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对人体经络、穴位的作用推崇备至,认为其可以“决生死,治百病”。 经络向内归宿于五脏六腑,向外通达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把人体各部分联系起来; 而穴位是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体表的部位,是经络上的功能点、敏感点,通过一定的刺激,可打通经络、调通气血、驱邪扶正、调理疾病。 中医保健五大要穴是膻中、三阴交、足三里、涌泉、关元。 灵枢·胀论》:“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日本·森立之《素问考注》:“膻中名出焉,而无包络。可知包络,即古之膻中。以包络心脏,故云心包络,略云心包。” 位置:膻中穴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取穴方法:取定穴位时,患者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 主治:刺激该穴能理气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尤其是可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病证,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 三阴交: 位置:位于人体下肢穴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取穴方法:用手按时比其他部位敏感,有点胀疼的感觉。 主治: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健脾和胃,消谷化食,调经止痛,宁心安神,补阴除烦。 适用于腹胀肠鸣、大便泄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痛经闭经、小便不利、神经衰弱、肾虚阳痿、失眠健忘、精力不足、容易疲劳等病症。对心、脑病有一定的作用,为主要保健穴。 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取穴方法: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足掌放平,自然平铺地面,用本人之手虎口围住膝盖,食指放于膝下胫骨前缘,四指并拢,当中指尖着处是穴位。在外膝眼之下方三寸,胫骨外缘,胫骨前肌与伸趾长肌之间。 治疗方法: 1、手指按压: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2、艾灸:每周用艾条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 以上两法只要使用其一,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主治:足三里号称“人体保健第一要穴”,刺激该穴能预防和减轻很多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对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很明显。 《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位置: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取穴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主治:经常按摩此穴,可使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神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壮实不软、行走有力。 对咽喉肿痛、头痛、目眩、失音、失眠、小便不利、休克、中暑、中风、高血压、癫痫、女子不孕、月经不调、怕冷、阳痿、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均有疗效。 位置:当脐中下3寸。 取穴方法: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主治:经常按摩该穴,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对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男科病症,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 妇科病症,如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外阴瘙痒,各种妇科炎症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