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长明
“鄂州”与“武昌”这两个地名在今天分别指的是湖北省的鄂州市和武汉市武昌区。而在古代,二者之间的历史关系和变化则相当复杂。
鄂州市在夏朝时为鄂国。西周时为楚别封之国,周夷王时,楚王熊渠攻扬越至鄂,封其中子红为鄂王。战国时,鄂为鄂君的封地,遗物有解放后在安徽出土的著名的鄂君启节(即楚王颁发给鄂君启的水陆交通节符)。秦始皇置鄂县,属南郡,两汉时属江夏郡。此外,因今河南南阳一带西周时亦有鄂国,西汉时于其旧地置西鄂县,故江夏之鄂又称东鄂。
公元221年(魏黄初二年),孙权自公安(在今湖北省公安县县城北郊)都鄂,取“以武而昌”之意改鄂县为武昌县,“武昌”这一地名开始出现。是年农历十一月,魏文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次年改元“黄武”,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孙权在武昌县筑城池,建宫殿,“并徙建业(今南京)之民千家以益之”。至今鄂州市区的西山(又称樊山)上吴王城遗址犹存。公元229年夏,孙权正式称帝,改元黄龙,九月迁都建业。但考虑到故都武昌的重要性,派名将陆逊辅太子登镇之。
吴甘露元年(265年)孙皓复迁都武昌。此举遭到强烈反对,有歌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次年,即宝鼎元年便还都建业。毛泽东同志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一词的首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即是化用此典故。这种因肉质鲜美而享有盛誉的武昌鱼(又名团头鲂),也就是因其原产于古武昌县(今鄂州市)西南的梁子湖中而得名。
在改鄂县为武昌县的同时又设立了武昌郡。武昌郡治武昌县,辖武昌、沙羡(yi)、下雉、寻阳、柴桑、阳新6县。不久,武昌郡改称江夏郡。至晋太康元年(280年),晋平吴,复改吴江夏郡,并析武昌县置鄂县。南朝因之。至隋开皇九年(589年),隋平陈,废武昌郡,省鄂县入武昌县,武昌县由新设的治于今武汉市武昌区的鄂州管辖。此后直至清朝灭亡的1300多年间,“武昌县”作为鄂州市域内的县级政区名一直沿袭不变,而且这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古武昌县一直隶属于治于今武汉市武昌区的统县政区管辖。
始置于隋开皇九年的鄂州,是由原来的郢州改设而来。因州治江夏县西黄鹄矶上三百步长江之中有鄂渚而得名,故后世常称古鄂州为鄂渚。清初古鄂州首邑江夏县成为湖北省会,因此人们又以“鄂”为湖北的简称。
隋炀帝时,改州为郡,鄂州改称江夏郡。唐代初年至中期,因统县政区通名的变更,其名称也多次变化:武德四年(621年)改江夏郡为鄂州,天宝元年(742年)复称江夏郡,乾元元年(758年)定名为鄂州。唐元和元年(806年)置武昌军节度使于鄂州,领鄂、岳、沔、蕲、黄、安、申诸州。这是“武昌”之名首次用于今地。不过这个“武昌”还不是正式的政区名,而是方镇(略相当于今日之大军区)名。宋置鄂州,属荆湖北路,鄂州曾一度为荆湖北路(今湖北省的前身)治所(后荆湖北路定治于江陵,即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元初称鄂州路,为荆湖行省(后改湖广行省)治所。大德五年(1301年)改称武昌路,“武昌”正式成为统县政区专名。明置武昌府为湖广省会,清代武昌府为湖北省会。
由上可知,古之鄂县、武昌县(郡)在今之鄂州市,古之鄂州(路),武昌军(路)则在今武汉市武昌区。正因为鄂州(路)不治于古鄂县,武昌军(路、府)不治于古武昌县,因而很容易相混淆。由古及今,典籍辞书中对“鄂州”、“武昌”误注错解也并不鲜见。
民国元年(1912年),废武昌府,改府郭首邑江夏县为武昌县,这样就出现了两个武昌县,并且还是邻县。民国二年(1913年)位于东边的那个古武昌县改称寿昌县(因宋元时曾置寿昌军于此而得名),次年又更名为鄂城县。解放初,鄂城县属大冶专区,1952年改属黄冈专区。1960年设鄂城市,次年撤销。1965年改属威宁专区。1979年复属黄冈地区,并于同年析置鄂城市。1983年鄂城市、县与黄冈县(今为黄冈市)黄州镇合并为鄂州市。1987年,黄州镇复归黄冈县,鄂州市改为省辖市,下辖鄂城、梁子湖两区。
西边的武昌县,在国民革命军攻占武汉三镇后,于1926年12月析置省辖武昌市。次年又与省辖汉口市(1926年10月置,汉阳属之)合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直辖市——武汉市(同年又改称为武汉特别市)。一些书上说中国第一个中央直辖市是汉口特别市,这是不正确的。1928年,武汉降为省辖市。1929年武汉分治,武昌市为湖北省会,并辖汉阳,汉口市为直辖市。1931年汉口市降为省辖市,至1947年汉口市复升为直辖市。1949年武汉解放后,三镇为统一武汉市的行政建制得以稳定下来。武昌县城区及其北半部成为武汉市的武昌区、洪山区和青山区,武昌县也迁往市南20公里的纸坊镇。这样,在武汉市内又出现武昌区、武昌县重名而异地的局面。1995年,武昌县改为武汉市江夏区,“武昌”由此而专指武汉市武昌区。
讲“鄂州”与“武昌”就不能不提“江夏”和“夏口”。而讲“江夏”与“夏口”就不能不提夏水。夏水是古代长江荆江河段的一条分流河,因其冬竭夏流而得名。夏水在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东南(即古之江津),分长江水东南流,经今江陵、潜江、监利等县、市辖境,至今仙桃市区附近入汉江。因此,古人将今仙桃以下的那一段汉江亦视为夏水的一部分。长江、汉水汇合之地便被称作江夏,汉江的入江口汉口、沔口(汉江亦称沔水)亦称夏口。
“江夏”初为郡名,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两汉皆治西陵县(今武汉市新洲区境内),亦有前汉治于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北),后汉治于西陵一说。三国时,魏、吴各置江夏郡,魏江夏郡治上昶城(今湖北省安陆市西北),吴江夏郡初治沙羡(县治在今武汉市江夏区境内),孙权自公安都鄂后,立武昌郡,旋复名江夏郡治武昌县(今鄂州市)。晋平吴后,改吴江夏郡为武昌郡,并将原魏江夏郡治迁回安陆旧城。南朝刘宋时,江夏郡定治于汝南县城(即夏口)。至隋平陈,江夏郡、武昌郡皆废,入鄂州。隋炀帝时及唐代中期,因政区通名变化,曾两度改鄂州为江夏郡,乾元元年后,江夏郡一名始废。
“江夏”自隋开皇九年起又被用作县名,当时是改侨县汝南县为江夏县。此前,今武汉市域内最早的县级行政建制为沙羡县,始设于西汉。三国吴省之,晋太康元年复置,治夏口。后省沙羡,并入沙阳。东晋末,汝南郡民流寓夏口,因侨立汝南县。自隋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后,“江夏”县名沿袭不变,直至清朝灭亡。它作为城市概念,专指今武汉市武昌区。从这个意义上说,1995年武昌县作为武汉市的郊区,改为江夏区,是很不妥当的。类似的荆州市——江陵县、宜昌市——夷陵区、襄樊市——襄阳区等命名,也有待商榷。
关于夏口,应该着重强调的是,绝不能将夏口简单地理解为今日武汉市的汉口。古时汉江下游呈散流状,其主流在今武汉市汉阳区龟山以南入长江,因此早期的夏口当指今汉阳一带。
三国时,孙权筑城于黄鹄山(即令武汉市武昌区的蛇山),因此城正对夏口,故取夏口为城名。此后直至清末的1600多年间,“夏口”便专指今武汉市武昌区。所以《大清一统志》中说:“夏口本在江北,自孙权取对岸名夏口,而江北之名始晦。”著名的黄鹤楼最初便是吴夏口城中的军事瞭望设施。夏口城从两晋至南朝先后为沙羡县、汝南县、江夏郡、郢州治所。自隋置江夏县于夏口,“夏口”与江夏县便同指今之武昌。
明成化年间(1465~1488年)汉江改道由龟山以北入长江,汉阳城被一分为二,汉江以南的部分仍称汉阳,汉江以北的部分便是后来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的汉口。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分汉阳县置夏口厅于汉口,其辖地北到滠(shè)口,西到涢(yún)口。汉口自此有了独立的县级行政建制。1912年,废夏口厅,置夏口县。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攻占武汉三镇,析夏口县置省辖汉口市,此后汉口市与武昌市一合一分,解放后正式确立了统一的武汉市行政建制。而夏口县则于1929年就已撤销。可见以“夏口”指称今日汉口的时间不过20多年,并且这已是清末民国时的事,与古之“夏口”并不相干。
(本文作者:434000,湖北市荆州市沙市区沙市大学杨卫国转)
本文发表在《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2003年第4期。
PS:文章起初是在维普资讯下载的,但是转换格式时需要时间去修订,网上搜到了此文,于是转载过来略微做了修改,后又搜到作者本人搜狐博客。
本文链接,汉网社区:http://bbs./read-htm-tid-17476553-page-1.html
作者本人搜狐博客:http://wangchangming76.blog.sohu.com/8119140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