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器人时代或创造新职业

 龚蕾馆藏 2017-01-26

机器人时代或创造新职业

原作:龚蕾

 

    李开复先生在奇葩大会上表示,未来10年,有50%人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比如,交易员、助理、秘书、中介,这些重复性工作,人工智能会比人类做得更好。但同时,人工智能也会给我们带来机会,因为人工智能替代不了我们的审美,可以解放人类的创造力。

    机器人时代,有一个职业不可能被机器人替代,机器人是人类劳动创造出来的,机器人维修工程师,机器人设计工程师,创造机器人工作是由人类完成。

    从制造业企业角度分析,流水线上重复重体力岗位将会被机器人替代,记录等也可能由机器人替代,技术分析也可以由机器人替代,数据统计与计算也可能由机器人替代,低技术的工作岗位持续消失,运输、销售、建筑、采矿、能源、生产等行业。顶级科技公司已在开发无人驾驶技术,在伦敦,研究人员发现,图书馆工作大部分工作岗位已经由机器来替代了,从理论上分析,机器人不可能有思考能力、没有情感。

    人们学习或工作方式或有变化,机器人将改变阅读、写作、算数技能,意味着课程将可能会改变。人们需要有一个新的素养,就是数据读写,而不只是计算能力。计算机可辅助人们计算、了解一个完整的数据。

    人工智能发展,从逻辑角度,给人来带来了超高效率和超高准确性。医学科学家对人类大脑研究发现,理解数学和语言脑细胞在左半球,情感和艺术的脑细胞在右半球。左脑擅长统计、方向感强、右脑擅长组织,左脑擅长编程等抽象工作,右脑擅长情感。科学史知识告诉我们,人工智能大约肇始于1950年10月,英国数学家、逻辑学家、计算机科学理论奠基人阿兰·图灵在英国哲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名为计算机器和智能。今天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很快,人工智能的研发目的即是在人造机器人通过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最终实现机器智能。机器人可模拟生物学硬件、模拟人脑结构、用数学模型模拟神经元网络,但是人工智能却无法取代人类。

    机器人可以模拟人类知觉、认知、行动,但是无法理解一个场景、理解口头或书面语。机器人可以模拟人类动作、声音、存储图像、记忆数据,输出程序。但是,机器人永远不可能有人类的情感、意识、道德。人类可以通过法律规范来设定机器人程序,让人工智能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帮助人类完成一些事情,如工厂流水线重体力重复工作。然而,机器人却无法理解什么是道德。这也是从伦理学角度需要解决的问题。

   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永恒的,这种大美是自然美、艺术美、内在美、哲学美。人工智能技术也会越来越美,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内在功能。然而,机器人却无法拥有人类的情感,像人类那样自然地畅怀大笑。人类可以根据环境可以归纳出概念框架由哪些因素构成,概念框架是一个变量,人工智能可处理数据,却无法判断场景。人类可以判断语境,人工智能的语言编码不是一种存粹逻辑技术,也不是认知心理学内容。人工智能模拟需要解决生理与心理的关系,还必须理解人脑的心理意识与思维的各个层次间关系,人能够随环境变化而变化,随语境变化而变化。由于哲学与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有协同关系,人工智能发展离不开哲学对人类心灵的讨论。然而,人工智能不是生命体,由不同细胞构成的生命体,有情感、有意识、有道德、有智能。而机器人在围棋比赛获胜后却不可能自发地微笑。

    李开复说,人工智能不懂什么叫幽默,编剧、电影、游戏、娱乐。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就有了更多的时间,所以去开心地玩玩有趣的东西,不是更好吗?

    (以上仅代表笔者个人一点儿不全不足想法,欢迎指导欢迎交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