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偶·对仗·对联

 江山携手 2017-01-16
对偶·对仗·对联
韩崇文

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什么是对联,三者之间有何联系,区别又在哪里?笔者认为,先有对偶,而后有对仗,再后才有对联。从对偶到对联,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经过层层递进,实现了三级跳。每一跳,不仅形式上有了变化,而且发生了质的飞跃。对偶——辞格,对仗——格律,对联——文体。

对偶,《汉语修辞格大辞典》(唐松波、黄建霖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12月第1版)是这样解释的: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辞格,在《尚书》中便有运用:“满招损,谦受益”。《楚辞·离骚》中亦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饮秋菊之落英。”但是,对偶辞格之名,却出现较晚。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总结对偶时,称之为“丽辞”。他说,“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此后,唐代上官仪提出“诗有六对”,李
称 诗有九对,遍照金刚在“文镜秘府论”中讲到二十九种对。宋元明清各代,研究对偶更加深入,使对偶辞格多达数百种。对偶之运用,非常之广泛,几乎在所有文体中,都可见到其身影。因此,对偶成为辞格中之大家族。

在广义上,对偶,对仗,丽辞,属对都是同义词。但是,狭义的对仗,是指律赋,近体诗,词,曲,骈文,对联中的对偶。这种对偶,已不是辞格上的对偶,而是演变成一种格律。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讲到,“对仗是律诗的必要条件”“平仄和对仗,是近体诗中最讲究的两件事”由此可见,对仗已经成为一种格律。《中国对联大辞典》(顾平旦,常江,曾宝泉主编。新华出版社2001年1月版)在“格律”词目中讲到,“韵文创作必须遵循的格式和规律。白居易诗‘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格律包括声韵、对仗、句式、结构、字数等。主要有诗律、词律、曲律、联律。”由此可见,对仗是格律的一部分。对仗一词,是借用唐代宫廷仪仗之事,其出现晚于对偶,是不争之事实。
对联,《中国对联大辞典》是这样说的: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指以对偶句为基本特征的有独立意义的文学形式,由上联和下联组成。由此可见,光有对偶、对仗是不能成为对联的。一定要有“独立意义”。是一种文学形式。笔者的《充满辨证思想的文体》(载《对联》2003年第8期)《龙凤文化的结晶》(载《对联》2005年第3期)两篇文章,都论述了对联这一文体。这里就不多说了。对联一词始出现于明代,《西湖二集·忠孝萃一门》:“洪武爷抚定了婺州,于城楼上立大旗二面,亲书对联道:‘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一统天。’”对联晚于对仗,也是毫无疑问的。
《对联学刊》2005年第3期,刊有郭省非先生《从〈滕王阁序〉看对仗艺术的成熟》一文,郭先生认为:“骈文、对偶、对仗、对联,其实质或本质,就是并列、对偶、两两相对的语句。”“所谓骈文,也就是对联体;所谓骈文,也就是对联文。”并说,〈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的本身就是一副一副对联之集合体,或者说是一副一副对联汇集成之文章。”“因此从这篇文章中完全可以看出,先有对联,后有对仗严格的骈文,会写对联者才能写得出《滕王阁序》这样对仗工稳的篇章。”
郭先生把对偶、对仗、对联混为一谈,把对联的出现,提到骈文之前。其所以这样,是没有认识到对偶是一种辞格。对仗是一种格律。而对联却是一种文体。诚如郭先生所说:《滕王阁序》中的“对仗句已经形成。完全可以说整篇文章都是对仗句所组合,而且其词性、词组结构及语义都对仗得相当工整。”这正是律赋所要求的格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