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诸子百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观

 梅云雪 2017-01-20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史上最活跃最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学派并立,百家争鸣,学术巨人纷出,成就震古撼今,如群星辉映,流光溢彩,堪与日月同辉!在这个时期,先秦思想家们从探讨治国治民的理论,到研究国家的产生与形成,探索宇宙人类的起源,对世界、社会和人生都进行深刻的研究。从一个意义上说,春秋至战国文化与学术也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源头。

  春秋战国时期,也称先秦时期。分别为春秋和战国两部分,(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而关于春秋战国断代,历来说法不一,一般史学界以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为春秋战国分界线。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

 

  一、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奴隶制崩溃和封建制确立的动荡年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
  春秋中后期,随着奴隶制的破坏,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逐渐形成。到战国时期,这两个阶级便构成了封建社会的两个对抗阶级。但奴隶主阶级不仅存在,大量官私奴隶也仍然存在。个体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城镇有相当大的数量。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过去的“官学”变成了私学,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多了起来。他们分属各阶级各阶层,并以“士”的身份出现,对于天文、地理、数学等各种学术问题争论不休,对于政治制度,更是各有主张。
  社会各阶层对社会变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提出了大量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这就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形成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概括说,“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
  “百家”,是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习惯上指“九流十家”。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农、兵、名、阴阳、法家等。
  而代表人物主要有主要有老子、孔子、墨子、杨朱、许行、商鞅、申不害、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惠施、公孙龙、田骈、慎到、宋鈃、尹文、关尹、邹衍、张仪、苏秦、吕不韦、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

 

  二、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自幼虚心好学,到30岁时,终于学有所成,在当地享有一定的声誉和名气。他曾担任过粮食仓库管理员和看守放牧之类的小官。35岁给齐国的贵族高昭子做顾问。51岁以后,在鲁国做地方官,54岁的时候参与了宰相事物。后带学生们离开鲁国,开始了他一生中长达14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生涯。
  孔子在晚年时把精力全部用于教育方面,开始全面整理古代文献资料。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学说博大精深又高度集中。概括表达,那就是“仁”。“仁”的思想是人要爱人,这在当时是一种崭新的人道主义。孔子倡导的教学规律方法对后世的影响更大,如“学而不厌”,“博闻强识”,“三人行必有我师”等。孔子的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汇编成《论语》一书。
  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文化传统与孔子思想学说是分不开的,某些教育规律方法至今仍起作用。孔子以仁孝治国,忠恕待人的主张,一直影响自汉以后的政治设施和个人修养,而且直接刺激了后来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学说。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影响被誉为“万世师表”。孔子整理的六经,对古代中国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做出了很大贡献,并一直影响后世文明的传承模式。

  2.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是中国先秦时代的著名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老子遗留的著作仅有五千字的《道德经》也称《老子》。老子提出以“道”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以道为宇宙的根本。阐述了道的本质、特点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老子》中有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认为道是“周行不殆”,变动不居的。书中列举了许多对立的方面,如阴阳、祸福、有无、难易、前后、长短、高下、生死、强弱、损益等等。说明事情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的,而且可以相互转化。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上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主张多用奇兵。
  但老子也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他公开主张实行愚民政策,要求做到“常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提出的人生态度和社会政治思想,不免失之消极,但思想中确也包含了深刻的智慧。它曾被人们广泛运用于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历程中,与儒家刚健有为的思想起着互补的作用。

  3.孟子,名何,邹人。是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儒家代表。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孟子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通过学习醉心钻研终于名声大噪。在各国不愿实施他的政策情况下,开始一心一意的著书立说。
  孟子的思想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经过自己的改造以后成为“仁政”学说--这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制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亲近、服饰统治者。孟子的仁政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及统一天下的途径,仁政贯穿于他的民本思想之中。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来的。孟子还总结了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他认为统治者要实行仁政,主要得到人民的忠心拥护,才可以无敌于天下。他十分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他要士阶层把恶劣的环境当作磨练自己的手段,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从孟子开始,形成的道德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民本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他的“为民制产”的主张,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在儒学的发展史上,他是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4.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小邾国人。他做过木匠,长于机械制造。是我国古代史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是孔子,而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是墨子。就学术和生活而言,孔、墨却是相反的两极。
  在政治方面,墨子主张“尚贤”。提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的主张。人只要有贤能,不论亲疏远近,贫富贵贱,都要任用。
  他所提出的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主张,仍是今天国际关系的一个准则。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人口问题的人,他第一个提出了消费的总原则。
  在伦理方面,墨子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在教育方面。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救世拯民。他是第一个不畏劳苦送教上门的教育家。
  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在军事方面,墨子主张:“有备无患”,他否定侵略战争,肯定防御战争。他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5.庄子,名周,宋国人,曾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是继老子之后战国中期道家集大成的人物。
  在宇宙观方面,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见的”。庄子的可贵之处,在于其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客观事物的变化,则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
  庄子是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他的著作意蕴深广,文采卓绝,在我国古代的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庄子学说中,揭露社会黑暗面,抨击统计者的罪恶、蔑视权贵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6.荀子,名况,号卿,战国时赵国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中的大师,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李斯和韩非子都是他的学生。
  现在的《荀子》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关于学习的见解,文中强调“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名而无过”,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荀子的思想学说以儒家为本,兼采道、法、墨、名诸家之长。在主张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思想。“礼”的思想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荀子提出,“礼”是“先王”为了调解人们的欲望、避免战乱而制定出来的“度量分界”。教育观方面,荀子重视教育和学习的功能,他指出知识和德行修养是通过积累而成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认为学无止境,后来居上,“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他的文章丰富多彩,善用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作为儒家学派的大师,成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因此,后世人称荀子为“乱世哲人”,“先秦最后的儒者”。

  7.韩非子,韩国人,韩王室贵族子弟,战国末年杰出的思想家和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理论的奠基人。
  韩非子的老师是著名的学术大师荀子。韩非子的思想体系集中融合了李悝、吴起、商鞅、李斯等“法”的思想,并吸收了申不害的“术”的主张和慎到的“势”的观点。所以后人说,他集法家学说之大成。他的思想体系是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结合为一体的三合一的法治思想体系。
  在哲学方面,他提出“道”和“理”的说法,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一般”和“特殊”,并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而这一规律,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韩非子的理论符合秦始皇统一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需要,他的称雄称霸的主张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完成了秦国统一的理论工作。为以后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割据制订了蓝本。


  三、诸子百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思想和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如儒家主张以德化民;墨家主张兼爱尚同;法家主张信赏必罚;他们都侧重于政治道德。
  老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名家主要是研究名辩,即逻辑问题。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从天命思想中摆脱出来,作为自觉的主体去面对世界、认识世界的趋向。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都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它们不同的侧重点,反映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所面对的各自主要的认识领域。
  而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它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可以讲,儒家思想在世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是和谐的。我们可以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自己发愤图强;鉴借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自己的爱国情怀;鉴借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自己正确对待物质利益,鉴借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自己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鉴借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自己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
  当然,论说儒家思想的积极一面,并不是说,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已经完成。事实上,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进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首先,封建主义的儒学传统阻止了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进程。儒学思想的逐渐政治化、社会化,强化了君主专制正统性意识和国家同构稳定性意识。儒学传统对中国现代政治经济也有许多负面效应。
  随然如此,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儒家思想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仍然是主流的。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是可以适应现代社会建设的。■

 

                                                                         屏 屏

                                                                       2011.8.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