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切勿往自己脸上贴金

 凡乐仙人居 2017-01-26

切勿往自己脸上贴金

 

中国人文外交促进会会长徐田辉/文

 

往自己脸上贴金的人往往得不到大家的认同,这不仅因为他沾沾自喜惹人讨厌,还因为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别人的否定。没有人愿意被否定,即使是相交多年的朋友。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毛病:过分强调自已对成功的贡献,尽量缩小自己对失败应负的责任,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归因偏差。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探究事情原因的倾向。如果自己成功了,找主观原因,特别是物质方面的原凶,诸如能力高什么的;倘若自己失败了,找客观原因,特别是情境方面的原因,诸如运气不好,心情不好等。反过来,对别人则没有这么厚待了,别人成功了,说是客观的情境原因,如机会好云云;倘若别人失败了,则说是主观的特质原凶,诸如,不懂人事等。这种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的倾向性称为自我服务偏差,是归因偏差的最主要表现形式。说白了就是“往自己脸上贴金”。

 

下面的私塾先生就是以最精简的语言高度浓缩了这种归因偏差。一位私塾先生自诩文章冠绝古今,他与自己的弟子们一道连续几届参加,但每次都是弟子们中兴趣,他却名落孙山。一次,主考大人宴请社会绅士名流,会上谈及此事,主考大人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他愤愤然吟诗道:“文章不如我,造化不如他。”说罢,拂袖而去。

 

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心理认知。心理学家指出,人们的归因行为并非总是纯粹理性活动的产物,也并不是逻辑严密的,这就会使人们对行为的归因出现错误和偏差,偏差指的是认知者偏离了标准的归因过程,而错误则指的是认知者系统地歪曲了某些本来是正确的标准程序。这些错误和偏差有的源于认知过程本身固有的局限,有的源于人们的动机。

 

由上面故事中的老私塾先生的话可以看出,人们在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往往将行为归因于内部稳定的性格因素,而忽视引起行为的外部客观因素。此时,人们往往忽视某种行为产生的环境因素,如社会规范或社会角色的作用,而将行为看成是行动者自由选择的结果,是其稳定的人格品质的一种系统反映。心理学家将其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有时候,尽管我们将他们的行为归因于较稳定的人格因素,但我们却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即随情境而变,这在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优劣时更是如此。心理学家将其称为“行动者------观察者效应”,也是一种归因偏差现象。

 

那么,为什么在看待他人和看待自己时,会存在上述差异呢?

 

心理学家的解释是,自己行为和他人行为的突出程度不同,因此自觉和认知的效果也不同。具体来说,作为行动者人们不能清晰地看见自己是如何行动的,这时自己的行为就不那么突出,而影响自己行为的外在环境因素却很突出,所以很容易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反过来,作为他人行为的观察者时,他人的行为就成了知觉对象,而环境则成了知觉对象,而环境则成了模糊的知觉背景,所以人们常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行为者自身。

 

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自我服务偏差的心理学解释,我们就应该克服它带给我们的危害。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偏差是每个人都有的,我们甚至无法改变。那么,我们只能去适应这种偏差,“宽容”这种偏差。如何宽容别人的偏差呢?

 

(1)把别人的归因偏差看成是很正常的事

 

我们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假如有一份策划案急着要交,可你死活都做不出来,就去问你的主管,他却推诿说现在有点忙,并要你去问别人。这时,你会怎么想呢?是想“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主管吗!”还是认为“主管的事确实比较多,要不然他不会不帮忙的”。事实证明,尽管当时情况是主管确实很忙,而在这百忙之中能给你一个建议要你去问问别人,已实属不错。但大多数人却依旧倾向于选择第一种想法,从而给自己带来了不快。

 

这属于归因偏差的一种,即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而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所以,你要原谅别人对你的不正确看法,因为他们的确是有“苦衷”的。

 

(2)想想对方的处境

 

想想对方的处境,你可能就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归因偏差。我们每个人在做一件事时都抱着一种必胜的态度,但在事与愿违之下,我们的希望总是落空,由此而发生了情绪上的转变。这个时候,有归因偏差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你要理解别人,并适当地关怀别人。

 

在宽容别人归因偏差的同时,还需提醒自己。归因偏差毕竟不是一种正确的归因过程。对于我们自身来说,需要谨防归因偏差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负面效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