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逆反心理,有些孩子表现强烈一些,有些孩子却没那么明显。那么造成孩子逆反情绪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其实,孩子的叛逆有些是受媒体或者周围朋友的影响,但是归根结底是父母的所作所为造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的失望、瞧不起,甚至怨恨,表现在语言上。家长先逆反,你不是要我认可你吗,我就看你啥也不是,一辈子没出息。有些家长因孩子学习不好,常常不自觉地进行损孩子;有些家长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旁敲侧击,贬低自己的孩子是一无是处……那么,你瞧不起孩子,你的气不顺,孩子的气就不顺,你说的话孩子就是听不进去。你看不上我,我凭什么听你的?有时候班主任或者科任老师的批评,孩子为什么能接受?那是因为老师是就事论事,绝不会因为一件事牵扯出其他的问题,更不会对孩子进行语言攻击。 二、父母不尊重孩子或凡事包办代替。不尊重孩子,还表现在不经孩子允许去看孩子的电脑、日记等等,向他人宣扬孩子的事。有一位孩子把自己的房门锁了,父母把房门拆掉了,孩子一气之下出走了。家长凡事包办代替,大到洗衣做饭,小到买一双什么样式的袜子。孩子能不叛逆吗?试着让孩子自己做主,比如让他们自己决定买一件衣服。 三、父母以势压人。家长先逆反,你不是要独立吗,我就什么事都不让你做主,我就什么事都给你安排妥当;或我就是“爱不释手”,自己孩子没有隐私,关怀的无微不至。有的家长和孩子赌气,以势压人,不尊重孩子, 我是老子,我就说了算,我就不信制不了你?真正顶起牛来,孩子病了或离家出走了,最后让步的还是家长。 四、父母的唠叨。对于孩子学习一天唠叨得没完,就连孩子吃饭的时间都不放过;尤其是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最初的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批评不能超过限度,超过限度孩子就会逆反了。 五、 父母不能与孩子很好的沟通。孩子要沟通,要倾诉,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得到父母的重视。但是父母就是不能理解孩子,就是要一言堂,于是孩子的心气不顺,就会与家长斗气。斗气是非理性的,虽然孩子要独立,其实他们的能力还真达不到。他们真正想得到的是父母的重视,因此,孩子发表意见一定要重视,更多的体现在孩子与同伴们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家长不要限制孩子交友,这是孩子社会化的重要内容,要鼓励孩子交友,参加集体活动。当然,要指导孩子正确地选择朋友和与朋友友好相处。 当然,很多家长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都是爱他们的表现。毫无疑问,家长的所作所为肯定都出于爱和好心,但是起码要做到以理服人,千万不要对孩子们命令、苛求太多;不能无视他们的人格和合理的要求,否则他们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都渴望自己做主,如果他们心理上总觉得是在依家长的意愿行事,即使家长说得多么有道理,但是基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可能不会去做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想这句话大家还是明白的。因此,做任何事情,家长朋友们请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于孩子的朋友,换句话说,家长朋友们都经历过青春期,如果您和孩子的角色互换一下,您希望父母会怎么和你相处? |
|
来自: 军奇10vk0h4qkt > 《教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