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夜饭马上开席,你可知江南人的清淡口味从何而来?

 cxag 2017-01-28

道法自然的传统在江南饮食方面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江南美食是传统中国文化最感性的载体,品味江南饮食就是品读中国文化



江南之地山明水秀、富庶繁荣,宋以后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无数文人墨客向往、留恋江南,留下大量有关江南的诗词歌赋。直至今天,江南依然如梦般吸引着人们,烟柳画桥、青山绿水,还有那长袖善舞、皓腕凝霜的女子,让人陶醉,令人魂牵梦绕,真个是“江南烟雨巷、富贵温柔乡”。不过赏景、阅人易,品读江南的口味就难了。


许多初到江南的人不习惯这里的“寡”、“淡”、“甜”,甚至为此饱受“饥饿”之苦。而要读懂“江南口味”,恐怕要驻足三年五载,于四时变化中、于市井巷陌里感知江南烟火,如若有缘认识了这位“深闺名媛”,就会痴迷难忘了。

 

江南人的饮食史:主清淡、尚本味、近自然

 

江南地域广阔,其含义在古文献中也是变化多样,它常是一个与“中原”、“边疆”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广义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西、湖南、浙江全境,以及江苏、安徽、湖北三省长江以南地区。当代被较为广泛认可的 “江南”范围则为明清时期的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江宁、杭州、嘉兴、湖州八府,以及后来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直隶州。虽说“众口难调”,但江南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在饮食口味上形成了“主清淡、尚本味、近自然”的总体特征。

 

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就曾写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陏蠃蛤”。江南即属楚越范围,因地处长江中下游,水系发达、土地肥沃、盛产稻米与水产品,“饭稻羹鱼”遂成为江南地区的主体饮食结构。


魏晋以来,特别是永嘉、安史、靖康之乱造成大批中原士人南迁,使得南北饮食文化交融加剧。南宋王朝迁都临安(今杭州),更推动了江南饮食业的发展。据《武林旧事》,临安的著名酒楼林立,仅记述的就有29家,如和乐楼、和丰楼、中和楼、春风楼、太和楼、丰乐楼等,介绍的酒类有54种,在“果子”一项中介绍了玉屑糕、琥珀蜜等42种,“菜蔬”一项中记述了薤花茄、脂麻辣菜等21种,“粥”一项中介绍了七宝素粥、五味粥等9种,“糕”一项介绍了重阳糕等19种,等等,由此可知当时的食品是相当丰盛。

 

明清时期,江南的发展达到鼎盛,人文荟萃,社会繁荣,饮食文化也达到了巅峰。如扬州饮食驰名中外,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对其饮食之精巧、味道之鲜美无不称道。清乾隆皇帝多次巡视江南,一次至扬州时,御膳房进呈一道油煎豆腐菠菜,乾隆皇帝品尝后赞称“费省而可口,无逾此者”。回京后,乾隆常言“吾每饭不忘扬州矣”。一道普通的油煎豆腐菠菜能令乾隆帝赞叹有加,足见扬州的饮食魅力。江南“近自然、尚清淡”的口味偏好也在明清时期形成,并一直影响着餐桌,直到今天。

 

如今的江南人依然尚美食、重养生,肯在饮食上花功夫,吃得有学问、有名堂。在饮食结构方面,还是以稻米为主食,喜爱竹笋、绿叶菜等蔬食以及河虾湖蟹等水产品。主食除了大米之外,很多是以糯米、梗米制作的糕类,如薄荷糕、桂花拉糕、方糕、松糕、蜜糕等等,还有青团、粽子等其它种类,不一而足;副食则偏喜好鱼虾湖蟹,特别是阳澄湖的大闸蟹成为江南人招待贵宾的美食。饮食口味大多清淡、略带甜味,本地人少食辣椒、大葱、蒜、韭菜等口味浓烈的菜蔬。

 

江南人的口味:甜淡口味是如何形成的

 

一方水土,一方口味。地域广阔的江南之所以形成“主清淡、尚自然”的口味,除了水土出产使然,更为重要的则是传统养生文化的影响。先秦的老庄思想就崇尚“道法自然”,这为传统饮食奠定了基调。东汉时期道教产生,随着道教贵生思想的发展,养生之学逐渐渗透到饮食方面。金元医学大家朱震亨就说“谷菽菜果,自然中和之味,有食人补阴之功”(《格致余论·茹淡论》)。

 

至明代,养生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养生学达到空前繁荣。高濂就认为“蔬食菜羹,欢然一饱,可以延年。”(《遵生八笺·延年却病笺》)由于养生学的繁荣,“医食同源”的传统学说被发扬光大。士人阶层作为知识群体不仅继承了传统养生思想,更通过著书立说构建、丰富饮馔文化。大量养生著述出现,据统计,我国现存养生学著作有210多种,宋代以前的仅有10种,宋元有10种,明代达到120种,清代有60种,可见明清养生学的发展辉煌。此外,明清士人的小说笔记也记录了大量的养生饮食之法。如李贽的《养生醍醐》、高濂的《遵生八笺》、张岱的《陶庵梦忆》、李渔的《闲情偶寄》、冒襄的《影梅庵忆语》等等。大量养生著述的出现,使养生思想在士人群体中得以广泛传播。

 

养生饮食观念之所以在江南能形成主流,还与江南地区重文教、士人群体集中有关。明代苏州王鏊言“苏人才甲天下”,“科第往往取先天下,名臣硕儒亦多发迹于斯。”仅观江南考取的状元人数,就可知此言并非夸大其实。明代全国状元共89人,江南考取20人,占22.5%;清代114名状元,江南籍贯者52人,占45.6%。由此可以推断,江南士人数量相对于其它地区而言,是绝对占优势的。对士人而言,饮食之道兹事体大,“渐近自然”的饮食观念不仅关乎养生,还体现士人的心性。如此一来,亲近自然、崇尚自然成为选择食物的原则。

 

明末清初生于江苏如皋的文学家、戏剧家、美食家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一书中写道:“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意思是说:音乐之道,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声乐,因为它逐渐贴近自然。我认为饮食之道,精制的肉不如未加工过的普通肉,普通肉不如蔬菜,也是因为逐渐贴近自然。


这里的“自然”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蔬菜生长的环境要尽量不受人为的干扰和破坏,围造温室或施加人造肥料都是破坏自然;二是指蔬菜在自然生长的过程中吸收了的天地之灵气、日月之菁华。李渔认为,蔬菜的美味就是清淡、干净、芳香和松脆。素食的美味居于肉食之上,就在一个鲜字,鲜是甘美的来源。只有山里的和尚、野外的村民这些亲自种植的人才能够得到,城市的人向菜贩子买菜,是享受不到这种新鲜的。

 

江南人爱食水产,也崇尚自然、清淡。李渔也酷爱吃蟹,他认为“蟹之为物至美,而其味坏于食之之人。以之为羹者,鲜则鲜矣,而蟹之美质何地?以之为脍者,腻则腻矣,而蟹之真味不存。更可厌者,断为两截,和以油、盐、豆粉而煎之,使蟹之色、蟹之香与蟹之真味全失。此皆似嫉蟹之多味,忌蟹之美观,而多方蹂踊,使之泄气而变形者也。”这些做法不仅损害了螃蟹外形的美观,更是破坏了真味。因此他主张“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自食。剖一筐,食一筐,断一鳌,食一鳌,则气与味纤毫不漏。出于蟹之躯壳者,即入于人之口腹,饮食之三味,再有深入于此者哉?” 在李渔看来,“自然”是选择食物的最高标准。

 

江南口味偏甜,烹制食物喜用糖。一是地理所致。因为东南沿海水质咸苦,甜可以中和其味。另外,闷热潮湿的气候特点也容易使人出汗、湿冷,代谢能量损失较大,而“糖”正是人体最重要和直接的能量来源,不仅可以给人饱腹感,更能迅速补充能耗;二是甜可以调和众味,使食物“鲜”美,《礼记》曰:“甘受和,白受采。”正是这个道理。在调制各种美食时,一般都要用糖来调和,它不仅能使单薄的滋味变厚重,而且可以让味重、味燥的滋味变柔和。此外,糖具有提鲜、解腻、抑制苦涩味和缓和辣味的作用。三是糖对色、香、型的提升。江南菜肴讲究色香味俱全。糖能使菜肴色泽红润发亮,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特别是在红烧、扒、炸、烤等烹调时。糖在烹调中所散发的特殊焦甜香味是非常舒服的,如烤鸭的香味,还有这种香味柔和,可以调和辛辣的味道。此外,糖在菜肴的造型中可作起到粘合的作用。江南文人肯在饮食方面做文章,如此,糖在烹制食物中被较为普遍地应用,于是就有了江南的“甜”。

 

江南口味的变迁:在多元与持守中延绵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江南如此广阔的地域,在饮食方面难免有不同的偏好与倾向,如宁波口味重咸,无锡口味嗜甜,有人尚清淡,有人则爱浓油赤酱等等。“主清淡、近自然”是江南口味的共同特征,同时反映了士人群体即中上阶层的饮食取向。当然,物质生活的富足也会促使普通人们选择这样的口味与习惯。但不可忘记,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人群由于工作辛苦、劳累,在饮食方面更愿选择咸的、多油的、高能量的。因经济条件限制,他们平时难得吃到肉、鱼、蛋等食物。一般是在节日或农忙时,为了庆贺或补充体力,他们才能吃到喜欢的腊肉、咸蛋、炒油豆、油盐豆、咸鱼等等,浓油赤酱、大鱼大肉毕竟可以增添“油水”,提供必要的营养。此外,各类腌菜、咸肉、咸蛋等食品易保存、食用方便,口味重的特点也容易下饭,所以深受欢迎。

 

如果细论饮食,江南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口味也是多元的。特别是随着人口的流动,更为江南带来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如魏晋南北朝的人口大迁徙打破了“北麦南稻”的格局,北方的牛羊肉、酪浆等食物也逐渐被江南接受。烤肉原是北方地区传统的馔式,北人南渡后,这一饮食习惯不仅被保留下来,而且成为江南饮食的新风尚。

 

近世以来,特别是随着上海的开埠,西方的饮食文化也逐渐地融入了江南。1853年,英国商人在上海开设的老德记药房就开始生产冰激凌、汽水等西式食品;1858年,英人埃凡在上海创办了埃凡馒头店,开始生产面包和糖果,五年后,他在上海开设埃凡洋行生产啤酒,此后,又有咖啡、奶茶、香槟、冰棒、冰激凌、饼干、蛋糕、罐头以及葡萄酒、白兰地等相继传入中国。英式、法式、俄式、德意式、日韩式菜点被介绍进来,创设了西餐馆和“东洋料理店”。传入的外国饮食丰富了江南口味。如西式糕点中奶、糖、蛋的比重较大,辅以果酱、可可、水果等,风味多样化,西点突出奶、糖、蛋、果酱的味道。西式蔬菜如番茄、卷心菜、生菜等,其吃法大多拌以沙拉酱和相关调料生吃,突出蔬菜的原汁原味和沙拉酱味。肉类如“牛排”讲究几分熟的吃法也与传统江南饮食有别。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江南的口味。

 

当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餐桌更加丰盛,口味也越来越多样化。在如今的江南城市里,无论是“川菜”、“粤菜”、“鲁菜”、“淮扬菜”等中国传统菜系,还是“西餐馆”、“日式料理”、“韩国烧烤”等外国食物,各种饮食应有尽有,别具风味的美食各有千秋,为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提供了多种口味选择。

 

或者是因为文化的稳定性,或者是因为口味的惯性。江南“主清淡、尚本味、重养生”的偏好依然主导着本帮菜系,主导着江南民间的口味。在现代的江南地区,即使是寻常百姓,家常便饭也讲究春尝头鲜、夏吃清淡、秋品风味、冬进滋补。姑苏美食,更追求“不时不食”,享受美味从春天开始,久负盛名的“碧螺虾仁”就是用最新鲜的碧螺春茶叶配炒虾仁,品味自然的“真味”,这反映了传统养生学中“顺四时,不逆阴阳之道”的核心思想。江南民间喜欢的“腌笃鲜”是将腌制的咸肉切片,加上菌类、春笋或块茎类蔬菜,既可享受自然的美味,又有助于养生。再如上海奉贤的“伏羊节”就充分地体现了养生的饮食思想,因为伏天闷热,人的阳气都发散在体表,容易出汗,胃肠相对虚冷,通过吃热性的羊肉来滋补。

 

随着传统养生文化的复兴,江南的饮食也愈来愈被认识到其养生的价值,许多私房菜馆的兴起就反映了这点。他们制作的菜肴求质不求量,食材一定要按四时季节的变化求得一个“鲜”字,蔬菜、禽类、鱼类、蛋类都讲求自然栽种、养殖,不要人工化肥,不要饲料喂养,调味品以天然的为主,保持清淡,以食物的天然本味为主。菜馆的价格虽然不菲,但深受人们欢迎,进私房菜馆,品自然本味成为都市生活的一种新时尚。

 

可以说,道法自然的传统在江南饮食方面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江南美食是传统中国文化最感性的载体,品味江南饮食就是品读中国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