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如何过冬

 昵称3455228 2017-01-14
      眼下,正有不少人为家里的暖气不热,为如何度过这个冬天而闹心。然而古代的冬天相比现在应更为严寒和漫长,那么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冬的呢?

  过冬的必备“神器”

  在古代,物质远没有现今丰富,而冬天的气候却又比现今恶劣,连皇宫深院也要靠买炭烧火取暖,“半匹红纱一丈绫”才能买回一牛车的取暖冬炭。由此可见,古时候的冬天是多么酷寒和难熬。在古代过冬需要具备几件“神器”。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一首20字的小诗就把古人冬夜与朋友围炉对酒的情趣表现出来了。火炉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三足、四足皆有,很华贵;小的则如一般像西瓜大小,随手可提。古人取暖多用木炭,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加上一个箱形秀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掉进别的东西。

  到了唐代,人们又用铜制成手炉。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火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面暖手。脚炉比手炉要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皇宫里的取暖

  清代时,在皇宫内设有三个机构,连点火烧炕都有专人加以管理。这三个机构一为爇火处,专管安装火炉,运送柴炭;二为柴炭处,专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三为烧炕处,专管点火烧炕。除此之外,各宫殿还有专管宫内火盆的若干名太监。这三个机构太监的活可不轻松,拿柴炭处管柴炭的存储和分发的太监来说,紫禁城内人数可不少,所需用木炭数量在整个冬季自然也是相当可观的。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一百二十斤;皇后,一百一十斤;皇贵妃,九十斤;贵妃,七十五斤;公主,三十斤;皇子,二十斤;皇孙,十斤。而且,为了不污染室内的空气,柴炭必得准备那种火力旺,不冒烟也无味的优质木炭。

  紫禁城内宫殿的地面下,大多都挖有火道,殿外廊子下设有添火的门,即两个一米多深的坑洞,即灶口,这就是有名的暖阁结构。这种设施可保证室内的温暖,除暖阁之外,室内还设有暖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现今北方农村还保留的炕床类似。

  古人熬出的过冬情趣

  据传,远在公元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九九歌》就已经被古人创制并广泛使用。古代的人们是“一九、二九”地数着指头,一天天地数过来的。当然,人们也不忘苦中作乐。寒冷的天气虽然十分难熬,却熬出了古人过冬的情趣。在古时,民间还相继流行了许多冬日消遣方法。一到入冬,有的画素梅一枝,花八十一朵,从冬至日起,每日染红一朵,谓之《九九消寒图》。还有的画一幅九行八十一格表,叫《九九消寒表》,日涂一格,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格子满则寒消。还有一种小学生喜欢的画法,就是把“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写下来,然后再用白纸蒙上,把它们影写成空心字。这九个字按当时繁体字的笔画每字九笔,每天描一笔,描完之后,正好是严冬过去,春暖花开之时。洪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