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范院校不能更名,大学还能坚守初心吗?

 nizijun 2017-01-16

师范院校不能更名,大学还能坚守初心吗?

作者:耀琪

“十三五期间,中国现有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教育部党组已经通过这个意见。”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15日在北京表示,要强调教师的基本功,强调教师的专业性,吸引更高水平的年轻人从教。

从近20余年的国内大学演进史来看,专科升格本科,学院改名“大学”,专业性大学更名为综合性大学,并不鲜见。除此以外,某些被社会视作冷门、偏僻的专业院校,也在力图改名。比如甩掉城市冠名,淡化区域概念,上升为省级以上的名号;再如努力用上“财经”、“科技”、“工程”等宏大称谓。

大专院校的改名潮流,往往是来自学校提升自尊心、形象升级的需要。而学校的自信心主要是由市场对其的青睐程度所决定——如果一所学校生源不足、学生素质下滑、就业率低劣,必然会让学校在招生市场竞争中落败。要重振品牌形象,难免要从时代偏好的校名入手。

理性的人士都明白,把校名的“土气”去掉、增加今人对校名的认同感,只能在浅层阶段吸引一部分学子,增加的仅是入门级的吸引力。可是,在信息透明的今天,报考学生的质量、到校招聘企业的资质,很容易便让有心人了解到某所大学的含金量。

更重要的是,正如教育部所要求的,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这无疑意味着无论是一所大学还是学院,都应该重新专注其核心竞争力。这个竞争力是由历史积累、社会认同而来的,是不能轻易否定和更迭的。社会上某些人对师范专业的偏见,不该成为一所师范院校妄自菲薄的来源。若因为某部分人觉得做老师没钱途,师范院校就要改名,去和综合大学争名堂,其实本身也是在放弃自己的底气。

一直以来有种观点认为,我们的大学分科过于细密,学生就业出路太窄。一旦社会需求改变,大学生就面临失业。为了铸造通才,就要从学校定位到学院系别、专业名称到课程设置上营造一种高度。这也成为很多学校改名和扩招的理由。

因此,教育部要求师范院校不改名、守本分,其实是对各种虚妄的大学国际化、综合化来一次刹车。培养教师的大学,就该老老实实在基础学科和育人科学上锻造实力。只有培养出优秀的老师,才可能教育出优秀的民族未来。如果连这个根基都动摇了,大学都要换名为钱途奔忙,师范人才就只会凋零、转行、萎缩。

至于要让师范院校坚守初心,如教育部提出的,要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要改进对教师的考核评价,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重点奖励在教学一线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维护教师权益。诸如此类,都是要遏制大学市场化、师范边缘化,虽知易行难,但无疑是一个正确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