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捨棄是全身保命之道

 虹72 2017-01-14



捨棄是全身保命之道


最近網絡上到處都是有關某大師被帶走審查的新聞,我細讀之,發現從該大師的事件中似乎該悟到點什麼,才不枉費修行一場。其實,很多事情的發生似乎早被2500多年的前的老子言重。因此,禁不住想寫點這方面的隨感。

老子《道德經》第九章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看到了物極必反的道理,事物發展到極端,必然走向自己的反面。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周圍發生的事情,不難發現,如果人不知足,就會自招禍患,正如水過滿則傾溢,器具太銳則折斷一樣。“金玉滿堂”可能腐蝕人的靈魂,敗壞人的道德,使人生活糜爛。現代人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終日拼命賺錢,到了一定的年紀,不說“金玉滿堂”,也算頗有家資,可是,當身體不堪重負,躺在醫院裏、把性命交給醫院的時候,才發現“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的真正含義。

當我們行將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回想一生的得失,才發現“金玉”之類的財物其實一文不值,只是養活自己的軀體的工具,而我們的靈魂其實根本不需要這些作爲給養。當我們離開的瞬間,這些物質世界中讓人醉生夢死的金玉財寶其實已經拖累我們很久。反過來想想,其實,我們又何必執着於財富的多寡呢?多少人因爲財富鋃鐺入獄,多少人因爲財富終日提心吊膽?

富貴,自古以來,都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不過,人富貴之後,如果不提高警惕,很容易滋長驕傲情緒,從而招致各種禍患。“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這是老子提出的又一條重要的人生信條。這種“功遂身退”老子認爲就像晝出夜沒、寒往暑來、花草開謝一樣,符合天道變化之道。當人功成名就之後,應該急流勇退,以保天年,否則可能招來大禍臨頭。中國歷史上不少名士都把“功遂身退”作爲保全自己的有效法寶,我在閱讀《史記》及《中國哲學史》時,曾讀到過范蠡其人其事,發現范蠡就是一個典型。人貴自明,如自知難以在激流中搏擊奮進,不如激流勇退。人生變故,猶如環流,進退得宜,亦悅亦福;勢順則衰,物極必反,當退不退必受其亂。這既是辯證法,又是生活規律。

范蠡,字少伯,是春秋末年著名政治家,楚國宛城(今河南南陽)人。長大後到越過求取功名,被封爲大夫,後升至上將軍。

范蠡所輔佐的國君是越王勾踐。越國此時與吳國結仇,吳王夫差日夜操練兵馬準備攻越,越王勾踐想先發制人去伐吳。范蠡勸阻道:“不能這麼做,我聽說兵器是不吉利的東西,戰爭是違背道德的,鬥爭是各種事情中最末等的事,違背道德,好用兇器,幹末等之事,老天爺也是不贊成的,所以,無辜出兵是不利的。”勾踐不停勸告,於是,吳越兩軍會戰於夫椒(今江蘇吳縣)結果越國的水軍幾乎全軍覆沒。越王勾踐帶領殘軍五千餘人逃回,到會稽山上躲避,吳軍一路燒殺,把會稽山團團圍住。到這時,勾踐才追悔莫及,對范蠡說:“悔不該不聽先生之言,遂有今日,現在怎麼辦呢?”范蠡說:“事已至此,只好去給吳王送厚禮,低聲下氣地向他們求和。”越往沒辦法,只好派文種去向吳王求和。

經過幾次請求,吳王夫差才同意越王的請求,撤兵回國,但要把越王勾踐夫婦帶回吳國做臣子並伺候自己。勾踐把國家大事託給大夫文種,自己帶上夫人和范蠡到吳國去做人質。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住在先王墳墓旁的石頭屋裏,爲吳王養馬。吳王每次出去,都要勾踐爲其拉馬。范蠡的滋味就更苦了,他在人前與勾踐一起伺候吳王,在人後還要伺候勾踐,還得不斷活動,給人送禮,觀察形勢,勾踐有時仍不住了,范蠡還得安撫他,以免前功盡棄。這樣經過了三年的痛苦生活,吳王夫差認爲越王勾踐真的臣服自己了,就在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年)把他們放回越國。范蠡駕着車,終於和勾踐夫婦回到了越國。

越王勾踐回到本國後,臥薪嚐膽,以記住三年中曾遭受的屈辱。他覺得范蠡的才能和忠誠都可信任,就打算把國政交給他,范蠡卻說:“操練兵馬、行軍打戰,文種不如我;治理國家、安撫百姓,我不如文種。”於是勾踐就把國家正事交給文種,讓范蠡負責操練兵馬。

後來,范蠡獻美女西施給吳王夫差。吳王夫差一見西施便被迷住,日夜與西施在姑蘇台飲酒作樂,完全失去了對越國的警惕性。

這樣,越王勾踐禮賢下士,范蠡、文種齊心輔助朝政,經過十年艱苦奮鬥,國力漸強,於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出兵打敗吳國。又過了五年,范蠡與文種又率軍攻打到姑蘇城下,圍困三年後,徹底打敗吳軍,夫差自殺,勾踐的兵馬橫行於江淮一帶,成了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范蠡作爲一個從始至終輔佐勾踐完成霸業的有功之臣,官封上將軍。按照常理,他應該志滿意得,等候封賞了。但是范蠡不戀虛名,不圖富貴,作爲大臣,他輔佐主公完成大業,爲自己的一生的事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他有開闢新的生活。他給主公留下一封信,說明自己有罪,當年主公受辱於會稽山,主辱臣死。范蠡沒有忘記老朋友文種,也給他留下一封信,說明鳥盡弓藏的道理,勸他早日遠走高飛,免得自取其禍。文種沒有聽從范蠡的勸告,終於被勾踐逼迫自殺。

范蠡由於早就做好了準備,把自己祕密所藏的珠寶玉器裝船,帶上自己的親信和美女西施,乘船不辭而別,永遠離開了越國。

范蠡泛海北上來到齊國,更名換姓,帶領兒子們不問政事,專營生產,沒有多久家產多達數千萬。齊國人聽說他有如此才能,叫他當宰相。他嘆息道:“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致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詳。”於是,他又交還相印,散發資財,只帶親屬和少量珠寶,離開了齊都,躲到陶(今山東定陶)改名陶朱公。

陶朱公在陶十九年,曾經“三致千金”,就是散了又掙、掙了又散三次,稱爲天下首富。至今傳有《陶朱公理財十六則》一書。范蠡最後有離開了陶地,連生產地也不經營了,只帶着西施,浪跡太湖,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

范蠡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在於他懂得取捨,懂得“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和“功遂身退”的道理。美國富豪衆多,但其尚且明白“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道理而將大部分資財捐給慈善機構,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因爲,這就是老子所謂的“天道”。順道則昌,逆之則亡。如果不懂得取捨和散財的道理,可能引來禍端,我們又何必執着呢?(文 龙泉道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