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三部曲

 木蘭猫不睡 2017-01-19
克尔凯郭尔所说的“审美人生”,指的是一种以追求感官快乐为原则的一种浪漫主义、享乐主义。这时候,人不能从自身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而寄托于外部的不断的刺激中。灵魂为欲望代言,用欲望来阐释爱情却大言不惭,欲望满足之前是痛苦,欲望满足之后是空虚。不停地转辗浮生于一个个欲望的小舢板之间,如果转得快,那就叫“快乐”;如果转得慢,那就叫“痛苦”;如果停滞不前,那就叫空虚无聊。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因为没有重心。而沉迷于感性世界中,感性世界终将走向虚无。——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克尔凯郭尔如此定义审美,应该是受叔本华思想的影响。其实西方这时代基督教开始解体,上帝让位于人权,人们开始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性解放,这是个浪漫主义、享乐主义泛滥的时期。受了一千多年的宗教压抑的人性的瞬间得到释放,而在不相信上帝不相信轮回以后,人生便成为了一次性买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审美观走向的崇尚感性欲望之路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审美人生”或许是人生的某个阶段,或者是某人圈子某个阶层的文化。当一个人同时拥有财务自由、职业自由、身份自由的时候往往会走向“审美人生”,而没有这三大自由的话就只能进入“伦理人生”了。
  “伦理人生”是一种理性与现实的回归。人类因为有了家庭,于是便有了伦理。因为有了伦理便有了责任与义务,伦理的制约了“审美人生”的自私与任性进入了另一种生存状态。
  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的基石。中国的儒家实质上就是一部伦理学,从家庭伦理推及到社会伦理。《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个由内往外推演的过程。又如《孟子》的伦理观:父母有孝,君臣有义,夫妻有爱,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人与人之间角色关系的秩序的一种约定。
  道德是伦理的延伸。伦理是最自然最美得人性的纹理,因为有爱无须立矩。道德则更多的是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一层保护膜,然而也是欲望的安全套。因为道德往往为强权所利用,为私欲所利用。所以说道德有些来自于天伦的启示,有些来自于伪君子的箴言,有些则来自于统治者的忽悠。南宋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三纲五常”那套东西折磨了中国人几百年。
  人有三个不自由:被上帝奴役是不自由的,被欲望奴役是不自由的,被道德奴役也是不自由的。在“伦理人生”阶段,人们迷失于道德的真伪,迷失于抽象道德与个人行为的匹配,迷失于人的原欲与道德的冲突。所以“伦理人生”还是没有获得心灵的自由。——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第三阶段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是针对理性主义的非理性主义。人们创造了一个理性理想的大厦却把人性安排住在边上的茅厕上,抹杀了人的情感和意志。所谓“宗教”,一个人真正虔诚于自己的情感和意志的人,忠实于自我的人,才是真实的不虚伪不做作的人,心灵自由的人。
  只有“宗教人生”才抵御外来的两大忽悠:一个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性”的忽悠;另一个就是来自社会的世俗的忽悠。所谓“世俗的忽悠”,人的一些诉求其实不是人真正需求,而是人们自己炒出来的,先有人性泡沫后有股市泡沫。人生来都是原创,之所以最后都成了盗版,那是因为对世俗的追随。人之初是一个硬盘,然后被他所处的系统格式化了。
  “宗教人生”有一颗般若,正等正觉之心。心如潭水,没有人能使它变得更浑也没有人能使它变得更清。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就在于自主自足之中。”人总在不断证明自己的存在,或求诸于内,或求诸于外。求诸于外者,通过占有资源希望获得爱与自信,通过爱与自信证明自己的存在和永恒。求诸于内者,就是克尔凯郭尔所认为的“宗教人生”。
  克尔凯郭尔这个三个人生的理论有点暗合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本我,是原欲,也就是生命意志任由,遵循“快乐原则”;自我,得协调原欲与社会道德之间冲突,遵循“现实原则”;超我,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