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媒体对大报恩寺塔的报道,使这个曾被誉为“天下第一塔”的南京标志性建筑,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遐想。 郑和曾任大报恩寺塔“监工” 金陵大报恩寺位于南京城南古长干里,即今中华门外的雨花路东侧。明清鼎盛时期,其范围达“九里十三步”,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传说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其生母碽妃敕令建造并亲题额名。 但当时是“有寺无塔”。永乐六年 (1408年)寺庙修造完成后遭僧人放火焚毁。永乐十年 (1412年) ,朱棣敕工部于原址重建:“依大内图武,造九级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寺曰大报恩寺”,方才兴建这座塔。 大报恩寺塔的修造,由郑和等人担任监工官。由于大报恩寺在永乐、宣德年间建造,当时郑和正率领下西洋船队多次远洋海外,因而对工程难以全力监管。为此,宣德三年(1428年),明宣宗朱瞻基特下御敕,要已回国任南京守备的郑和“用心提督”,限期完工。 建造大报恩寺塔花了整整19年功夫,耗银248万余两,动用了囚犯、工匠和士兵达10万人。竣工以后,郑和还特地从海外带回了“五谷树”、“婆罗树”等奇花异木种植在寺内。 与长城并列世界七大奇迹 大报恩寺塔的高度古人并无明确记载,只有“高百余丈”的笼统说法。而《大英百科全书》中据当时到过南京的外国人在塔下实测,高为二百六十英尺,约合80米,是南京城墙平均高度的6.5倍,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建成如此规模的通体琉璃塔,堪称一大奇迹。 当时大报恩寺塔全塔上下有风铃152个,日夜作响,声闻数里;塔的飞檐下垂金铃鸣铎,门侧、塔心置篝灯,共放置油灯146盏,油灯昼夜不熄,声、乐效果甚是壮观。 大报恩寺塔因此成为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1431年-1856年)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誉为“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来江南时均曾登临此塔,康熙作诗云:“涌地千寻起,摩霄九级悬,琉璃垂法相,翡翠结香烟。缔造人功巧,流传世代迁。旷然弥远望,万象拱诸天”,乾隆还逐层题写匾额。 西方的传教士和商人则称金陵大报恩寺塔为“南京的表征”,是“东方建筑艺术最豪华、最完美无缺的杰作”,认为其可与罗马大斗兽场、土耳其索菲亚大清真寺、英国沙利斯布里石环、意大利比萨斜塔、埃及亚历山大陵墓和我国的万里长城并称为当时的世界七大奇迹。 “中国塔”令安徒生向往 据明朝《金陵梵刹志》载,大报恩寺“琳宫栉比,名胜所萃,而规摹宏壮,罕与此俪。至浮图之胜,高百余文,直插霄汉,五色琉璃,合成顶冠,以黄金宝珠,照耀云日。海外蛮夷、重译至者,百有余国,见报恩塔必顶礼赞叹而去,谓四大部洲所无也。” 一些到过南京的欧洲商人、游客和传教士称之为“南京瓷塔”或“中国瓷塔”。因此,大报恩寺塔不仅在我国的《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还被外国使者、传教士、商人等传到外国,盛名甚至远扬至欧洲,这从《安徒生童话》中可以得到证实。 1839年安徒生在《天国花园》中提到一位名叫东风的少年,穿了一套中国人的衣服,刚从中国飞回来,告诉他的风妈妈:“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 在这个充满想像力的童话里,安徒生通过风妈妈四个儿子的叙述,描绘了世界各地的旖旎风光和独特的景物,其中的瓷塔即表示着遥远东方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充满向往之情。 为南京留下诸多“老地名” 大报恩寺建成后几经劫难,除之前所说的被纵火焚烧外,嘉靖四十五年 (1566年) 遭雷击,天王殿、画廓一百四十余间焚为灰烬;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 塔心木腐朽塔顶倾斜,僧人洪恩募捐白银数千两使之得以重修;清顺治十八年以后,内府及地方均有拨款修缮记载。 最后一次是清嘉庆七年 (1802年) 修复竣工。1856年,太平天国爆发“天京事变”,北王韦昌辉由于担心石达开部队占据制高点向城内开炮,下令将大报恩寺塔炸毁(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太平军为防清军占据大报恩寺威胁城内,遂“用火药轰之,复挖空塔座下基地,数日塔倒,寺遭焚毁”。清同治四年(1865年),江宁机器制造局就大报恩寺遗址坡下菜地造住房十二间,工作间八十余间,廊五十余间,寺院遗址渐被蚕食瓜分。 如今,中华门东南一带仍留有一些和大报恩寺塔有关的地名。先是大报恩寺建成以后产生的,如南山门、北山门、三藏殿后街、锅底牢等;晚清年间大报恩寺成为一片废墟,当地百姓在宝塔的废墟及附近建房居住,就把这里称为宝塔顶、宝塔山、宝塔根等;解放后随着人口增加,出现了以号码命名的新街巷,如宝塔山11巷、4巷、34巷、38巷等。 此外,城南一带还有为烧制琉璃配件而产生的窑岗村、窑湾村、红土塘、白泥地等地名,这些地名和大报恩寺塔一带的地名一样,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濒临消失。 新华报业网实习生钱晶晶 通讯员 谢江平 本报记者 郑幼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