够好,不给别人添麻烦,这本身就是一种善良。 鼓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善良,是违背人性的,也是违背常识的。不是幻想,就是虚伪。 照顾好自己的同时,在能力范围之内,再照顾别人,就是善良的第二重含义。 超出能力范围的善良,是缺乏理性的,也许主观是好的,但结局却未必不是坏。 就如山西陈氏夫妇,收养四十个弃婴,完全超出了他们的能力之外。不仅自己落得个众叛亲离,甚至勾起了当地民政局的“惰政”。 有些善良,可能就是恶的温床。 充满理性的善良,有时候甚至是冷酷无情的,然而那可能才是真正的大善。 面对一个饥饿的人,有人给他一条鱼,有人给他一根鱼竿,带他去河边,教会他钓鱼。 前者看似善良,却只能解决他一餐之饥;后者看似缺乏柔情,却能保他从此一生免于饥饿之苦。 这是智慧,也是理性光环下善良的魅力。 “大仁不仁,大善不惠”,道家主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善若水”。 这是善的最高境界。如阳光,如雨露,自得其乐,同时施惠于人。 所以,理性光芒照耀下的善,并不是一味对别人好,而是可以简单分为三层含义。
我们必须理智地认识到,人生一切的付出,最终的受益者都将是自己,行善,也是如此。这就是人性。 明白这个道理,既不用懊恼自己没有成为“救世主”,会少些苦恼;也不用抱怨他人没有舍己为人,会少些苛责。如此,生活就会多一份淡然与从容。 将这个道理教给下一代,他们的人生或许就能多点坦诚和阳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