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胭脂︱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青木森森 2017-01-16





原是女儿的闺阁之物,在旧时的格窗前,妆镜菱花,将红妆染就。

蛾眉轻扫间,淡如远山的情意,在眉目间流转,仿佛光阴便从此间定格,岁月如是静好。


宋人高承曾在《事物纪原》卷三中说:“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

其实在周朝的时候,便已有人们用脂、泽、粉、黛来化妆的记载了,只是那时的“粉白黛黑”较为素雅,还算不得红妆。


真正意义上的“红妆”,应该是从胭脂的普及开始。胭脂在古时也被称作“燕支”,是面脂和口脂的一种统称,配上妆粉,是古代女子日常主要用来护肤、化妆之物,也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妆面,只是如今比较少见了。

关于胭脂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是由于起源于燕国而得名,有说是源自于古时匈奴的焉支山。传统胭脂的做法是在红蓝花朵盛开之时将其整朵摘下,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捣成花汁,在淘去红蓝花中的黄色色素之后,留下的红色部分即成胭脂。


当然,制作胭脂的原材料并非只有红蓝花一种,蜀葵、石榴、重绛等颜色鲜艳的花朵皆可提取天然的红色素。

古代的面脂有些类似于如今的面霜一类。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种红蓝花栀子》便有写:“合面脂法:用牛髓。”《千金》卷六中也有极为详细的配方极制备方法描述。

口脂,在古代又称为“唇脂”,与今时的口红、唇膏类似。我最喜便是《外台秘要》中的甲煎方,用古法熬制而成,色香味俱全,兰泽芳草,唇齿留香,尤为醉人。


古来女子好美。为悦己者容,容者悦人悦心。

现在极少有做古法胭脂的人,但好在少却还是有,极为难得。帖子里这几盒胭脂都是自己多年来四处淘来的,传统古法手工熬制的胭脂比不得市面上那些含有添加剂的化妆品,保质期都不是很长,可即使用完了也舍不得将盒子丢掉。
每一盒胭脂的熬制,融入的不仅是中医、技艺这些传统文化精髓,更有女儿家鲜为人知的心事。用古法胭脂很多年了,最是不舍这花间旧事,还有匠人手作的点点巧思。

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

愿这一生,在明明如镜的人间里,安稳如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