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长的烦恼》老爸扮演者因心脏病突发送医抢救无效去世,享年69岁。生命是如此脆弱,猝死发生太突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减少或避免心源性猝死呢? 90%以上的猝死为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发病突然且后果很严重,是心脏骤停的后果,心脏骤停88%由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导致,而心脏骤停患者在被送达医院或接受其他紧急救助之前95%已死亡。 在我国,每年约54万名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人体最重要的器官莫过于心脏,心脏一旦停止工作,就意味着生命终结。过于劳作、缺乏睡眠与心源性猝死有一定关系,睡眠不足或过晚会导致人体生物钟规律紊乱,引起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大和心肌重构等一系列变化。过于操劳必然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人体会释放大量儿茶酚胺类物质,引起血管收缩,尤其是心脏血管收缩,严重时导致心脏血流中断,从而发生心脏突然停跳。有心脏病人群的猝死率是普通人群的4~6倍。各种心脏病都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其中冠心病、心衰、肥厚型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最常见,因心脏骤停而死亡的患者中,75%曾患有心肌梗死,85%患有冠心病。 因此,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合并心功能低下,以及曾经有过心梗和猝死的幸存患者,就需要格外警惕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超重、吸烟、营养不良;冠状动脉疾病或者已有心肌缺血事件,不明原因的心率或节律异常;频发短阵心动过速,即使是在休息时,也会出现不明原因的眩晕。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该去找医生做心脏检查,是否正处在心脏骤停的危险之中。过度紧张疲劳、剧烈的情绪波动、持续吸烟、熬夜、长时间过高水温洗澡、用力大便、暴饮暴食、天气寒冷等都可能诱发猝死,避免这些情况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最好方法。 饱食 冠心病患者心脏供血不足,饱食加重心脏负担,加重心肌缺血程度,尤其饱食后产生大量乳糜血,血液黏滞性增强,是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寒冷 在寒冷的气象条件下,心肌耗氧量增加,血管容易收缩,血压容易升高,冠状动脉受冷刺激后容易发生痉挛,造成血管闭塞或狭窄加重。 劳累或激动 精神紧张可使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精神过度紧张还会诱发心律失常,情绪激动很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劳累或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肌耗氧量激增,在需求增加而供给减少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心脏骤停。 所以,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还要多食富含植物纤维的粗粮、蔬菜,增加维生素的摄入,控制甜食,低盐饮食,少吃煎、炸、熏、烤和腌制食品,用餐不宜过饱;控制体重,防止肥胖;起居有常,按时起床,定时进餐,适量锻炼,按时睡眠,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要注意保暖,以免着凉,不宜快速喝入大量冰凉饮料,以免诱发冠脉痉挛;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使劲大便;随身携带急救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药物,一旦发生,可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立即嚼服0.3克阿司匹林片。 在冬季,当胸闷、胸痛发作次数增多、程度加重或持续时间延长,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立即就医,最好做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再制订治疗方案,如此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魏洪斌/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