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阐释:
我们这个自然界中,天地阴阳,五行时序的演进,生化了万物,万物夺天地之造化而生化自身,万物亦含我们人类本身。而万物的生化过程又相对的改变了天地的面貌。万物的生存给予了人类生存的条件。人类利用万物而得以生存。也就是说天、地、人和万物之间相互生克制约,才能使天、地、人和万物之间维持相对的平衡,相互以为用,天、地、人和万物之间才能相互的安静共存,才能相安无事。否则,有一方不安宁,破坏了这个相对的平衡,就会使天地、万物和人类三方面都不得安宁。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亦应清楚、明白的运用阴阳、五行的道理,使自身的“精神、内劲、外形”三才得到相对的平衡和安宁。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形者,从坤象地;气者,从乾象天;神者,人也。此乃自身三才之说。自身三才相对平衡,方可至用。
是故,善于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将养其神,和弱其气,平夷其形,而与道沉浮,恬然而纵之,迫则用之。故以神为主者,以气为充,形从而利,气为枢者以至用。使之自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互干扰也。此即“三盗即宜,三才即安”的道理,用于拳术修炼的要旨妙义。
如以“形为制者,尚气用力,神从而害”,此说修炼拳术,颠倒主从关系,本末倒置,则会出现:“形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弃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正所谓“三盗不宜,三才不安,一身无宁静矣”!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知此,可不误迷途,不入旁门,不误自身矣!
盗者,相互制约中相互为用的关系之说法。
【原文】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阐释:
所以说,一个人要想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富有生命的活力,强健的体魄,就要注意每日的饮食定时、定量,保证营养的正常供给,则五脏六腑调合,身体四肢百骸的新陈代谢有了保障;还要遵守日出而劳,日落而息,劳逸结合,做到自身新陈代谢的收支平衡;更要注意心性平静,心中不搁事,事上不搁心,凡遇事务皆按法循序而为之,保证精神充沛,做到上述三条内容,可以说基本上做到了养生之道了。心身自然康泰而能长寿了。动其机者,随机而扭转生杀之机也,则先天之气复,人身内外万般变化俱安和平泰,自然可以延年益寿。要知此时即天时,此机即天机,苟非深明造化之理,洞达阴阳变化之道者,乌能知之?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外遵天道理法,内顺自身各部位器官性情为准则。亦须每天定时定量的修炼内外功夫,天天不间断地坚持修炼自己的道体法身,不断地按《易经》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等天道理法之内容,改变自己,完善自身,使自身内外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入槽归位,调和理顺,达到“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处处符合拳道法则的攻防动静变化的要求,才能做到拳术攻防较技时,方圆动静变化切机合势,万拳变化随心所欲而往之,身体安然舒畅而和泰。才能演化出拳势的动若江河,静如山岳的行止有法度的上乘艺境。较技时则能动无所不利,静无所不当。必然是莫之至而至,不其然而然的应物自然不谋而当的上乘艺境了,自然是善用拳道者。自可达到打拳原为保身之计的设想了。
【原文】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阐释:
古今学道之人,皆认识神为神,殊不知此神为后天之神,乃神而实不神之神,其非先天之神;先天之神,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宝,乃不神之神也者,而实至神也者。善变无形之物者谓之神也!
此段借天体运行,天象变化,一切都是可以知之、用之,阐明天道至神而不神的道理。
前两句的第一个神字指北斗七星,第二个神字说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随时序运转而变化无方。人人皆知北斗七星变化无方,而不知其所以变化无方,是处北极星为之中而环绕之。故而圆转变化无方。而日月运行的轨道、速度,又是有定数(规律)可推算的,通过天文观测、计算,可发现北斗七星要按时与日月相会,天体皆随北斗斗柄的转移而变化。懂得这些道理,运用这些法则,乃可从事建立圣人的功勋,掌握、运用日月星斗聚会散离的规律、显现预知本末,必然有料事如神之神明。即处中以事外,执近以制远的允执厥中之道。必然可达到用事如神的神明之境。拳学亦能以身验证此道了。
此段借天理阐明拳理的得中用中的安轴定位之法。借天体日月星斗聚散离合的法则、规矩、规律,阐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法则、规矩、规律。唯此方能以拳合道,达到拳道合一之道的艺境了。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以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内主外从之机制。以六合一体之形,处中以知外的法则,发挥拳之以为用。而阴阳攻守,三才变化,四象动变法则,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运而无方。之所以变化无方,是因按五行之理: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九节一气贯串,以舍己从人,不丢不顶为法,随其变化,因势用招实施手法,粘走相生,化打合一,则拳法不神而神,自有出神入化的道理,其盗机无形无迹,自然乃是神拳的神明之艺境了。
聪明人的拳术攻防功夫由此而生,拳道攻防功夫阶级神明由此而成,拳法妙用至神而不神的道理在此显而易见。故古人曰:“不着蹄筌,不从迹求”。此之意也。故下文说拳:其盗机也,莫能见。
【原文】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阐释:
是道也,非忠臣贤德之人不能知,非视万有皆空者不能行。若真正修道的君子,得意忘形,大智若愚,自能坚固其身;至于势利福浅德薄之小人,浅尝待试而滥用,非徒无益,而有害之矣!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自身之机制,就象大道之机制,天下之人莫能见的到,故莫能知之。此大道者何?天道者何?拳道者何?就是《阴符经》所论到的天人合一之学说,即《易经》学说。《易经》所阐发的: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等内容,皆阐述的是道体之机也。亦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建立自身的攻防机体、机制之要点内容,和应用法则。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虽目不可见,体难感知,但却给人以正确认识事物的启示。亦包括正确认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和至用之启示。依法而行,自可体认感知得到自身这个道体的存在,便可用此道体于攻防中自会应变无穷,自可脱凡俗而入圣境。这就是《易经》阐发天道至理的无可估量的价值。但俱自得自知之觉之时方能知之。
善修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获得这些知识,自然会精心研究这些法则、规矩、规律,以形鉴真,究其变化而用之,无不能穷其道也。即使是初修拳术功夫的人得知此道之理法,亦会废寝忘食,而尽力修为之。因为他想得到此道的艺境而已。虽莫能见,但能自知。即得者能知。乃从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相互为用的体、用中的功能效果而知之。此即君子得之固躬的精义。
然持武练、横练、糊涂练的人,不拜明师,自持聪慧机敏过人的小人,仗持年青力盛寻觅不正当的法式操练,最终之结果,自然是百身之病,甚者威胁性命,而导致短寿夭亡,至死而不知是自己不良的方法操练之结果。此乃小人得之轻命的精义。
【原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百倍。
阐释:
瞽者善于听,非善听也,以目无所见,而神专藏注于耳,故其听也聪;聋者善于视,,非善视也,以耳无所闻,而精气运注于目,故其视也明。人心妄想贪求,乃利为之源头,人如能断绝此利之一个源头,则万有皆空,诸虑俱息,胜于老师指导引领之功十倍的效果;如果以反观内视的内功修炼的法式,连续三个昼夜殷勤的自觉之修炼,胜于老师指导引领之功百倍的效果。这就是前贤所言之精义,其曰:
炼拳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拳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工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
——摘自《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此段以生活中“盲者善听,聋者善视”的事实,阐述了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告诫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事无尽善。所以一个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总有自己的不足方面和难以克服的弱点。除在运用内外功法修炼拳术时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和弥补自己的不足外,亦要在较技时应避开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充分发挥其它方面十倍的优势,以攻彼之短。如果再从三才的天时、地利、人和,结合阴阳昼夜变化的规律等多方面考虑,加以利用,便可发挥百倍的拳势之威力,以战胜对手,道之使然者也。
本段主要阐明了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充分地体现了习拳练艺的谋事在人的重要性和成事在天的一定要符合天道才能把握事务的成功的道理。坐等其成的事情是没有的;不符合天道而能把握事务的成功也同样是不可能的。从侧面阐明了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点就是个人符合勤奋的道理和唯道适从的精神。古训:业成于勤,而荒于戏。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应以此为戒,唯道适从的勤而习之,何患艺不精乎!何患听探、顺化的知、能,不精乎!古训曰:君子有所不为也。就习拳而言,就是有背道而驰的事情不为也。正是: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的精义。
【原文】
心生于物,而死于物,机在目。
阐释:
修道者,识心不可见,因物而见,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是主人或生或死,物生之,物死之,其所以使物生死心者,皆由目之开门辑盗耳。盖目所见,心即受之,是心、生死之机,实在目也。故而,人能持内功修炼而返观内视、内照,外物无由而受,生死从何而来?此乃我无身,何患之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内功修炼的因由。由于内功修炼,乃是尽性穷理修证之科学,修炼至明心见性,则道理自明,必然是法眼不为物死,已明生死之机也!
此段是讲主客观统一的道理的。人们认识客观事物要透过表面现象看到内在的本质,才能把握事物发生变化的法则、规矩和规律。只有把握了事物内在本质的变化法则、规矩和规律,才能驾驭事物的变化、发展而取得成功。不要通过观察而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贻误解决事物的时机。研究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亦是遵从如此之理法。
研究、修炼和运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应透过各门派,各拳种所阐述的理、法、术、功的表面现象之区别,应看到他们所阐述的“形、意、体、用”等内在的本质的方面之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就会明白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本质上的共性的一致的;透过拳法攻防招式变化的表面现象,掌握运用拳法攻防招式的内在攻防机体的本质之法则、规矩、内在规律。即运用攻防招法的机体、机制及其能力,才能正确的修炼自己,才能获得拳术攻防的真实功夫。运用于较技中才能得心应手。此共性即听探、顺化的知、能之相互为用的运用能力。就攻防招法的多与少的问题,古训:在熟不在多。机体健全、完善,机制运转精炼、纯熟,胜于攻防招法的多而不熟、不精。此言至精邃微妙矣!然即时比武较技而首当其冲者,在于眼灵明者也,则眼功功成的要求,必须具有:
灵者,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
活者,不呆不痴,如水澄月朗,则目中不致疏误。
平者,眼光平出,不偏不滞,如露含珠,一片天机,目无停碍也。
直者,上视眉间,中视齐项,下视脐带,此为三关。上关胜负之机,强弱邪正、善恶奸诈之所从出,招所由变,欲左者虚其右,欲上者虚其下,约之前后、进退、起伏、攻守、刚弱、奇正皆如之,盖人通病,能融化者乃入妙矣。中关看其横斜、曲直、钮跨、腰腿、动止、手肘、起伏之枢,下关看其引诳之变,跳跃之机也。故三关当熟看清明,方为妥也。 ——摘自《浑元剑经·练眼解》
【原文】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阐释: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道似无恩,但万物无不受其惠而自得。一年四季时令运转,寒热变化,周而复始。万物生长化收藏,迅雷烈风,万物虽蠢然无知,皆能随时序所动,这就是天道出于自然,此即无恩而生大恩。人亦随天地时令寒热变化而增减衣服,亦随万物所成而取所需,这就是顺随自然。也就自然而能生存了。练拳、攻防亦如此理法,即本不先物为之无为也。
以此而喻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外形法地的静而不躁,顺从之德,阴柔厚载;内劲法天的健运不息,主令之德,阳刚之性;内劲、外形,柔外刚中,主从匹配如一,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乃法道本一的法则;用于较技攻防:顺人之势,借人之力;让力头,打力尾。乃法道的顺随自然的法则、规矩、规律。即外顺天道自然的法则,内顺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的性情。这才是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正道。这样修炼出来的拳术内外功夫,平时不显功见利。其作用却有:身轻体健,气爽神清,开智增慧的健身效果;防身自卫,惩恶扬善,随时以为用的社会效应;学拳明理、知法、学做人的社会之教育意义等。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一项高雅的民体活动,是富民强国的文体事业。社会上,民间中,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爱好者之所以众多而老少皆相宜,以致长久不衰,其理根于此。众之所爱,我亦爱之,故得以详细而言之、述之。
【原文】
至乐性馀,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阐释:
此言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功夫艺境达到“至人”的境界时的状态。至人之治己,惟道适从,掩其聪明,灭其文章,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于公。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通于神明,得其内者也。是故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收之。故乐者无心於余而自馀,谓之富有。故得天道而知天命的人,其性若愚拙之状;性喜地德宁静者无心於廉而自廉,如廉者之不贪得。此乃至人的道德之修为。正所谓:“智者乐天仁者寿,静中定合动中观”。只有如此修炼而至德全神之人,谓之至人。亦如天之无恩而有大恩
天道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处可显,随时而行,看似自私,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万物各得其利,天道之功德又是至公的。公道二字之精义出于此。修炼拳道,拳道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前两句以乐得天地道德的至人之艺境,比喻喜好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习拳练功,唯道适从,追求真谛,如醉如痴,正所谓“大智若愚”之意。精心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体天道之学问,宁静致远,默悟天道之吝,犹如廉者之不贪得。其法为真,其功乃得,其果乃成。
后两句以天道而喻拳道,拳道的练习与运用,以天道的无为法则、规矩、规律而为之。拳道的无为法则、规矩、规律,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拳道之法看似自私,实以不贪为法则,才有传统拳术攻防招法至胜之理法存焉!以此是为得道,是为功夫艺境。得道者,方可以言拳。其言拳之练、用,自然明瞭而无误!
【原文】
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阐释:
天之道行於无象,运於无形,为物不贰,其至私与。然其四时行而万物生,其用又至公焉。推其奥妙,其一气流行,禽制万物乎?禽者,擒也,统摄之谓;制者,造作之谓;言统摄万物,制造万物,在乎一气也。
拳术之所用,气与势而已矣!即拳术攻防之所用:“内劲、外形”。然内劲、外形皆一神所用之外象尔,神者,一气灵明而不昧者,谓之神。故曰:“擒之制在气”。深入的考虑,一身攻防机体、机制的建立,在于神。神明,则机体、机制完善。故古论曰:“布形候气,与神俱往”。乃三才合一以致用。虽然说:“神、内劲、外形” 三才合一以致用。然用于具体攻防技击时,由于机制建立的完善与否,或随机应势的即时需要,又有“用形、用气、用神”的“形伤人,气伤人,神伤人”的不同。而显示出形伤人易,神伤人的难之区别;形伤人浅而迟,神伤人深而速的差异。故尔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以形、气、神的运用之浅深、迟速,化分了三个功夫层次。初期功夫,以练形、用形为主,是名形拳招熟的攻防功夫艺境;中期功夫,以练气、用气为主,是名气意拳懂劲的攻防功夫艺境;后期功夫,以练神、用神为主,是名神拳神明的攻防功夫艺境。当然,初期用形,亦有神、气参与其中,只不过以形为主而已。因其神不完、气不全之故,先假形以为用,故不能以其独立之能为用。此只能为筑道之基也。后期用神,亦有形、气参与其中,只不过形、气为神所借用而已。练拳者当明此理。则练功得法有进阶矣!明此,可有事倍功半之效,不明此,则会事半功倍之损。此即:知所先后,几于道矣!
故练拳始练形,是说在法分三修的练功建体的基础上,要先修炼攻防的成手功夫形拳招熟艺境。乃从外形的浅易之处入手,同时亦练内劲,但必以练形体攻防招法,伸筋拔骨入手,以求外形招法的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运用,以求攻防招法的手法、身法、步法,三法合一而用,在于攻防招法变化纯熟,攻防到位,势正招圆中见功夫。此时的拳术攻防较技,擒拿战胜对手的胜机,虽是以形胜,亦全在用招瞬间的气势。初习用招较技,要胆大人亦高,即放开手脚,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拓而莫阻。大胆应用攻防招法,不怕失误,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气势,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才会不断地改进而不断地取得更好的功夫艺境,使运用形拳招熟攻防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继用形的攻防艺境达到完美尽善之际,内劲已臻于完善。这时,就要以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宗旨为法则,拳术攻防以内劲为主,外形为臣辅,而尚德不尚力了。此时的拳术攻防较技,擒拿战胜对手的胜机,是以气胜,亦全在用招瞬间的气势。此时用招较技,要艺高人胆大。因为有了身法的吞吐、伸缩,如龙灵变,用力不见力而山莫能阻;似虎快利,出爪不见爪而物不能逃。神形一片,气机灵动,左右烂熟,直射如箭如矢之功夫为基础,拆对应招则一丝不苟,尽量施展自身平时所学,应机而用,顺势而发,才能在较技实践中发现自己的攻防机体、机制的细微之弱点和不足,才会不断地改进而不断的进取,为达到神明的艺境,打下坚实的基础。自然最终会取得神明的功夫艺境。至于用神的神拳神明艺境,因现时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情况,此处先不论了。容它处专题论述了。只要知道太和一气之妙用者,是为神拳神明的法身道之体,就可以了。
修炼者皆知:生我者门,死我者户。此门户者,乃一处是也。即生死一窍。亦如生死一根。生者生,阳气隆;死者死,阴气浓。医家讲:得神者生,失神者死;有气者生,无气者死;形顺者生,形逆者死。拳家亦遵是理而论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妙义。故有:驱尽众阴邪,然后立正阳的说法,皆重视正阳之气的修为,即自身道体的建立及其运用。
与人较技,如用招法攻防,顾虑重重,而犯犹豫之病,病在神昧、气虚、胆怯,不战自败,必败无疑。拳诀云:施招用手,当断不断,其身必乱。就是针对此种人的弊病而说的。可见气势的重要性了。古人有论:两者相遇勇者胜;两勇相遇智者胜;两智相遇道者胜。可见,勇乃战胜对手的最初之必备的条件。故古言“拳勇”者,是针对练拳者而言,习拳必勇。勇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功夫艺境升华的先决条件,然有匹夫之勇和德义之勇的区别,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讲求的是德义之拳勇,否定的是匹夫之拳勇。这一点,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必须认识清楚、明白,方可不入歧途。
先贤说,拳术较技,格斗时必须做到:当场不让步,举手不留情。若碍于情面而不发势用招施手,必反遭对方暗算,严厉的击打,甚或受伤。较技的胜与负,格斗的死与生,以及拳术练、用的恩与害,必然存在这样瞬间相互根生,相互转化的关系。习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应该清楚地明白这个利与害的道理。前贤所言“武不善动”。就存有这层道理在内的。故应慎之。
当然,初期功夫的拳手,由于较技功夫浅,形动无准,攻防用招难以把握分寸和拳势的轻重。相互之间难免有误撞误伤的现象,双方都应互谅互解。以求共同进步提高。如属于恶意伤人,就应严厉的批评,自己应当深刻检讨,否则,武德失矣,人品差矣!屡犯不改定会自食其恶果。故古人教诲:不因恶小而为之。乃至善之修,有其至理。大德无恶,故无怨。
传统拳术攻防功夫好者,动手较技,格斗,从不容情面,出手用必打犯,使对手失去反击能力。所谓“打犯”,是施招用手的效果术语,造成对手跌翻,或受击后神情瞬间呆痴、惊呆,无可举措而认输。皆谓打犯。但绝不伤人,挨击打者身体受击打部位无疼痛的感觉,挨击打后不受内外之伤,是为不伤人。出手不伤人者德高,用必打犯者艺成。德艺双全乃传统拳术攻防功夫之高手。故这样的高手之人,必定有恩于人,则无害于己,因为他明白习武练拳的恩与害的道理。
如有仗艺欺人,恃技凌弱者,是为不善。为恶于人,必加害于己。此辈多尚气用力的筋努骨实的鲁莽愚昧之人。然其中有本质善良者,仍为可教化之辈。如本质低劣,为师者遇之,必先教之以做人,能做人者,亦为可教之材。不能做人者,为师者必不传授其真传秘诀功夫。如传者,必失道矣!非施恩于彼,而终必害彼矣!
能明此中道理,自然能有恩于人而无害于己。以实现“打拳原为保身之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