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熙《雪竹图》-五代南唐徐熙落墨画雪竹图轴高清大图赏析

 百了无恨 2017-01-09
《雪竹图》,五代南唐,徐熙,绢本墨笔,立轴,纵151.1厘米,横99.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徐熙《雪竹图》_五代南唐徐熙落墨画雪竹图轴高清大图赏析
《雪竹图》轴中大石左侧的竹竿上有篆文倒书"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经谢稚柳鉴定并撰文,认为五代徐熙所作。曾经近代钱镜塘收藏,钤有"海昌钱镜塘藏"朱文长方印记。另有钱女"惠翔心赏"朱文长方印记。
徐熙是五代南唐杰出画家,金陵(今南京)人,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后在开宝末年(公元975)随李后主归宋,不久病故。徐熙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擅画江湖间汀花水鸟,虫鱼蔬果,常游园圃,观察动植物情状。所作禽鸟,形骨轻秀。所画花木,改变前人细笔钩勒、填彩晕染方法,而改用粗笔浓墨,草草写枝叶萼蕊,略施杂彩,色不碍墨,不掩笔迹,人称“落墨花”。时称“江南花鸟,始于徐家”。
《雪竹图》似是最能体现徐熙“落墨”风格的,可惜未加色而不得窥其全豹。谢稚柳先生曾著文介绍此图,他是这样阐述“落墨”的:“所谓'落墨’,是把枝、叶、蕊、萼的正反凹凸,先用墨笔来连勾带染的全部把它描绘了出来,然后在某些部分略略的加一些色彩。”也就是说,一幅画的形和神,都是用墨笔和墨色来“落定”,着色只是辅助。这体现了徐熙在笔墨上的大胆革新。
以《雪竹图》观之,图绘雪后的枯木竹石。下方是大小数方秀石,不重勾勒而用水墨晕染出结构,留白以示积雪。石后中间是三竿粗竹,挺拔茁壮,细枝遒劲,残叶纷披。旁有数竿被雪压弯或折断的竹子,或粗或细,或断或弯,又有数竿细竹穿插其间,显得姿态多变,情趣盎然。左旁则现一段枯树,枝杈被折,或勾叶,或晕染留白,映衬雪景的萧瑟。而在刻画上,勾皴与晕染,粗笔与细笔,浓墨与淡墨,墨染与留白,兼施并用,同样是谨严的写实作品,与北宋盛行的“细勾填彩”、务求逼真的画风相比较,显得率意而出格,然而却也更多变化,更富情趣。
 
 
 
 
 
 
 
 徐熙是南唐宫廷画家,擅长的是野外的花鸟。表现手法以水墨钩染,略敷淡彩,不遮轮廓。与以黄荃为代表的贵族皇家“皇家富贵”相对,有“徐熙野逸”之称。《雪竹图》描绘的是竹林积雪的场景。一竿竿细竹拔地而起,倾斜直上,打破环境的平板单调,在平逸安静中产生了动感。竹竿和枝叶都各具姿态,穿插有致,层次分明。
此图描写江南雪后严寒中的枯木竹石。以墨色奠定基调,运笔粗细结合,遒劲有力,用墨更是浓淡兼施、华腴滋润。积雪不用白粉,都用墨色留白渲染出。一切围绕雪来作文章。构图新颖,画法别致,富有变化,层次井然。整幅画工整精微而写实。作者用烘晕皴擦等法,描绘竹石覆雪的景象。石后三竿粗竹挺拔苍劲。其旁有弯曲和折断了的竹竿,又有一些细嫩丛杂的小竹参差其间,更觉情趣盎然、生机勃勃。竹节用墨皴擦,结构清楚。竹叶用细笔勾描,正反向背,各逞其势。地面秀石不勾轮廓,只用晕染方法衬出,以示其雪。此图无款识。
图幅中大石左侧的竹竿上有篆文倒书"此竹价重黄金百两"八字。经谢稚柳鉴定并撰文,认为五代徐熙所作。
曾经近代钱镜塘收藏,钤有"海昌钱镜塘藏"朱文长方印记。另有钱女"惠翔心赏"朱文长方印记。
无款,谢稚柳考证徐熙真迹,或传派作品,神品上上。
徐熙,五代南唐杰出画家。江宁(今南京)人。一作钟陵(今江西进贤)人。出身于”江南名族”。生于唐僖宗光启年间,后在开宝末年(公元975)随李后主归宋,不久病故。一生未官,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其性情豪爽旷达,志节高迈,善画花竹林木,蝉蝶草虫,其妙与自然无异。他画花,落笔颇重,只要略施丹粉,骨气过人,生意跃然纸上。时称“江南花鸟,始于徐家”。“下笔成珍,挥毫可范”。其作品,有“意出古人之外”而创立了“清新洒脱”的风格。可谓“骨气风神,为古今绝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