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杂志 第20170130期小编按:初读《黄煌经方医案》这本书时,记得黄连舌为“舌质坚老、舌色红或暗红,舌苔黄厚腻而口苦,”又看到了与黄连证有关的“滑实之脉”,黄师临证使用黄连、黄芩、大黄、生石膏等方药时也多参考“黄连舌”、“黄芩唇”、'滑数脉'等有趣的指征,欲知黄师如何原方使用黄连汤,请看下文。 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组方仅相差一味药,但方证差异较大,前者有桂枝而无黄芩,即使这样,两方也可能会用到同一人身上,这就要大家在临床中细细体会、琢磨、比较。小编昨日就因勘误将半夏泻心汤的处方医案录入黄连汤医案中,再次校正本文,跟大家一起来重新温习本文。 同时向各位致歉! 祝大家新春愉快、万事如意! 案一 L先生,47岁,在南美洲回国求诊,2011年5月30日初诊 形貌:形体瘦薄,脸色黄暗,身高175cm体重51.5kg。 病史:胃脘胀痛多年伴疲乏消瘦,时欲嗳气而不得,无饥饿感,常服香砂六君丸与藿香正气丸症可略减,大便3天一行,条细,入水漂浮。稍动则多汗,时感头晕,口无干苦。睡眠一般,每天睡5~6小时,夜晚22到1点辄不能入睡,多梦。手足凉,下肢皮肤瘙痒。 查体:舌暗淡红,舌边紫暗,苔厚略黄,脉弱。腹肌偏紧,剑突下硬。 既往史:6岁患甲肝,有低血压,未测过血糖。嗜好烈性酒。 家族史:母亲高血压病,父亲体健。 处方:肉桂10g 桂枝10g 半夏10g 黄连2g 党参15g 炙甘草10g 干姜10g 红枣15g。7剂,水煎,每日一剂。 嘱咐到医院体检。 2011年6月7日第二诊: 药后胃脘胀痛缓解,2011年6月3日血生化:乳酸脱氢酶:101(120-220)U/L ;甘油三酯:0.46(0.55-1.71)mmol/L,空腹血糖正常。原方15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2011年7月2日第三诊: 体重回升1kg,胃脘无不适感,食纳欠佳,大便两日一行。下肢皮肤干燥,瘙痒起皮。舌质暗苔腻,血压90/60mmHg。 处方:肉桂10g 桂枝10g 姜半夏10g 黄连2g 党参15g 炙甘草10g 干姜10g 红枣20g 生晒参5g 。15剂,每周服5剂。 2011年7月19日第四诊: 服药10剂时受凉致病情反复,胃脘胀痛,后服5剂改善,大便成形,偶有偏稀。追述既往有贪凉饮冷史,从无上火表现。现体重又上升1公斤,睡眠好转。舌质淡红有紫色瘀斑,苔白腻水滑。守方继服。 2011年8月9日第五诊: 病情稳定,诉药苦,纳眠尚好而梦多,大便成形。舌质暗淡苔薄腻,脉弱。月底将回南美洲。 处方:桂枝10g 肉桂10g 黄连2g 生晒参10g 党参15g 姜半夏10g 炙甘草10g 干姜10g 红枣20g。9剂,服三天停两天。 整理者按: 四诊后亦可考虑用桂枝人参汤善后。 本案出自《黄煌经方医案》P 55页
案二 Z女士,33岁。2011年6月25日初诊。 体貌:体瘦肤白、口唇偏红,大眼睛双眼皮。 主诉:上腹部疼痛不适、易腹泻1年。 病史:近1年来,患者经常出现上腹不适,进食后腹胀、嗳气甚至疼痛,平躺时可闻及肠鸣漉漉,易腹泻;无泛酸及恶心。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间断采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遂来诊。患者平素频发口腔溃疡,怕冷;月经量偏少;就诊时查舌尖红、苔白腻,脉滑。查体:腹肌偏硬,心下有压痛。2010年5月胃镜示:浅表性胃炎,HP(+++);病理检查提示:黏膜中度慢性炎症、轻度肠上皮化生。处方:黄连3g,黄芩6g,姜半夏15g,党参15g,干姜10g,生甘草6g,大枣20g。 15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7月12日第二诊: 症状缓解,仍时感上腹疼痛不适,闻及肠鸣;大便好转,晨起口苦。处方:黄连2g,黄芩6g,姜半夏15g,党参15g,干姜10g,生甘草6g,肉桂6g,大枣20g。7剂。 8月9日第三诊: 上腹不适感消失,肠鸣漉漉已无,但大便次数增多、质略稀。处方:黄连2g,肉桂6g,姜半夏15g,党参15g,干姜10g,生甘草6g,大枣20g。7剂。 整理者按: 1、本案初诊时,考虑疾病诊断明确,按常规思路从病论治,予慢性浅表性胃炎对病专方半夏泻心汤,取效后二诊转方,有肠鸣明显而加桂,三诊改从体质着手,考虑其为患黄连病的桂枝体质,故予黄连汤。黄师临证多年,能快速判定该患者身心偏敏感,故方中连、桂等药量偏小。 2、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和黄连汤均为治疗寒热错杂证如“上热、中痞、下寒”的消痞良方,需注意临证鉴别。半夏泻心汤与黄连汤的组方仅相差一味药,但方证差异较大。前者有黄芩而无桂枝,其方证多内有伏热,见唇舌红、心下痞的黄芩证;后者有桂枝无黄芩,其方证多有阳郁冲逆证,病程较长,见肠鸣漉漉兼腹痛泄泻的桂枝证。而甘草泻心汤多用于治疗消化道黏膜溃疡。 3、黄师治疗胃肠病喜用桂枝,具备下列证据之一者,就可考虑使用:桂枝体质、桂枝舌、病程较长、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有痛症、肠鸣漉漉等。 本案出自《黄煌经方医案》P 57页
案三 D先生,54岁,2011年11月12日初诊 形貌:体型偏瘦,面色黄暗,眼圈发黑,口唇暗红,表情丰富。身高170 cm体重60 kg 。 病史:1996年以来,嗳气、矢气频,大便稀溏,西医按“胃肠功能紊乱”诊治并多处求诊,服用多种动物中药。刻诊:大便先干后溏,有里急后重感。晨起小腹疼痛如触电样,纳眠尚可,舌苔黄厚,脉缓。 既往史:混合痔、肾结石、异位性皮炎。 黄师追问:酒后何状?答醉后呕吐及尖叫。 处方:黄连5g 肉桂10g 党参15g 干姜10g 姜半夏15g 生甘草5g 红枣20g。15剂。 2011年11月26日第二诊: 精神好,纳寐可,大便调。小腹隐痛,矢气则舒。喜甜怕冷,近几年来看见冷菜即自觉腹中冷,服药后好转。 处方:桂枝10g 肉桂5g 白芍15g 生甘草5g 干姜10g 红枣30g 党参15g 生麦芽20g 麦芽糖50g分冲。 15剂。 整理者按: 该案“小腹疼痛如触电样”、“见冷菜即觉腹中冷”、“小腹隐痛”均为用“桂”的可靠依据。 本案出自《黄煌经方医案》P 61页 案四 W先生,33岁。2011年8月6日初诊。 形貌:体壮实、皮肤偏白,双眼皮、目有神。 病史:患者有慢性腹泻逾10年,大便每日2至3次,质溏,无腹痛,腹部受凉或饮食油腻即泄泻,梅雨季节大便次数增多。就诊时症见:胃纳佳,矢气多;易口干,偶有口腔溃疡,醉酒易吐。 查体:舌质红、苔薄腻,脉滑。脐上按压痛。 处方:黄连5g,肉桂10g,姜半夏15g,党参15g,生甘草5g,干姜10g,大枣20g。10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2011年8月27日第二诊: 大便成形,每日1至2次,但进食刺激性食物后仍易腹泻,脐周仍不能受凉;舌质红、苔薄腻。予原方续服20剂,每日1剂,水煎,连服5天即停服2天。 整理者按: 1、黄师临床用方必从方证入手,用方之依据不仅可从所患疾病获得,更可求之于体质。患者虽久泻而双目有神、体重未减,可知非虚人。结合形体结实、唇红、舌红及脉滑,断为黄连体质。肠道敏感、易激惹,遇冷则泻,为桂枝证。综合以上两点,结合慢性腹泻这一疾病,考虑为黄连汤证,为黄连体质者兼夹桂枝证。但黄连汤更常用于治疗桂枝体质的黄连病(如前慢性浅表性胃炎案)。 2、黄连汤与葛根芩连汤在临床上是运用频率较高的治泻经方。后者为清解之剂,治疗纯热无寒之证;黄连汤为寒温并用的胃肠调理剂。黄师认为,葛根芩连汤证患者多肤糙偏黑、体格壮实,而黄连汤证患者常肤色白瘦、皮肤滋润。五苓散亦常用于腹泻治疗,其方证患者常有脂肪肝病史,多偏胖、腹软且有脂肪堆积,能食,易口渴、汗多而小便不利。乌梅丸也是连桂合用治疗久利,但本案年轻体壮,双目有神,脉滑无肢冷。 3、日本汉方医学常将黄连汤用于醉酒后不适。黄师则多用该方治疗反复发作的腹痛、糖尿病性胃轻瘫、胃肠型感冒发热不退、心肌炎等顽症。方中的桂枝常用肉桂代替或二者同时应用。因肉桂气味浓烈,擅长治疗腹中冷痛及心悸不寐等,正是黄连汤的主治症。方中黄连苦以清热除烦,桂枝辛以通阳散寒,前人所谓苦辛配伍法。两药比例原为1:1,但可据病情寒热不同,适当调整。方中人参一般用党参代替,但瘦弱不食者,也可用生晒参。此方宜少量频服,不宜加减太多。 本案出自《黄煌经方医案》P 62页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5编辑器”提供技术 作者/黄煌 细说黄连汤 一月不见,那位憔悴的老李脸色红润了,体重也有上升。他是7月16日初诊的。他今年58岁。他患慢性腹泻30年,4年来上腹部经常胀痛,胃镜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食欲不振,持续消瘦。身高175CM,体重仅55公斤。我给他的处方是经方黄连汤:黄连3克、肉桂10克、党参10克、姜半夏15克、干姜10克、生甘草5克、红枣20克。每天一剂,昼三夜一,分四次服用。老李告诉我,该方服后一周,腹痛腹胀的症状就明显好转,服用一月不到,恼人的胃病几乎消失。对中药的疗效,老李非常满意,连说这是好方。 老李仅仅是我用黄连汤治愈的案例之一。我曾用此方治愈反复发作的腹痛、糖尿病导致的胃轻瘫,还用于治疗胃肠型感冒发热不退、心肌炎等。有关黄连汤的报道也不少。在日本,此方用于醉酒。经方论坛上还有人介绍此方预先煎成真空包装汤剂,当做成药出售,用于春节期间的消化不良,卖得很抢手。 黄连汤首载《伤寒论》:“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其方为黄连三两、桂枝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经典方证言简意赅。“胸中有热”,非指胸内发热,而是说患者多有烦躁、失眠、心悸等。再说“胃中有邪气”,胃中,多指心下,是上腹部;气,多为动的意思;所谓邪气,是指不正非常之反射或动作,如胃内撩扰不适,或呕吐,或胃中撑胀攻冲,或肠鸣如水声。”腹中痛”,多指脐周或脐下疼痛,或如窒如胀,或如坠如结,或冷痛,或冲逆而痛。 从临床应用来看,黄连汤适用的病症,或为腹中痛,或为呕吐,或为心悸,或为不眠等。但其人必定消瘦,肤色暗,唇舌多暗紫而淡,舌苔多白。其腹部多扁平,腹肌菲薄而缺乏弹性。其脉多弱,或有心悸、自汗等。这种人就是我所说的桂枝体质。黄连汤证就是桂枝体质患有黄连病。所谓的黄连病,就是心中烦,就是不得卧,就是心下痞,就是下利。 黄连汤中的桂枝,以肉桂为佳。肉桂气味浓烈,擅长治疗腹中冷痛以及心悸不寐等,正是黄连汤的主治之证。如桂量需大至15克以上者,人多畏之,药房也或有微词,不妨肉桂桂枝同用,药效也可。黄连汤中的人参,一般用党参,但瘦弱不食者,也可以用生晒吉林参,如党参就嫌力薄了。 方中黄连肉桂,是全方之根。肉桂辛以通阳散寒,黄连苦以清热除烦,前人所谓苦辛配伍法,前人说能交通心肾,治疗失眠心悸,是交泰丸的主药。入汤剂,连桂两者药量的比例,原本是一比一,但也可适当调整。如不欲食而舌淡红者,桂大于连;如心烦而脉滑者,连大于桂。 黄连汤与半夏泻心汤仅仅是一味药的出入,但方证有差异。半夏泻心汤有黄芩无桂,其人多内有伏热,唇舌多红,心下多痞,是黄芩证明显;本方有肉桂无芩,其人多有阳郁冲逆证,唇舌暗淡,多有心中悸而腹中痛,是桂枝证明显。 关于本方服法,古法为一日五服,昼三夜二。为何如此?可能与呕吐不能进食,不可大量服用药液有关。所以,黄连汤当少量频服。 还需要强调,黄连汤不宜乱加减。前面的李先生,药后颇为舒适,后请一医生转方,虽也用黄连、肉桂、干姜、甘草、党参等,但加进黄芩、瓦楞子、蒲公英、旋复花、木香、神曲、鸡内金、莱菔子、枳壳等药,服后不但无效,汤液也难以入口。经方精妙如此。 |
|
来自: 李静曦 > 《6.黄煌经方方证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