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读马王堆汉墓帛书_衷_篇札记
2017-01-20 | 阅:  转:  |  分享 
  
周易研究2010年第2期(总第一〇〇期)


là°ù:2009-12-15

á[":重庆市哲学与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简帛文献所见孔子言论研究0(2008-LS01)

T?eo:王化平,男,史学博士,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副教授。

1廖名春5试论帛书3衷4的篇名和字数6,载氏著5帛书3周易4论集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读马王堆汉墓帛书5衷6篇札记

王化平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400715)

K1:文章疏通了帛书5衷6篇的若干处文意,并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其内涵。如5衷6篇认为5周易6是巫史和文王

共同完成的作品,巫史完成其数术部分,文王加入卦爻辞部分,这是对5周易6成书过程的较早表述之一;5衷6篇透露出先秦

易学中关于人性的讨论与孟子、荀子都有极大不同,它将文人、武人作为两种人格来讨论也是传世文献中少见的;5衷6篇很

多句子可与其它帛书5易传6的篇章合读,它们都很重视阐发5周易6中的德义。此篇帛书中有些句子的思想接近思孟学派,

这说明其中有些内容不会早于战国中期。

1oM:马王堆汉墓帛书;5衷6;5周易6

?ms ?|:B221óDS
M
?:AócI|:1003-3882(2010)02-0057-05

NotesonZhongofSilkManuscriptDiscoveredintheTombofHan

DynastyatMawangdui

WANGHua-ping

(Centerfor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Documents,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Abstract:ThisarticleexplainssomeparagraphesinthechapterZhongofsilkmanuscript,andanalysestheirconnotationonthebasis

ofideologicalhistory.Forexample,thischapterconsidersthatKingWenwithwizardcreatedtheZhouyi,wizardproducedthewitch2

craf,tandKingWenappendedstatementstothehexagramsandlines,whichisoneearlyexpressionaboutcompilationcourseofthe

Zhouyi;thissilkmanuscriptalsointerpretstheoryofhumannaturethatgreatdifferentfromMenciusandXunZ,itheliteratiand

swordsmanwereregardedastwokindsofpersonality,whichisrareinancientdocuments;comprehensionofsomesentencescontacts

withotherworksofYizhuanwrittenonsilk,theyliketoexpoundtheethicalthoughtoftheZhouyi.Somethoughtinthisbookiscloses

tothethoughtoftheschoolofZiSiandMencius,sosomepartsofthisbookmaybewrittenafterthemiddleofWarringStatesperiod.

Keywords:SilkmanuscriptsexcavatedinthetombofHandynastyatMawangdu;iZhong;Zhouyi

帛书5衷6的释文于1993年在5道家文化研究6第三辑初次公布时,篇名作5易之义6。后来廖名春

先生据帛书残片,释出篇名应作5衷6。1这篇帛书以乾、坤两卦为论述中心,有部分内容与通行本5系

辞6、5说卦6大体相同,对于5易6学史及/十翼0成书过程的研究都有十分宝贵的价值。笔者在阅读这

篇帛书之后,写了几条笔记,尝试疏通一些疑难句,并阐述其中思想,敬祈方家指正。

57

B、
?a?
¨,? ??I,#5^6r
?9/ó|-2?,
N:-
?
?,
??Pò?1

在5说卦6中,/天地定位0章的最后三句作/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5易6逆数也0。韩康伯5注6

云:/5易6八卦相错变化,理备于往则顺而知之,于来则逆而数之。0/作5易6以逆睹来事,以前民用。0o

虞翻则借十二辟卦说,认为:/谓坤消从午至亥。上下,故顺也0;/谓乾息从子至巳。下上,故逆也0。

/-易.谓乾,故-逆数.0。?朱熹则本先天图,认为:/起震而历离、兑以至于乾,数已生之卦也;自巽而历

坎、艮以至于坤,推未生之卦也。易之生卦,则以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为次,故皆-逆数.也。0?他

们都以/数0为动词。

5衷6篇作/达数也0,显然不应视作普通的异文,它所蕴含的义理与通行本明显不同。此处意在强

调/数0,认为5易6是精通/数0理的。5衷6篇还有一次提到/数0:/文王之危知,史记之数书,孰能辩

焉?0?在/文0字前有缺文,但依句式推测,可以在/文0字前断句。又廖氏释文以/知0字属下读,刘大钧

先生则以之属上读,?这样读的话更符合句式的特点。/危知0指文王的忧患意识,/数书0则指巫史擅

长的揲蓍卜筮。/辩0通辨,意为辨别,/孰能辩焉0意指文王的忧患意识与巫史的卜筮结合在了一起。

以后世易学术语概括的话,5衷6篇认为文王在5周易6中融入了义理,巫史则仅是其中象数部分的创造

者,两部分融合无间,互为依辅。

由此看来,/文王之危知,史记之数书0,不仅说明了5周易6之象数和义理的关系,而且指出了周文

王和巫史在5周易6的成书过程中,各自所起的作用。众所周知,关于5周易6重卦及卦爻辞的作者,一贯

以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如司马迁认为文王重卦,郑玄等则主张神农重卦,周文王作卦、爻辞,王弼以为

伏羲重卦。还有人认为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如果上述理解不错的话,则/文王之危知,史记之数

书0可以算作对5周易6成书问题比较早的表述之一。在这个表述中,伏羲、神农这些传说人物都没有出

现,只提巫史和文王。与此前的各种说法相较,帛书5衷6篇的说法颇有特点。

同时刊布的另一篇帛书5要6也谈论到了/数0。原文如下:

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守]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

达于德,则其为之史。?

所谓/幽赞0,即是求助于神灵,意味着人类乞求神灵。/数0要比/赞0高一个层次,达到这个层次

时,可以通过/数0认识客观世界,因此,人在面对神时就占有了更多的主动。但仅仅认识客观世界还不

够,在它之外还有主观世界的伦理道德,要认识它的话,就必须达到更高的层次。只有/达乎德0者,才

能脱离巫史境界,臻至更高的层次。这其实也是对5周易6创制过程的一种解释,与5衷6的解释基本相

同,即认为巫史操作蓍草,得到卦象,达到的层次是/赞0和/数0;文王系以卦爻辞,灌注德义,可达到

/德0的层次。

=、??5?á,?á5??/|-|£???,A
> ?/v|-l?
L??,5?n?£。

上述文字对推测5衷6的成书时代非常重要。

先看/不柔则不静,不静则不安0。5大学6第一章中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

58

1

o

?

?

?

?

?

本文所用释文据廖名春5帛书3衷4释文6(收入氏著5帛书3周易4论集6,第381-386页),为排版方便,原释文中的通假字、异

体字等,除个别在正文中讨论的外,均直接写成通用字。

孔颖达5周易正义6,载5十三经注疏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4页。

李道平5周易集解纂疏6,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693页。

朱熹5周易本义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70页。

帛书5衷6篇有一句/知毋过数而务柔和0,其中的/数0应通/速0,与5论语#里仁6中的/事君数0的/数0意义一样,与/数0理无

关参见刘大钧5续读马王堆帛书3衷4篇6,载5周易研究62008年第4期。

刘大钧先生并联系5要6篇解释这两句,认为/史人所记之书,明乎数而不能达于德,其中更没有文王处忧患之智慧。0参见刘大

钧5续读马王堆帛书3衷4篇6,载5周易研究62008年第4期。

廖名春5帛书3要4释文6,载氏著5帛书3周易4论集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89页。

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0。/不静则不安0显然是/静而后能安0的同意表述。

/人之阴德不行者,其阳必失类0中,阴、阳是相对的,阴指内,阳指外。5左传#僖公十五年6:/乱气

狡愤,阴血周作。张脉偾兴,外强中干。0孔颖达疏云:/外为阳,内为阴。01所谓/阴德不行0,是指人不

重视内在的品德修养;/其阳必失类0,是指外在的行为不合德义。

帛书5衷6不仅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根植于内心品德,还说/大人之义不实于心,则不见于德0。/实0

是充实的意思,/德0不指内心的德性,而是指外在行为符合德性。5五行6说:/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

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

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行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0o这与/大

人之义不实于心,则不见于德0的内涵大致相同,都强调内在的心性修养是外在行为符合/德0的必然前

提。孟子以仁、义、礼、智为人之四端,他认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

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0这与帛书5衷6、5五行6的思想虽略有不同,但主

旨仍是强调内心修养。

一般认为5大学6、竹帛5五行6、5孟子6都是思孟学派的作品,而上面讨论的帛书5衷6篇中的句子

正与这些作品的一些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说明帛书5衷6篇中的有些材料不会早于战国中期。

?、0t:£t-l,?D5???,??5í?,??7??5[§,ND]-
>9。??5?á,?

á5??,òá??5
+,N?-
>9。
^#o-/ H
C0,-/(?0, -/ ??0,?-/|@0,?-

/′?0,???,D-
>9,?7??á?9。

5衷6篇强调动静相宜,/恒动而弗中0是指久动不静,这里的/中0与中庸的意思相近。/久静不动

则沈0中的/沈0同/沉0,5衷6篇还说过/重阴者沈,故水不吉也0,都是说要适度把握柔、静,不可太过。

为说明/恒动而弗中则[亡,此刚]之失也0,5衷6篇例举了五个卦,即乾、大壮、姤、鼎、丰,对于前四

个卦,每个卦选出一条爻辞,而对丰卦的概括则要复杂一点,可能包括九三、九四两条爻辞。/酆之-虚

盈.0一句应取自丰卦5彖传6:/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0

这些话是从卦辞中的/宜日中0引申出来的。丰之九三有/日中见沫0,九四有/日中见斗0,都有由明转

暗的寓义,都可用来解释/刚之失也0。另外,/键之-炕龙.0等六条爻辞所处的位置都非二、五之位。

因此,/弗中0又可能指爻位不/中0。?易学家说/中0,注重守正不偏,与/中庸0思想理义相通。所以,

无论/弗中0是就爻位而论,还是指不合中正之道,它们的思想内涵是相同的。


1、^t/?n0,D7|9。/
t(09?,?7t[9。遯之]/黄牛0,文而知朕矣。??-?J,ó

7??Z。

虽然/柔而0后有缺文,但可据上文的/刚而折也0推测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柔弱过度而导致的不好

局面。/鸣谦0在谦卦中出现两次,一次是六二,另一次是上六,这里应指上六。因为5小象传6释六二

为:/-鸣谦贞吉.,中心得也。0释上六之-鸣谦.为:/志未得也0,这与5衷6的/柔而t也0相符合。/黄

牛0简化自遯之六二爻辞/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0。此处认为涣卦体现了/武而知安0,与后世易学

家认为/涣有文义0内蕴相同。如尚秉和说:/5太玄6拟5涣6为5文6。司马光云:-扬子盖读涣为焕。.

案,涣即有文义。0并引5淮南子#说山训6、5后汉书#延笃传6等证明扬雄之读/与古训合0。?/武而知

59

1

o

?

?

?

孔颖达5春秋左传正义6,载5十三经注疏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806页。

5五行6释文据庞朴5竹帛3五行4篇校注6,载氏著5竹帛3五行4篇校注及研究6,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第29页。

帛书5五行6以/仁智义礼圣0为序,郭店楚简本则以/仁义礼智圣0为序。

刘大钧先生5续读马王堆帛书3衷4篇6在解释/弗中0时,主要从爻位的角度论述。

除/文而知朕0外,5衷6篇还有一句/文而能朕矣0,两处的/朕0字,在陈松长、廖名春合撰的释文中皆作/胜0字(见5帛书3二三

子问43易之义43要4释文6,载陈鼓应主编5道家文化研究6第三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刘大钧先生认为:/-朕.字当通

-胜.字。案今本5系辞6-吉凶者,贞胜者也.,帛本5系辞6作-吉凶者,上朕者也.,是其证。0(5续读马王堆帛书3衷4篇6)其意可从。

尚秉和5周易尚氏学6,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168-169页。

安0,即是/武而知文0,因为/安0源于/静0,/静0源于/柔0,都与/文0的内涵相同。如此看来,帛书5易

传6中的学问在汉代并未完全失传。

?、No+-V
a9。

/此键川之厽说也0是用来总结前文的,/厽0应读为/累0,与/累世0的/累0字同义,作接连、连续理

解。5群经平议6释5论语#卫灵公6/立则见其參于前也0云:/-參.当作-厽.,,厽之言絫也。01/絫0

是/累0的古字,所谓/键川之厽说0是指前文连续解说乾、坤二卦。

从5衷6篇的结构上看,这样理解也是恰当的。在/此易赞也0一句之后,紧接/子曰:键六刚能方,汤

武之德也。0然后就是略说乾、坤二卦的爻辞(在论乾卦时,依照从初爻,逐次至上九的次序;论坤卦时,

则比较随意),最后总括二卦大义,这与/此易赞也0之前的内容明显不同。因此,/此易赞也0和/此键

川之厽说也0各自结束一段相对独立的论述,两部分的内容虽有联系,但明显属于不同章节。在/键川

之厽说0之后,又有分别解释乾、坤二卦爻辞的/键之详说0和/川之详说0,此部分文字大体铺陈/键川

之厽说0一节的意旨,只是在论述完一个卦的所有爻辞之后,分别用/此键之详说0、/此川之详说0作结,

以示结束一段论述,这与前面的/厽说0在形式上略有不同。


B、μ g? ?-,í
L,y??
H5>
074。

这段话可与帛书5系辞6的以下文字参照:/乱之所生,言语以为阶。君不闭则失臣,臣不闭则失身,

几事不闭则害盈。是以君子慎闭而弗出也。0o通行本中,/闭0字皆作/密0,两字义皆音近可通。/慎

闭0和/闭慎0意义相同,5衷6篇这一段阐释慎言的文字与5系辞6当有一定关系。

t、ó|=;,?
C,?[a|-?,#ó)d。?

这段文字中的/内0字有隐藏不露的意思,/龙0应通/尨0,郑玄注5周礼#考工记#玉人6/天子用

全,上公用龙0引郑司农云:/全,纯色也。龙,当为尨,尨谓杂色。0?杂色寓意卑贱,是以/文人内其光,

外其龙0,意思是说文人擅长韬光养晦,藏智守拙。/阳0字在文中是动词,应是显现、揭露的意思。如

5庄子#达生6:/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0成玄英疏曰:/阳,显也。0?文人因善于守

拙,故不会以自己的贤能衬托出他人的无能,以此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文、武是5衷6篇在分析卦爻辞时的核心概念,故多处说到文人、武人的行为特点,如/是故文人之

义,不待人以不善,见恶默然弗反,是谓以前戒后。武夫昌虑,文人缘序0。以及/文人动,小事时说,大

[事]顺成,知勿过数而务柔和0。又释坤卦上六爻辞/龙战于野,其血玄黄0云:/子曰:圣人信哉!隐文

且静,必见之谓也0,与/故其文滋彰0同样认为隐、静能达到彰显自我的效果。总之,文人行事有守拙、

顺从的特点,近似黄老、道家。

除文人之外,5衷6篇还多次论述了君子的品质。如/君子美其慎而不自著也,渊深而内其华0,/不

自著0是说君子不张扬,/渊深而内其华0是说君子富有才智;/君子齐明好道,日自见以待用也。见用则

动,不见用则静0,这是说君子动静皆合时宜;/君子跃以自见,道以自成。君子穷不忘达,安不忘亡,静

居而成章,首福又皇0,这是说君子动静皆有章法。/首福又皇0应读为/首福有皇0。/首0有向、朝着的

意思,如5论语#乡党6:/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0/首福0就是朝向福禄;/皇0通/煌0,辉煌之

意,/有皇0与上文的/成章0相呼应。君子与顺从的文人、健动的武人皆不同,他综合两者的优点,并克

服两者的缺点,深通动、静,柔、刚之道,动静有常,刚柔相宜。

60

1

o

?

?

?

俞樾5群经平议6卷三十一,清光绪春在堂全书本。

廖名春5帛书3系辞4释文6,载氏著5帛书3周易4论集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377页。

陈鼓应先生曾分析过这段话与黄老之间的联系,参见5易传与道家思想6,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206-207页。

贾公彦5周礼注疏6,载5十三经注疏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922页。

郭庆藩5庄子集释6,载5诸子集成6,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第284页。

?、
???,![£7][l?9/í£7],55^6g??/P£]-,5^ V¨Z。1

/上卦九者0指履、谦、复、恒、损、益、困、井、涣九个卦。这两句话表现出了重视5周易6之德义的易

学思想。

赞和占,是易筮过程中的两个阶段。/赞0指赞于神明,如5说卦6所说/幽赞于神明而生蓍0就是。

/占0指得卦之后的预测吉凶,即释卦的阶段。5衷6篇认为使用5易6的宗旨在于心怀德义,赞于神明时

须心怀德性,释卦预测时又要与义为比。如5左传#襄公九年6载穆姜筮往东宫,穆姜并不认同史官的

解释,认为:/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0o这是/赞以德而占以义0的典型事例。

相同的易学思想在5论语6中也有呈现,5子路6载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0子曰:/不占而已矣。0郑玄注:/5易6,所以占吉凶。无恒之人,5易6所

不占。0?因此,孔子研5易6并非全然抛弃占筮,而是强调在占筮过程中始终贯以德义,这是他不同于巫

史的地方。帛书5要6篇记孔子说/我观其德义耳0等,表达的也是这种理念。但早期儒家对5周易6的

观念并未久习不变,如荀子就说过/善为5易6者,不占0,?而且在5劝学篇6中说:/礼之敬文也,乐之中

和也,5诗65书6之博也,5春秋6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0?/六艺0中单单不提5易6。所以,荀子对

5周易6和占筮的看法是不同于孔子的。

?、?óó9,
ù<D,
^??#-Z。

这是解释坤卦六二爻辞/直方大,不习,吉0(通行本此条爻辞作: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的句子。

5荀子#性恶篇6:/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

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

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0?荀子认为人

之性/不可学0,5衷6篇则认为/虽强学,是弗能及之矣0,虽然两个/学0字的内涵并不尽同,但仍可看出

它们之间的隐约相通。另外,以文、武为人之性,与孟子、告子、荀子等人以善、恶状写人性的两端明显不

同。善与恶是全然对立的,而文、武则是对立又统一的。综合/文而知胜0、/武而知安0等句子,可以使

人感觉到5衷6篇有关人性的理论远比我们通常所知的要复杂、精妙。这样的人性论在5系辞6、5说卦6

中同样是隐隐约约,若有其影。如5系辞6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05说卦6云:

/昔者圣人之作5易6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0所谓阴阳、文武,背后的思想其

实相互贯通,并无二致。帛书5衷6篇提醒我们,秦汉时期的易学研究者基于阴阳思想,在人性论方面也

有积极的探索。

3?I: ù
?

61

1

o

?

?

?

?

/疑0字读为/拟0,参见刘大钧5续读马王堆帛书3衷4篇6。

孔颖达5春秋左传正义6,载5十三经注疏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942页。

邢昺5论语注疏6,载5十三经注疏6,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08页。

王先谦5荀子集解6,载5诸子集成6,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33页。

王先谦5荀子集解6,载5诸子集成6,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7页。历代学者大都认为荀子传授包括5周易6在内的诸经典,

但从5荀子6一书的内容和思想看,他传授5周易6的说法是很可存疑的。详见王化平5荀子传3易4说献疑6,载5社会科学家62005年第5

期。

王先谦5荀子集解6,载5诸子集成6,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90页。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