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30 14:01 | 豆瓣:皮革业 眼看2016年就要翻篇了。 说起来,这一年对我触动比较大的事,第一件就是David Bowie去世。 之前一直觉得,应该有机会去一次演唱会,在现场听他唱Space Oddity、Golden Years或者China Girl。最好像他50岁那年在纽约搞的生日演出,叫上Robert Smith、Frank Black、Billy Cogan还有Sonic Youth和Foo Fighters,让Iggy Pop顶替已经仙去的Lou Reed,外加Scarlett Johansson这样的尖果儿,再办场七十大寿。可惜这只是个念想,错过就是永远,再没这个机会了。只好在朋友圈感叹一句,能与他分享那一刹天地,有幸。 5月份去戛纳。知道贾木许今年除了竞赛片《帕特森》(Paterson),还有一部关于Iggy Pop和The Stooges的纪录片《给我危险》(Gimme Danger)。如果你订阅了我的公号,留意一下自动回复,那句就出自Gimme Danger的歌词。 出发前,翻箱倒柜地找出了Iggy Pop的一张打口CD。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张Brick By Brick是1996年在北新桥的一家小商品市场里收的,品相非常尖儿,不光没打着歌,还没伤着封面。很多年后,才发现这个封面出自插画师Charles Burns之手,今年在纽约动漫展上看到这位大神的几幅原画,价格让我这个阶层已经非常惆怅了。当年北京的打口市场,主角是Nirvana为首的西雅图之声,刚刚兴起的Blur、Oasis这些Britpop,还有余威犹在的各种金属们,Iggy这样的老帮菜倒卖不上什么高价,算是前互联网时代的一点红利吧。 跑过三大电影节的都知道,每场新闻发布会一结束,多数记者都会放下职业素养,围上去找导演和明星要签名。电影记者多数是影迷,心态都差不多,我还从没见过不爱电影却一直保持职业精神的记者。之前在饭桌上听到有国内的同行说过,不许手下的记者找采访对象签名、合影,还撂下一经发现绝对开除的狠话。当时,觉得可能是人家道行高、讲原则,现在想起来应该也算权力对人的异化吧,幸亏是只管小报的娱乐版…… 于是,我背着一堆CD、DVD、蓝光的封套,飞到戛纳,却不能确定那些脏回忆里的人物能否一一出现。像愤世嫉俗的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受颁金马车奖(就是贾樟柯去年拿的那个),结果本人不来,我有个朋友去了现场,最后听几个学者用法语聊了快一个小时。 Iggy还是来了,跟贾木许一起走进发布会现场。不过看上去有点奇怪,可能是因为穿着皮搂儿,里面还衬了件白T恤——他不应该是永远光着膀子的么……不管怎么说,还是见到了Iggy Pop。 等主持人宣布发布会到此为止,我就第一个蹿上去找Iggy签名,这丢人现眼的一幕还被官方摄像捕捉到,幸亏youtube在我国大陆地区还是404。Iggy的反应比我想象中要慢,他先是看了一下我递过去的CD封面(注意千万别拿着盗版盘去啊,太灭我国威了),又翻了翻《给我危险》的媒体手册,说“我都没见过这个呢”,然后才提笔签名。等我回过神,涌上来的记者们已成pogo之势,挤出去是不可能了,何况Iggy还拿着我的油漆笔在给他们签名…… 从发布会现场出来,有种遗愿清单又划掉一行的感觉——见过活的Iggy Pop。 所以,今年跑电影节,膜了很多老头。71岁的维姆·文德斯、76岁的达里奥·阿基多、78岁的保罗·范霍文,80岁的伍迪·艾伦,同样80岁的肯·洛奇,81岁的威廉·弗莱德金,83岁的让-保罗·贝尔蒙多,还有87岁的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里面精神头最大要数佐杜,在戛纳出席新片《诗无止境》的映后见面,一身中山装,虽然听不懂法语,但煽动力还是能感受到的,每讲一句话,都留个气口,台下一片欢呼——这应该就是宗教领袖的气场吧。 另一个要提的是新浪潮的头牌人物贝尔蒙多,2001年中风后,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这么多年来,只接过一部长片。今年到威尼斯领终生成就奖,他是坐着轮椅来的,无论发布会,还是颁奖礼,都得靠工作人员抬上抬下。回想起《精疲力尽》里那么洒脱的浪子,还是非常让人唏嘘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个东欧的女记者提问,您现在结婚了没有,到底有没有女朋友,我们可都等着呢。贝尔蒙多听完哈哈大笑,连着说了三遍“没有”,很有来之能战的气概。 我知道,再见到他们的机会微乎其微,能看到他们的电影也屈指可数。 去戛纳采访前,读了吕克·达内写的电影手记,里面记录了他们兄弟俩的创作、拍摄心得。每到筹备新片时,吕克都会写上一句,这次一定要突破以往的风格。结果大家都看到了,从《一诺千金》到《罗塞塔》,从《孩子》《单车少年》到最新的《无名女孩》,他们其实一直只会拍一种风格——那就是达内兄弟的电影。 说起今年的这些电影,伍迪·艾伦的《咖啡公社》跟《无线电时代》其实没什么区别;泰伦斯·马利克的《时间之旅》也可以和《生命之树》剪在一起;肯·洛奇今年拿下金棕榈奖的《我布莱克》,还是他拍了整整50年的厨槽现实主义;贾木许扫过街道的横移镜头,阿莫多瓦饱和到夸张的色彩,库斯图里卡鸡飞狗跳的吉普赛律动,都跟二十年前一样,他们要拍的还是自己。 也许,所谓作者电影,拍到最后,还是忠于自己,电影就是人,人就是电影。人要是不在了,这样电影也就没了。 年底《沉默》上映,74岁的马丁·斯科塞斯接受美联社专访,标题叫Cinema is gone,可以理解成电影已死的意思。马丁说,伴我成长还有我拍的那种电影已经死了。虽然作为公众体验场所的电影院会一直存在,但只会放映那种主题公园式的电影。对他来说,在大银幕上观看《阿拉伯的劳伦斯》《2001太空漫游》《迷魂记》这样的体验已不复存在。 马丁的话不是危言耸听。今年北美票房前十名,三部动画片(《海底总动员2》《爱宠大机密》《疯狂动物城》),五部改编自漫画,其中漫威三部(《美国队长3》《死侍》《奇异博士》)DC两部(《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自杀小队》),一部主要改编自迪斯尼动画(《奇幻森林》),还有一部是《星球大战:侠盗一号》。迪斯尼发行了其中的六部,标准的主题公园电影。有兴趣的可以对照一下2000年前后的北美票房榜,当时还会有喜剧、惊悚片,大明星还是卖座的保障,而现在感觉整个行业生态都不一样了。 前些天,看了《星球大战:侠盗一号》。这部外传讲的是窃取死星设计图的故事,其中安排了大量呼应1977年首部《新希望》的内容和角色,特效和场面上也极尽复古之能事,决战的场景基本复刻了《帝国反击战》和《绝地归来》。照理说,这部电影很大程度上都在讨好我这样的星战粉丝。 可是,我并没有被讨好到。 除了怀旧的星战元素,还有各种政治正确的人设,反恐、女性意识、少数族裔和LGBT平权……似乎什么都有,就少了有魅力的人物,还是像流水线上组装出来的行货。迪斯尼接盘后,《星球大战》才成了纯粹的franchise,一种名副其实的特许经营。在此之前,至少正传三部曲,才是卢卡斯真正从心底长出来的世界,有那么生动丰富的故事与人物。 就在几天前,《星球大战》莱娅公主的扮演者凯丽·费雪因突发心脏病去世,只有60岁。 今年10月9日,纽约动漫展最后一天,下午五点,活动眼看就结束了,工人已经开始拆卸展台,装扮成各种ACG角色的人们开始退场。贾维茨会展中心的地下一层是动漫展的签名区,显得空荡荡的,凯丽·费雪还在那里,给一队粉丝签名,每人收费大概50美元现金。我犹豫了一下,可能是有点悲凉,也可能是觉着还有机会,就没去排队。趁看场子的工作人员回头,还远远地偷拍了一张(动漫展还有专门的合影区,要另外收费)。没想到,这成了我离莱娅公主最近的一刻。 费雪去世后仅一天,她84岁的母亲、好莱坞黄金时代女星黛比·雷诺斯也随之离世。至此,《雨中曲》的三位主演均已过世。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电影再也拍不出来了。《爱乐之城》再好看,也回不到那个年代。 我觉得,这才是罗曼蒂克消亡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