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汉字智慧解码疾病的两大源头,破解疾与病的防范之道

 老阿更 2017-01-20

    

解读汉字 疾与 病,分清疾病的两大源头-疾是大自然放的“冷箭”,病是你的坏情绪

 
1、“疾”的甲骨文字形,像人的腋下中箭,表示人受了箭伤。看来,“疾”是从外而来侵害身体,就象朝向你放的“冷箭”,如感冒、风寒、传染病这些引起的不适就是疾。古人认为:外伤为疾,内伤为病;轻者为疾,重者为病。病字里面是丙,丙火,心火,心里有火就得病。心火的意思,就是被压抑的情绪,就是失调的七情六欲(如悲忧喜恐怒),通俗地说就是一股气。《皇帝内经》“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喜则气缓,悲则气消。”,说的就是人不同的情绪对应着气的不同走向和变化。气本来是人体内的一种正常能量,但被扭曲被压抑了宣泄不了,结果越积越多,"气有余”就成邪火了,上火了病也就因火而生。《说文·疒部》解:病,疾加也。从疒丙聲。也就是说:病比疾严重,是疾发展、衍变、恶化的结果。疾,也俗称"小病",不及时医治,就会加重变成"病"。扁鹊见蔡桓公,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2、疾通过两种方式侵入人体,一是毛孔,二是鼻子、口腔呼吸道进入。看来疾从口入外,还会从毛孔入。
3、不同的坏情绪会伤害不同的脏器。作用于内脏导致内脏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病。七情六欲失调,人就会上火,病也就因火而生。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惊伤心胆。过伤五脏,使五神(即神、魂、魄、意、志)不宁而为病,故曰五劳。以其尽力谋虑则肝劳,曲运神机则心劳,意外致思则脾劳,预事而忧则肺劳,矜持志节则肾劳。是皆不量禀赋,临事过差,遂伤五脏。
4、经常怄气或斗气,气停滞下来无法推动新鲜血液运行,慢慢会形成淤血,淤血一点一点堆积就形成病灶,因为淤血是细菌、病毒滋生的泥坑。相反,如果人体内的新鲜血液天天运行正常,细菌、病毒就无栖身之地,这时人想得病都难。这大概就是强调气血要正常运行才能健康永驻的原因吧。

 

5、皇帝内经把疾和病区分开来,而2007年国内引进美国畅销书《病由心生》(一内科医生著),主要观点,说人将近80%的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只有20%的病是由外来细菌感染所致。咱们老祖宗早2500年。看来,不只是相由心生,病也由心生。

6、根据疾病的两大根源,将病分为疾与病,为我们有效利用身体自愈力,破解和防范疾病找到了有效途径。

6.1破疾之道——激活你的防御系统。人自身的功能强大、正在沉睡的免疫系统长期处于被迫退化状态,用进废退,不用则失,我们要激活叫醒它,让它时时处于警醒的状态。

6.2心病还需心药疾。人们最容易忽略、最不易找到、也是最难解决的病根,是由心产生的种种不良情绪。这才是万病的根源,病根的病根。所以人所有的病本质上都是心病。心药并不玄,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心药就是一种本心,是从人体内部生发出来的。很多人找不到心药,是因为心里面堆了太多脏东西。要不断地挖掘属于本心的东西。其中经络是挖掘的通道,新气血是挖掘这条通道的动力。心药有三大重要成分:本心、气血和经络。心药靠气血,六神才有主。心定是心药的最重要成分。心定需要能量来保障。这个能量就是气血(身外的寒气消耗内在的能量,体内的浊气污染我们的血液)。一个人气血不足,心绝对不可能安定。为何说气血充足心就能定呢?因为气血充足,人的呼吸变得均匀,气往下沉,然后存在丹田那儿,而不是老浮在胸口。搬开心药的有形障碍(三浊是最大拦路虎),学会保持真心(真心就是“良心”,就是一颗优质的心,就是身体里充足的气血),找到自己真实和善良的那一面。"晴天无云万里明,人无浊气一身轻”,要排除浊气,消除湿气,拒之寒气。学会放屁,排除万毒。要转变观念,把放屁当成一件人生很重要很幸福的事情。不“污染空气”就污染自己。要提倡放屁排毒,全民放屁最好是“百家齐放”。要健康须自律。这儿的自律,不是压抑情感,不是守成规,不是把自己装进套子;自律是节省精力,排除纷扰,心无旁鹜的置心一处,一以贯之。自律养心,天人合一,积聚能量,无坚不摧。最后,人活一世,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不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活得轻松,过得快活。

学习中医有许多入门之径,可以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可以从中药学开始,也可以直接读《黄帝内经》,但是,如果你想切身体会中医的实质,想学而即用、用而即效,那学习经络就是最好的捷径。 中医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有经络这个精髓。 抛开经络谈中医,中医就成了偏方,就成了小术,就成了民间技法。针灸需明经络穴位才会立竿见影,用药需按脏腑归经才能药到病除。《扁鹊心书》说得好:“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黄帝内经》更言经络为“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一语道破经络既是入门之径,又是终极目标的真理。 砭、针、灸、药、按跷、导引,此中医六法若无经络贯穿,便如有利剑而无剑法,有碗筷而无饮食。 知剑法,任刀枪皆可当剑。俱饮食,无碗筷照样用餐。经络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徒手便可操作。能自助天助,就可先知先觉。六法只是术,经络才是道。  在经络理论上,中医的六法最终都得通过经络才能起作用。有些人觉得吃药好像跟经络没有关系,其实是大错特错,因为这些药最后都是归经的。如说,一个人吃人参,吃完了以后,肺气充足,这就是因为人参归脾肺经。再比如说,吃当归补血,就是因为补血的东西都归肝经。至于大家都熟悉的六味地黄丸,它是归肾经的。这些药物都是从里面打通经络的,至于五脏六腑,都只是经络的一部分。比如说,一个人要治肝病,他吃的药里就会有柴胡、白芍等,这些都是走肝经的,它们所起的作用也都是把气血引到肝经上面。等肝脏的气血一充足,病就慢慢好了。 再比如说,有的人吃当归、阿胶一类的补血之药,是因为这些东西进入人体以后变成血液了吗?不是,是它进入肚子以后会把气血引到脾上,引到肝上,激发脏腑自己造血。药就是这么回事,不是它本身会有多大补劲,而是它能把气血带到需要的地方去。所以,大家请记住这一点,在中医里,不是药在起作用,而是经络在起作用。 所以说,中医里的六法都是方法、小术而已。大家真正要学的是心法。心法是什么?就是经络。大家要是把这个学会了,就知道中医里是什么在真正地起作用。为什么现在瑜伽能够传遍世界,就是因为它给你提供了一个心法。很多人甚至只是朝着那个心法去的,渴望借此达到心灵上的某种提升,至少是精神上的某种振作。可惜的是,中医里已有的心法却被好多人弄丢了。

    经络由经和络组成,经就是干线,络就是旁支,人体有12条主干线,也叫做“十二正经”。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里构成了一张大网。经络内联脏腑,外接四肢百骸(百骸就是五官七窍)而且经络之间也相互贯通。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脏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肤毛发,无不包括在这张大网之中。身体哪里有病,这张网上就会有相应的铃铛响起来向我们报警求救。哪条经的铃铛在响,就可知道是哪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中医术语叫“诸病于内,必形于外”。人体有六脏(心、肝、脾、肺、肾五脏,再加心包)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每个脏腑都联接着一条经络,一共12条经络。经络的走向在四肢两侧是基本对称相同的。除12正经外,还有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奇经八脉在经络系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它对十二经络起广泛的联系作用,并有主导地溢蓄调节全身气血的盛衰。

     经络在身体里起一个什么作用呢?只要经络畅通,您就百病不生。但很多人不信,说这个经络能有这么神吗?您是不是夸大了它的功效?我们来听听古人是怎么说的吧。《灵枢经》中说:“夫经脉者,所以决生死,除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中医谚语说:“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有人说,中医看病经常是开汤药方,吃中药,这里面有什么经络吗?好像没经络什么事儿。其实这里面同样有经络,而且中药都讲究经络。中药里面有什么?可能大家知道的就是当归、柴胡、人参、黄芪,这些药都是归经的。所谓归经,就是这药被吃下去后,专门被这条经所吸收了。所以甭管您是用药也好,还是按摩、拔罐、针灸、刮痧,以及用什么方法锻炼,甚至做瑜伽,治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打通经络。 用《黄帝内经》中的一句话,我觉得更能够非常细致、全面地给大家讲述经络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这就是说,您要想生长发育,就要靠经络来提供气血。而病是怎么生成的?生病的原因很简单:经络不通就生成病了。如果您想防病,想治理一下自己的身体,那就要靠打通经络。您只要保持经络畅通,疾病就没法侵入您的身体。如果有病,也可以有起色,能够好转。另外,学养生祛病之道要从经络开始学,而好的医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经络搞明白了。 把《黄帝内经》中的这段话弄明白了,就能知道防病、治病、保证健康的着力点在哪里了。所以很多长期身体虚弱、疾病缠身的朋友不用担心,坐在椅子上,躺在床上,敲敲打打照样可以维护健康,达到有病调病、无病强身的效果。 要记住:打通经络是获得健康的必经之路。求医不如求经络.经络能够通到四肢百骸和体内脏腑,也能够内联人的精神和思想,那我们就要善用经络,善待经络。当我们借助经络这座桥梁与自己进行沟通联系时,我们会发现,身与心已不知不觉间实现了处处皆通途的美妙境界。此谓“经络飞架南北,身心皆通途。”
     经络穴位那么多,哪些是要掌握的呢?   
  全身主要经络12条,再加上奇经八脉(360多个穴位,听起来就会让人望而却步、无从下手。其实,我们需要掌握的穴位总共也不过20多个。每天记住两个,十几天也就都烂熟于心了。而正是这20多个穴位,在对付一般常见疾病中却显示了出乎意料的神奇效果。
    五输穴是12经络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穴位(井、荥、俞、经、合),因为具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所以也叫五行穴。五输穴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可以说将经络气血流注的状态,用不同的水流,形象地比喻出来,由微至盛,从涓涓细流逐渐汇成滔滔江海。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叫“五输穴”。“输”就是传导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经络的传导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对于这些属性,其实大家可以不必强记。“五输穴”在一条经络中的功能,就像是一个公司里不同部门主管的作用,中医经典《难经》上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五输穴的效用非常广泛,这里只是简单地略述其皮毛,让大家有一个简单的印象。知道了穴位的五行,就可以试着用在日常保健上了。如肺经的太渊穴,是俞穴,属土,肺经属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经的商丘穴,是经穴,属金,脾经属土,也是“土生金”。这两穴合在一起来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有人总说买不到参苓白术丸,而这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学会了五输穴的用法,您可以灵活地搭配出许多免费的中成药来。而且是最正宗且无毒副作用的良药。不要着急,穴位很多,但不用一下子都掌握,学中医,一定要一点一点渗透进去。中医的精髓,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人性化的科学,需要灵感,需要领悟,需要身心交融,更需要宽大的胸怀。五输穴对内脏病、五官病、情志病等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是强身保健的方便工具,也是系统学习经络的入门之法。五输穴的效用非常广泛,这里只是简单地略述其皮毛,让大家有一个简单的印象。知道了穴位的五行,就可以试着用在日常保健上了。如肺经的太渊穴,是俞穴,属土,肺经属金,正好是“土生金”,又如脾经的商丘穴,是经穴,属金,脾经属土,也是“土生金”。这两穴合在一起来用,补肺健脾,功效显著。有人总说买不到参苓白术丸,而这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学会了五输穴的用法,您可以灵活地搭配出许多免费的中成药来。而且是最正宗且无毒副作用的良药。不要着急,穴位很多,但不用一下子都掌握,学中医,一定要一点一点渗透进去。中医的精髓,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人性化的科学,需要灵感,需要领悟,需要身心交融,更需要宽大的胸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