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丽转身:由明代史学到公众史学研究

 隨风飘逝 2017-01-14


都说观点来来去去,唯有故事深入人心。你想知道钱茂伟和“公众史学”建设的一些故事吗?就让小编为您深扒一下吧。

2016年12月下旬,钱茂伟在广州参加口述史国际研讨会,来了一个深圳大学的教授,他们中间有15年都没有见过面。她说:“我还在读你标点整理的《皇明通纪》的时候,没想到你已经在做口述史了,你怎么转的这么快?又说,来开会前读了您最近写的几篇口述史文章,还是蛮有些想法的。从明代到当代,从史学史到公众史学,中间的幅度实在太大了,他们一时反应不过来。

复旦大学的张广智先生也有同感。他可是钱老师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那时候的题目是《明代史学研究》。张先生《中国公众史学通论序》中称:

茂伟君早岁是研究中国史学史的,专注明代史学,曾以一名专业史家的身份,为世人奉献了厚重的《明代史学历程》和《明代史学编年考》等学术专著,可以这样说,他写的“明代史学的那些事儿”,实为后人之津逮,倘要是研究明代史学,那是无法绕过的。自此,十多年过去了,他“穿越”,从古代走向当代;他“转身”,从史学史走向史学理论;他“下海”(这里没有经商的意思),从一名书斋型的学者,成为史坛的弄潮儿。

公众史学可是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混合的东西,中间是怎么一步步过来的?钱老师在《中国公众史学通论后记》中说:“其实,从笔者内在的学术理路演变来说并不突然。《史学通论》的编著,已经标志着笔者由史学史转入了史学理论研究。即便公众史学相关分支的研究,笔者也持续了快20年。”

起点是中国史学史中的通俗史学研究。唐代是变文,宋代叫讲史,明清是通俗演义,这成为通俗史学传统,做中国史学史的专家很关注。早在1998年、1999年和王东教授合作编纂《民族精神的华章--史学与传统文化》的时候已经开始在慢慢关注这些东西了。当时除通俗史学外,还关注到了家谱、传记,这些东西实际上成为公众史学研究的起点。

2000年在复旦做博士后报告的时候,从姜义华教授那里接受了国家理论的劝导,开始关注国家理论研究。西方国家理论研究里面有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国家与社会两分法。他用这个理论分析明代的科举史,出版了《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思考》一书。

后来,他把那个东西移植到他的老本行中国史学史研究上,于梁启超的“君史”和“民史”说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说白了,梁启超的理论,正是建立在西方的国家与社会二分理论基础上的。君史,可称为“国家史学”,民史,可称为“民间史学”。到20042005年间,他明确提出“史学的国家视野和民间视野”理论。后来计划做的论文集题目就是《史学的国家视野和民间视野》。在做的过程中,他发现传统国家史学部分新鲜感不是太强。而史学的民间视野部分是传统史学里面没有的,是一块全新的领域,值得好好开发。在《国家视野下的传统史学》一文中,他指出:“要重视民间史学的研究。传统中国的国家史学发展了三千多年历史,民间史学刚起步,民间史学要成为主体,仍有相当长路要走。未来中国史学的发展,只有结合民间的成长,发展民间史学,才能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子。”

之后,他就把重点放在民间史学研究上。该怎么来建构这个民间史学的体系呢?他发现美国有个public  history,中文译为公共史学或公众史学,非常接近,于是就借用公众史学这个概念与学科化建设的思维,把通俗史学与民史两者结合起来,再整合了口述史学、影像史学、文化遗产,家族档案部分成分,建构起中国式的公众史学体系。2012年开始,集中精力建构公众史学体系,慢慢写一些文章。2013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成功。又拓展思考,建设了两年,到2015年,《中国公众史学通论》正式统一出版。

从明代史学转型到公众史学,对公众史学的学科建构;从中国公众史学学会的筹办、中国公众史学网站的成立;从公众史学慕课的录制,再到运营“公众史学”微信公众号,甚至和青史合作办微信公众史学讲座。在公众史学学科与专业建设上,钱老师一直不断在忘我地思考,运用各种方式建设、宣传和普及公众史学。近日,南开大学乔治忠教授述及2016年中国史状况时,称“对历史学发展新路径的设想也多有抒发,例如关于公众史学理念与实践探讨,具有一定影响。”山东大学王学典教授私下也称:“近几年公共史学风生水起,吾兄之功也。”

公众史学是属于公众的,让史学接近公众和生活是公众史学的核心宗旨。想信在未来的岁月中,中国公众史学的建设会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