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QQ空间的分享

 重生520 2017-01-31

樂觀 

的“知道”是不带着任何意图的知道任何东西 ----隆波帕默尊者

“知道”是不带着任何意图的知道任何东西。。。

(编者按:最近坊间各种流派的分歧(甚至是原始和南传)又喧嚣尘上,让我们先求同存异,放下分歧,来看看相同的。他们都赞成持戒和觉知真实法,那好,先修二者都赞同的,不用吵着嚷着:“选我!选我!”,等你的正念强大到足可以随时看到自己升起的身心现象洞然如见自己掌纹般的清晰明冽时,你, 再来找不同点。。。)
-------------------
----隆波帕默尊者

一般来说,一个人能自然地觉知当下的目标(即现象)。比如,觉知当下站着、行走、坐着、躺着;觉知当下高兴、悲伤、中性;觉知当下爱、贪、嗔、痴、疑、掉举、抑郁、懒惰、忠信、精力充沛、平静等。

然而,人们常常有两个弱点:
(1)人们常常忘了觉知当下的身心状态,因为人们无知地陷入到思考某些故事中,或者陷入到所看所知的目标中而忘了自己当下的身心。

(2)人们常常带着无明去觉知身心目标。没有看到究竟真实法,而只看到念头想象所造作出来的世俗法。比如,一个人会认为是一个人行、住、坐、卧,事实上,是物质或一堆元素在行、住、坐、卧。一个人也许会认为某个人贪、嗔、痴,事实上,是心或意识在贪、嗔、痴。这是因为他不明了究竟法或身心实相,习惯了这种“身心是我自己”的感觉,这是世俗法或带着错误知见的念头。

很多时候,甚至连我们的学员也不能如实理解什么是正念禅修。
事实上,正念禅修就是简单地以自然平常的心觉知当下存在的究竟真实现象。

禅修者经常误解正念或忆起是心的一种特别的状态。因而,不是用平常自然的心去觉知一个目标,禅修者试图培养出一种特别的心及特别的目标来代替,这是相当不正确的。

本章将会论述自然的觉知的心,它对培养内观有益,它是具有正念、正定、洞察力。有些禅修者称之为“能知的心识”。

要识别什么是正念或正确的觉知的心,这很困难。如果简单地以我们的观点说它是这个那个,那么我们立即就偏离轨道了。相反,如果我们谈论什么是不正确的(它们因贪爱和错误的知见产生),我们就不难理解正确的觉知心了。请看如下一些错误的例子:

知道 不是 不知道(困惑茫然/疏忽怠惰)
知道的反面是不知道,意味着想入非非、困惑茫然、疏忽怠惰、粗心、做白日梦。它是疏忽怠惰的状态,六根接触六境时,放任心沉溺于感官娱乐中或想入非非中。比如,当眼睛看到一个目标时,心认出那是一位美女或俊男,眼睛就转移去盯着他/她。或者独处时,心就茫然散乱了。有时知道念头起了,更多时候也许不知道在想什么。

这种困惑茫然或疏忽怠惰的状态是忘记了自己的身心的状态,好像从世界上消失了一样。那一刻,人不知道自己是高兴还是悲伤,是好还是坏。因而,我们困惑茫然或疏忽怠惰的那刻,我们没有觉知身、受、心、法。

知道不同于思考。我们清楚地知道我们在想什么,却忘记了我们自己,如困惑茫然那样。

知道是如实观察所发生的,思考则是期望什么该发生。(然而,如果我们有事情要思考时,比如,学习或工作,我们必须思考以履行我们的职责。)

许多禅修者不理解正念禅修,他们误以为思考或冥想他们的身心是名色,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以为这就是修正念禅修。

事实上,在正念禅修或内观禅修中,一个人必须如实地觉知当下呈现的现象。它不是对现象的思考,因为世俗谛的思考往往有偏向的,是基于各种各样错误的见解。

比如,认为“身体是无常的,但心是常的,当身体死去时,心会舍弃这个身体去再投生。”另一种说法,比如,认为“自我是存在,但死后就消失了。”这些想法都不是内观。

阿姜曼尊者的最杰出的弟子之一,隆波塔特.德撒冉斯,说:“观想身体是不净的,来克服贪欲盖,这是修止禅;观想死亡,和观想身体是地水火风四大或五蕴,以防止某些心理反应,这也是修止禅;唯有禅修产生的内观智慧深入到我们的内心时,禅修者才可洞悉修法的核心。”

另外,隆波普.泰尼育常常强调说:“止禅起于不带意图;观禅起于没有思考。”

隆波顿也说:“无论你多么积极思考,你不会知道;停止思考,你就知道。”他的教导与经典里的教导“生灭智”一致,内观的前提基础是远离思考。

无论何时我们思考了,接着,意识到一下我们刚刚专注于思考了,那一刻念头会消失,当下临在的心立即取代了念头。因而,简单地记起一下我们思考了,这就是正确的知道。


知道不是设定修行

知道不是设定修行。当我们一想起修行,几乎100%的修行人都快速地准备修行,因为他们误以为修行要去“做”些什么。实际上,修行除了直接地自然地觉知当下的身心外什么都不用做。

如看眼前的一张图片,简单地睁开眼睛去看它。当被蚊子叮咬时,就觉知被咬的感觉。内在的觉知力自然地存在于我们之内。当我们不理解正念禅修的原则时,我们设定我们的心要禅修,象100米跑运动员准备在起跑线上,身心绷紧,而没有舒适地自然地觉知当下呈现的目标。

如果有意去禅修,禅修者经常会强迫他们的心,这样一些心理业力产生了。

比如,禅修者可能觉知到了内心的某个深点,心就跑过去想寻找某些目标来冥想。禅修者可能发现他的心跑出去了后,他就控制它让它静下来,等待观察什么会发生。这些严重的错误都是因为带着贪心禅修或带着错误的知见在禅修:禅修就是如此这般地修,因而“我”了解禅修。

以这种观点去禅修时,那些喜欢以身体为冥想目标的禅修者常常会开始干预身体的自然活动。比如,当他们观察呼吸时,他们会控制呼吸的循环。当他们观察身体的运动时,他们会设定手、脚、腹部运动的时间。如果这是修禅定或他们想以冥想身体作为修正知的前行,这样做没有错。然而,如果他们有目的地练习身体的动作,还以为他们在修正念,没有注意到贪爱或错误的知见已在他们心中,这就是另一个严重的错误。(注:尊者在后续开示中介绍了怎么正确的用呼吸、动作来训练觉知)

事实上,如果我们想发展正念正知,我们完全不必干预身和心的运作。比如,当眼睛看见色,就只是看见色。见色后起了反应,心愉悦或不愉悦,简单地意识到确认一下就可。

那刻身体是什么姿势,知道它。站着时,知道这堆物质站着。感觉僵硬了,想要转变姿势时,意识到想转变姿势的欲望生起了。意识到后,他可能因为需要改变了姿势,或者他想要先看见身体痛疼的真相没有改变姿势。当他休闲地坐着时,念头出现了,此时他应该意识到思考发生了。思考后,有善心或不善心生起,他接着简单地意识到善心或不善心的生起。

然而,如果禅修者不能自然地知道当下的现象,不必惊慌。刚开始时,禅修者可以先为禅修作一些保持平衡的准备工作。比如,如果心掉举(焦躁不安),他先修止禅。但是,要当心不要太沉迷于止禅以免忘了自己或太紧张。简单而舒适地觉知一个目标,不管是什么目标,即便是一句重复的话也可。当心平静舒适时,接下来觉知心的自然变化。另外,禅修者可以调整开始觉知腹部的起伏运动,或经行,或手部动作等等。总之,禅修新手可以以任何方式开始练习,不带目的地发展觉察力,朝着正知前进。

知道不是心理上的注释(标记)
知道不是心理上的注释(标记)或观想一个目标当作名色。它是以自然的平常的方式注意当下的现象。许多禅修者以为知道是心理注释(标记),因为他们常常听到标记名色,标记当下的目标。因而,他们假定“知道”必须包括做些什么,比如心理标记,或冥想。因而,觉知一个目标后,他们快速地作下心理标记,“抬”、“走”、“生气”、“声音”等等。这是“心理标记”,不是“知道”。(初学者开始时作标记是必要的,但不能停顿在这个阶段,因为它不是内观禅修。)

有些禅修者一再喜欢冥想,那不是知道。比如,当眼睛自然地看到某个目标时,禅修者可能刻意地思惟“这只是色的集合,它不是动物、人、我、他等”。或者,禅修者可能思考“颜色是色法,知道是心法。”所有这些都是带着目的性去标记,是在知道现前的目标之后去做的,因而,这个“知道”是不纯洁的、不自然的、不平常的。

(阿毘達磨)更进一步地解释“正念”的特征是当下的心具足。它也指出产生正念的最合适的因是对现象的强有力的觉察力。年轻的禅修者常常将“正念”理解为“心理标记”,但标记不是记起(意识到),是出于故意的做作。

心理标记是因贪心而起的行动,伴随着“心理标记是内观”的一种错误的知见而产生。事实上,心理标记是因思考而生起,永远不是内观。另外,心理标记不是(正念),也不是(正念)产生的因,强有力的觉察力才是正念产生的因。一次次忆起现象或者正念禅修会使得心对身心现象有强的觉察力。

无论何时我们心理上标记某些东西,记起我们有目的地标记它,那一刻这个有意的标记就会消失,当下临在的心就会立即生起。因而,简单地记起心理标记,这就是正确的知道。

知道不是凝视(盯着看)

知道不是凝视(盯着看)。然而,许多禅修者,尽管他们想修内观而不喜欢修定,但是他们习惯于盯着看。他们常常盯着看而不知道他们自己的心。

实际上,当一个人有目的地刻意设定要禅修时,盯着这个现象就产生了。无论何时当一个人想起禅修时,他就会有目的地去练习。他设定他的心要禅修,安定好他自己,接着,他就严肃地盯着所有目标,结果他就忘了他自己。

有些禅修者可能变得没有了感觉,以致于他们失去了对外境应有的反应。有些人刻意紧盯着身体以致于忘了心。这些禅修者感觉所有的事情是运动的、出现、消失,显示三法印,除了某个特定现象是静止的、空的、永久的。因而,他们认为所有都从属于三法印,除了心是永恒的外。有些人有目的地盯着心或空,无知地沉浸于空以致于他们不能再发展内观。

有些人可能盯着他们意识到的任何烦恼,当烦恼消失时(由于烦恼的因消失了),他们错误地认为“我每次都能克服烦恼。”另一些例子,在意识到之后,有些人盯着被觉知的目标,觉知力向内紧紧追随着某一向内深入的目标,这也是盯着,不过是盯着他内心某个变化的因缘现象。

同时,盯着,而没有太多目的性或不太严肃,心就会平静下来,这就成了修禅定,但不是正定,正定是发展内观的必要条件。

要知道“盯着”是什么样的状态,这根本不困难。举起拇指,盯着它,直到注意力紧紧锁定在大拇指上。不久后,我们会所看到的全部就是大拇指。这是因为心有目的地将所有注意力贪婪地全部投注在一点上了。在那一刻,我们只看到大拇指,没有觉知身体,没有觉知感受,高兴或痛苦,也没有觉知善心或不善心。在那一刻,心滑到大拇指上,也没有觉知心自己。一句话,它只知道大拇指,不知道身、受、心、法。

禅修者应该好好记住这种盯着的状态(以避免盯着)。当他修习正念觉知一个身心目标时,他应该观察身心目标和觉知自己的心,不要无知地盯着身心目标,象盯大拇指那样。否则,他就会无知地修习止禅,尽管他认为他在修内观(正念觉知身和心)。

无论何时盯住了时,认出盯着了,盯着就在那刻消失,觉知立即就生起。因此,简单地认出已盯着,这就是正知。

对于那些习惯于修禅定的人来说,尽管他知道他已经盯着了,盯着的状态还是不可能松下来。然而,如果他觉知到他的心想要从盯着状态中退出,那么,他的心也许能够从专注地盯着于目标的状态中松下来。如果他的心还是不能松下来,他得采取一些措施来补救它。他也许该暂时忘了禅修。当他的心被别的东西分心时,比如,一个念头,盯着的状态就会自动退去。接着,禅修者应该认出他的注意力转移了,这样正知就生起了。

尽管本人不喜欢采用措施,我还是提出了这个解救盯着状态的措施,但我更喜欢讲如何根据内观的原则禅修,即如何如实觉知身心。为什么许多禅修者会粘着盯着的状态,是因为他们几乎不可能有能力自己从盯着状态中退出,他们可能一盯就数十年。因而,采用一些措施解救手头的问题是必要的。退盯措施的基本原则是从原来粘着的觉知目标中分心出来。这就足够使得心从盯着状态中松懈下来。

知道不是诱导
知道不是诱导。诱导是许多禅修者常常遇到的另一种状态。它是一种禅修的假象,禅修者还会以为自己在禅修,象盯着那样。与盯着唯一不同的是:盯着时只专注于一个目标以便看得更清楚,试图锁定它;而诱导是躲避被觉知的目标,转向平静,沉溺于平静而忘了自己,因为禅修者自己想使心平静。

因而,这是一种带有贪心的禅修,心迷惑于平静,或变得昏沉迟钝。如果某天心完全昏沉时,禅修者会误以为那天他修行得很好;如果某天他不昏沉或沉迷,他反而感到难过认为那天他没有修好。有些修行者甚至采用工具来帮助诱导他们的心,比如,边坐禅时边听法谈,这样心很快进入昏沉半睡的状态。

无论何时我们诱导心归于平静了,认出我们在诱导心,那刻诱导就会消失,觉知会立即取代它。因而,简单地认出“我们在诱导”就是正确的知道。

知道不是带着意图地知道任何东西
知道不是带着意图地知道任何东西。因而,如果禅修者问,“你教我们正念觉知,我应该觉知哪一部分?我该觉知从头到脚觉知整个身体?”,这些问题表明有疑惑的这个人还没有学会真正的知道是什么。事实上,知道不是意味着有目的地、有选择性地知道某些而忽略另外一些,因为有目的是出于一种贪和错误的知见。

知道是一种从想象和梦妄的世界醒过来的状态。早上起床时大多数人只是身体上醒过来,他们的心仍然是迷梦的,所谓的白日梦的状态。

知道是从梦中醒过来的状态,它是警觉的,准备觉知从眼耳鼻舌身意所接收的所有目标。觉知道一个目标后,它准备自然地回应这个目标。此外,它很好地忆起这个回应。这种知道不是有目的的或有选择性的。当一个目标在任何一个根门出现时,心正确地知道当前的目标,没有被目标卷走,这就是觉知具足。它没有试图去觉知整个身体,因为试图觉知全身是刻意地将感觉分配到全身。

简而言之,任何时候我们试图去知道或寻找正确的知道,甚至试图去持续地知道,那一刻我们就立即落入无明的邪见里。

任何行动若超过了平常的知道,那就是出于贪心和邪见,会完全封锁我们去觉知目标的能力,那种觉知的能力本已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因而,不要试图正确地知道,因为任何一刻当他知道他错了时就是正确的知道自动地生起了。

然而,许多听到过正念禅修的禅修者仍然拒绝自然地觉知当下的因缘。他们固守这么一个观点“我的福德小,我应该先修供养。”或者“我的五根弱或不平衡,我要先修五根。我要培养慧根来平衡信根。我要培养定根来平衡精进根。”这些禅修者不知道,如果他们修念处禅,修行会加强,会平衡所有五根。(节选)

---泰国森林派 阿姜曼尊者传承 隆波帕默尊者著 由 当下即安 法师 翻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