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浅谈写在前面的话我的电子邮件:fifa101@sina.com校内网:http://xiaonei.com/getuser.d o?id=233442935课程公共邮箱:zhouyifada@sina.comMM:zhouyifada有关于课程的任何 疑问可以留言。我会尽量回复。先秦易学西周早期,《周易》为卜筮之官所守,一般人无缘接近。战国时期,《周易》开始向外传播,许多 学者引经立论。按传统说法,《易传》也称《十翼》,为孔子所作。孔子确实在前人基础上对《周易》做过口头阐述,其弟子对之进行记录并整 理,在战国中期形成《易传》的主要篇章。汉魏易学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对《周易》经传的注释解释作品是西汉人的。西汉易学源于田 何,纳甲、卦气、爻辰等象数理论成型于两汉。汉武帝时,《周易》被尊为五经之首,冠名曰《易经》。魏晋时,易学家王弼重《易》中之“意” ,建立玄学义理派,并取代汉易成为官学。唐代易学唐代,孔颖达奉唐太宗之命编撰《周易正义》,《正义》以王弼注为主,亦汲取汉易思想 。唐代另一易学撰著是李鼎祚的《周易集解》,《集解》是今人研究汉易的主要参考。书中记载了孟喜、京房、郑玄、王弼等约三十五家之说。 宋明之易学河图洛书之学在宋代倍受注重。据说河图洛书及先天图由宋代高道陈抟所传。而先天图被邵雍所据而作《皇极图说》,对后世易学发展 产生重大影响。宋易的另一个特点是将《易》学与理学相结合。很多理学的概念范畴如“道”、“太极”、“阴阳”等出自其对《周易》的注释。 清代之易学清初,宋易占统治地位,而汉易也得到了重视。清易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其对汉易的校勘和对以前易学的整理,在康、乾年间 搀和了汉宋易学。乾隆年间下令编撰《四库全书》,其中对以前易著的观点至今仍应被肯定。《周易》释名“周”一般历史上有两种解读,一 是认为“周”为“周代”之周,即是朝代指称,就像所谓《周礼》、《汉书》一样,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周”是取其引伸义,汉代郑玄注解《周礼 》,其中提到:“《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按此理解,“周”字当为“周普广大”之意。《周易》释名“易”也有两种解 释,一者是认为“易”为古代筮书之代称,按《周礼》中有所谓《连山》、《归藏》、《周易》三部筮书称为“三易”,故“易”是筮书专有名词。 另一含义则是将“易”诠释为“变化”。从文字学看,有说“易”字的构成是“日”、“月”。“易”上为“日”,下为“月”象征日月阴阳变化。 《周易》释名古代对“周易”一词的解释主要有二种:一种认为《周易》是周代占筮之书;一种认为《周易》是讲天道变化的书。英文中 TheBookofChange的译文就是取此义。《周易》释名《四库全书》总目中提到:圣人觉世牖民,…而《易》则寓于卜筮 。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 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夫六十四卦大象皆有“君子以”字,其爻象则多戒占者,圣人之情,见乎词矣。《周易 古经》乾三连,坤三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八卦之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 火。艮为山、兑为泽、八卦组成六十四卦外卦为坤内卦为震所以称为地雷经文的组成卦名、卦爻辞,按照先后次序,《周易》每一卦 有四部分组成。①卦画(卦的符号),即六条符号组成,如坤。②卦名,所在卦画后面的叫卦名,如乾,乾就是卦名,卦名是对卦画最简要的说 明,它是这个卦的主题。如乾这个卦画六个符号皆为阳,故乾有刚健之义。③卦辞,在卦名后面有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叫卦辞,卦辞是对一卦六爻 总的说明。如乾后面有“元亨利贞”四个字,此就为乾卦卦辞。咸卦后面有“亨利贞,取女吉”的文辞,此为咸卦卦辞。④爻辞,一卦共六爻,即 由六个符号组成,每爻都有一个意思,表达这个意思的文辞叫做爻辞。一卦有六爻,故共有六条爻辞。在卦辞下,六条爻辞有“九”“六”作为爻题 ,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一卦六爻自下而上,若为阳爻依次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若为阴爻依次为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 五,上六。《乾》乾,元亨,利贞。(卦名)(卦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咸》初六爻:“咸其拇。”六二爻:“咸其腓,凶 ,居吉。”九三爻:“咸其股,执其随,往吝。”九四爻:“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九五爻:“咸其脢,无悔。”上六爻: “咸其辅、颊、舌。”《周易古经》六十四卦的卦爻辞之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古代筮法的痕迹,其中很多甚至直接就是古筮法的断语,例如: 《乾》卦九三爻,“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实际可能就是古代的断语,而在《周易古经》卦爻辞所大量出现的此类占筮判断式的词 汇,如吉、利、吝、厉、悔、咎、凶等等,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周易古经》是作为一部占卜典籍而存在。《周易古经》乾坤屯蒙需讼师,比 小畜兮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兮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三十备。咸恒遁兮及大壮,晋与明夷家人睽, 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继,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兮中孚至,小过既济兼未济,是为下经三十四。《周易古经》唐人孔 颖达在《周易正义》之中曾用“二二相偶,非覆即变”来概括六十四卦卦画排列的特点。所谓“二二相偶”,是指《周易》六十四卦两两为对,共 三十二对,如乾坤为一对,屯蒙为一对,按顺序依次为对。所谓“非覆即变”,是指《周易》三十二对每一对的卦画不是倒置,就是阴阳相变。 《周易古经》《周易古经》《周易古经》《周易》传文内容《易传》又称《十翼》,通常认为为孔子所做,包括《彖传》(上、下)、《 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彖传》《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上 下交而其志同也”。《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象传》事实上,“象”是《周易》的一种独有特征,大家可以看看,中国古代的典 籍当中,只有《周易》是同时存在着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系统的,而且,两者是有所关联的,特别是《周易》之“象”,其本具有相当的深度,也很有 逻辑性,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说,《周易古经》之中的文字并不具备整体性的系统逻辑,而《周易古经》作为一个整体,很大程度就在于其符号系统自 身的逻辑性。《象传》《易传》中作为篇名的“象”是指《象传》,从上下经来看,它分为《象》上、《象》下两篇,从释一卦来看,又可分为 两部分:大象、小象。大象是释卦象,小象是释爻象。《文言传》“文言”之辞,古者多解,有说以文饰乾坤的,有说依文言理,有说卦爻 辞为文王所作,故曰文言,也有说乾坤德大,持以文饰而为文言。《文言·乾》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系辞传》系,系属;辞,文辞。系辞,指系属在卦爻之下的文辞,即卦爻辞。《易传》以 系辞为篇名,专指《系辞传》,其含义为系附在《周易》后面关于《周易》通论的文辞。大衍法“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 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 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说卦传》是系统 地解说八卦的专著。说,有陈说、解说之义。《说卦》一般被分为十一章,其内容主要说明八卦产生、过程,八卦的性质、功用、方位,以及八卦所 代表的卦象。其中八卦的性质、基本卦象是分析《周易》卦象,进行筮占的基础。《序卦传》此篇对六十四卦排列及排列的客观根据进行总的说 明,它以“有天地然后有万物”说明乾坤居《周易》之首,从其文字内容来看,《序卦》的解释有些是牵强附会之辞,而有些则是反映了《周易》卦 序人为排列的痕迹。《周易大传》《杂卦传》杂揉六十四卦,分六十四卦为三十二对,简要地说明卦名之义。之所以称“杂”,是因为它打乱 了《序卦》六十四卦的排列,错综六十四卦而进行解说卦义。孔子与《周易》按照当时的观点,我们刚刚介绍的《易传》是孔子的作品,而且, 《论语·述而》中有“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但古有所谓“鲁读”之说,即“易”当读为“亦”,此句可句读为“加 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再加上自宋代欧阳修开始,就不断有人质疑《易传》是否是孔子的作品,孔子与《周易》《易传》的 作者肯定不是孔子,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周易》之中,也包括了类似于今天《易传》形式的文字,称为帛书《易传》,帛书《易传》在内 容上与传世本《易传》不尽相同,由此我们可以判断《易传》的最终定型,可能是一个比较晚的时期,同时,传世本《易传》中的个别词语、语法以 及其中所出现的“子曰”,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孔子不可能是《易传》的直接著者。孔子与《周易》马王堆帛书《要》篇有曰:“夫子老而好 《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孔子与《周易》从《易传》内容来 看,其中大量引用孔子的话来解释《周易古经》,说明孔子对于《周易》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而且将《周易》作为了自身教育弟子的重要内容,尤 其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虽然不是《易传》的直接著者,却是其内涵意义上的思想来源,孔子意识到了《周易》作为简单卜筮典籍之外更为宏大的价值,那就是其自身丰富的人文思想。孔子与《周易》“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史巫之筮,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后事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河图洛书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