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假该如何读书?这位台湾著名学者和北大中文系教授告诉你:'在文学中去想象整个世界'

 培根阅读 2017-01-17

春节长假,是孩子阅读的好时候,也是你重新打开那本尚未读完的书的好时候。但是,面对浩如烟海的中外鸿篇巨著,我们应该如何指导孩子阅读?我们自己又该如何阅读?台湾著名学者和北大中文系教授龚鹏程针对文学阅读,在鼎石系列教育沙龙做了这样的演讲—— 


    本文转自北京市鼎石学校




|嘉宾介绍|


 

龚鹏程

1956年生于台北。是当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毕业,历任淡江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创校校长、美国欧亚大学校长等职。曾获台湾中山文艺奖、中兴文艺奖、杰出研究奖等。2004年起,任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文学,我们应该怎样读?”演讲节选|


悠游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形成开阔达观的审美品味




在座各位,大家从小阅读文学时,我们可能读新诗、也看现代散文、偶尔读读古代的李白、杜甫和苏东坡的诗作、或是西方小说,现代戏剧也兼而读之。然而,这种阅读趣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尤其是中文系的教育中,出现了“古今中外的割裂文学”,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比如,读西方文学专业的学生,与中国文学“形同陌路”;读中国文学专业的同学,基本不接触到西方文学。甚至,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内部也是割裂状态,有人只读上古、秦汉文学,有人他专门研究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之间中国文学,另外有些人研究宋代,有些人研究明清。从本科到研究生,除非个人兴趣,否则从学科角度来说,文学阅读领域越读越窄。


在我看来,所谓的专业科系其实就是一个个洞穴,如果我们掉入某个洞穴后,就再也看不到广阔世界的其他风景。



因此,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要“悠游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形成开阔达观的审美品味”——这样的阅读方式好处是什么? 让你的精神悠游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之中,与作者的心灵之间沟通交流,会养成你达观开阔的文学审美品味。让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接受更多不同的审美类型,帮助我们发展比较的观点和文学阅读经验,提高我们对于文学的认识,这些都是我认为作为一个文学阅读者需要首先具备的素养。



打开心灵,观察不同的文学之美


中国从“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一直在追问:“中国为什么没有史诗?中国为什么没有悲剧?” 西方希腊有悲剧、史诗;印度也有史诗,为什么我们中国就没有史诗?我们觉得中国没有史诗、没有悲剧是我们文学上严重的缺失。


我们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西方为什么没有骈文?为什么没有对联呢?可能因为西方的语言特点,使得他们没有办法发展出像平仄、押韵与对仗的文学形式,但是我们从来不认为这是西方文学的缺点。



我们需要理解,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截然不同。我们有知识分子的“士人传统”,“四书五经”对我们的文学影响相当深远;西方则是庞大的教会文化传统,影响他们文学传统的是《圣经》。


然而,现代及近代文学研究都忽略社会发展形式的不同,拿西方的文学标准来区分所有的文学形式。比如西方有小说、戏剧、诗歌、散文这四大文类,我们就拿这四大文类来套用在中国文学上,结果当然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明白,不同的社会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学类型,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对文字表达、内在经验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有不同的理解帮我们打开视野,我们不能够拿着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的文学形式。



所以我建议读者:打开心灵,观察不同的文学之美。这是我们接近文学领域的基础。如果我们一开始进入文学的时候,采取自我封闭的人生态度或阅读经验,将不利于我们展开任何文学审美的讨论。


我们刚刚谈了不同的文化的不同文学审美取向。 接下来,我想谈谈即便在一个国家内部,比如在中国,不同时代的文学审美类型也大不相同。以唐诗宋词为例,关于唐诗、宋词谁更好的争论从未停止。如果我们以朝代来看文学就很容易出现问题。


 

  钱钟书《谈艺录》第一则就讲:

“唐诗、宋词非时代之分,乃是性分之殊。”


宋代有很多人作唐诗,譬如九僧、永嘉四灵;唐代亦有很多人作宋诗,譬如韩愈、杜甫。我们谈到唐诗,若指唐代的诗,杜甫韩愈自然都是唐代的诗人,故讲唐诗不能不讲杜诗。但假如我们讨论的是唐诗、宋词的风格类型时,杜甫、韩愈恰好就不算是唐诗的这个类型,他们所代表的乃是宋诗的类型。


历史上,这是两种不同的力量、两种不同的审美观,同时也是两种创作的指导思想。他们在历史上长期互相争衡,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而已。



如何阅读中国文学?


我们对中国文学的理解是基于对古今中外文学的广泛阅读。即便我自己常年在中文系,我的职业使得我必须把所有时间拿出来阅读中国文学,所以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中国文学的阅读角度,以及如何阅读中国文学。


阅读中国文学首先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去标签化”,还原文学的原貌。我们在谈中国文学的时候,脑子里面或者各位的教科书中已经给了我们无数的标签,比如 “民间”就是我们的第一个标签。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诗从民间来”,所说的就是《诗经》,《诗经》就是民歌,代表了当时的民歌男女恋爱,非常烂漫快乐的文学形式。



我们都知道《诗经》分成:风、雅、颂三大部分,其中,“雅”是周朝乐章;颂是祭祀祖先的乐曲,演奏时要配以舞蹈。我们更多地谈论《诗经》时都在谈“国风”,认为“国风”就是民间诗歌,“雅”“颂”这两部分则避而不谈。我们以《诗经·国风·周南·关雎》为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我看来,这首诗绝对不是源自民间。这首诗它讲一个男孩喜欢女孩,喜欢以后辗转反侧、 寤寐思服,想追求她。两人结婚时“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敲钟撞鼓,举行婚礼。在周朝的礼乐制度中,谁家会用钟鼓庆祝呢?至少应是诸侯以上,民间老百姓家怎么可能有钟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中的“君子”在周朝之前的先秦典籍之中也多指“君王之子”,所以这首诗并不是民间诗歌。


自白话文运动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回到民间,但“民间”恰恰就是标签。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的教科书提到“屈原是爱国诗人”。然而如果我们阅读文学史就会知道,在《史记》《汉书》之中对屈原的评价都是随着历史不断变化的,据史料记载,定义屈原为“爱国诗人”最早不超过宋代。


因此,我们进行文学阅读的时候,要把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田园诗人、边塞诗人等等这些标签统统拿掉,也不要通过社会史的定义来理解作品,而是好好地通过作品去认识作者。如果你觉得李商隐不错,就去认真阅读一本李商隐的诗集,了解诗人创作的方方面面。

 



一位伟大的作家或诗人,或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它的内涵通常都是复杂的,甚至是超越它所在的时代。有些作品在其所在的时代默默无闻,却在几百年后为人称颂。真正伟大的诗人与作品不是某个社会、某段历史所能够定义的。我们要注意去除这些框架与定义,真正从作品去加深对文学的阅读与理解。


如何真正理解文学作品?


阅读、理解文学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我们理解文学,还要了解文学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我们刚刚讲过《诗经》,《诗经》我们现在当然把它当做文学来阅读,可是《诗经》它是文学吗,它早期恐怕就是文学(雅颂各得其所)。


如果我们仅仅从文辞上理解《诗经》的时候就不太能够理解他的音乐。其实,从文学史的这条脉络来看,从《诗经》、乐府、到宋词、元曲、戏曲都跟音乐有关。我们现在理解常常是脱离了音乐,单独就文字来看,这时候我们就很多地方不能完全掌握了,像我们现在讲的婉约派跟豪放派的词有何不同,我们只是看它的语句,“渴饮匈奴血,踏破贺兰山缺。”这种词当然是豪放,但是所有“豪放派”诗人跟所谓的“婉约派”的词人所选择的词牌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过去每一个词牌它有历史的宫调,这个词牌与宫调相配合。不只词牌,古人词集,每个词牌底下它一定赋有它的宫调。


因此,想要真正深刻理解诗词,我们在阅读它的时候,除了文字上的解读,我们还必须要有一些音乐上的理解。



阅读文学,我们要对中国的思想传统和思维倾向,也要有所掌握。前面我们说过,我们勉强去找中国的悲剧精神,其实是很难的,为什么呢? 因为中国的思想里面,更多谈的是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以古人的节日为例,按照传统,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我们都是要过节的。比如,九月九重阳节要登高望远、喝菊花酒、插茱萸;端午节,我们要喝雄黄酒,带香囊,主要在于祛除邪气。这些代表中国的节日,礼俗与中国的很多诗歌、文学传统、整个中国社会思想息息相关。


我们要对这样的礼俗、传统带来的文学现象有所理解,而不是直接套用一些西方理论。我们要对中国的一般思维状况跟哲学内容有一些基本的掌握,这可能就会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学有更多的认识。



要想真正理解一部作品,我们要了解作者他人格状态与生命历程。很多的伟大作家,我们要设身处地去体会他的情境。比如说我们大家都知道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我们都很佩服,但《七步诗》诗作本身并不难。然而,七步之于曹植是生死交关,生死交关之时你还要写出能够感动敌人的诗作,这其中遣词造语的分寸相当难。假若不了解创作背景,这首诗读起来一般,其中的“豆燃豆萁”的比喻好像也很牵强,但你可以试试自己是否可以“七步成诗”。所有的好作品,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体会它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他的构思想法,当时心境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


文天祥最有名的作品是《集杜诗》,他把杜甫的诗句重新组合成诗。但你是否知道,文天祥写这个诗的时候,他与元朝的军队在作战,坐在船上几十天,没有办法靠岸,到处逃难,在船上没有任何一本书,他把杜诗整个背下来,然后用杜诗来抒情讲他自己的生平与国家历史。他将自己与安史之乱时期的杜甫遥相呼应,他靠杜甫的诗作来支撑他的意志。这样的种诗你要体会他的写作状态,你才能感觉到其中蕴含的“诗的力量”、人格的力量。



最后,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最重要是养成从文学作品中观察世界的敏感,和对文字的无限敏感。我们要从文字中想象出整个世界,读出里面的“一花一世界”。因此,我从来不鼓励阅读文学作品要带着图来看,图像其实反而模糊、限制了我们的想象。我们要真正要阅读文学作品,要养成的是对文字的敏感,对文字的喜好,对文字的热爱,这也是阅读最快乐之处。


以上几点意见供你们参考,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