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外滩东风饭店。 这里是上海第一家肯德基门店。 这张照片传神地表现出上海市民对“家乡鸡”的好奇——其实没隔几条马路,就是上海人最爱的“小绍兴”白斩鸡总店。 当年的肯德基餐厅,属于新亚集团与肯德基公司的合资经营。选址在东风饭店,足见东道主给与山德士上校的崇高礼遇。美国快餐和这幢曾经的英国总会,以各自的心情,等待着上海市民。 “东风饭店肯德基 美国上校笑眯眯” 下面这张照片是当年报社记者,从店内向外拍摄的场景:厚重的木窗框和小格子玻璃窗,默默地述说着外滩的故事,而窗花纸一般的山德士上校,则展露着轻快的笑脸。 虽然上海人接触西方早,又有得风气之先的传统,但是和整个中国一样,封闭了那么十几年,突然来了一种叫“快餐”的东西,吃惯了泡饭豆浆、啃惯了大饼油条的上海人,自然有些不习惯了。 前几年,媒体人甚至还编了段童谣,其中就有一句回忆当年东风饭店的情景:“东风饭店肯德基,美国上校笑眯眯”。 有人听说一家美国人开的炸鸡店开张了,兴冲冲跑到外滩,没有看到“啃的鸡”,只看到了“肯德基”,而东风饭店又不敢贸贸然进去;门外那一张椅子上孤独地坐着白胡子老人,绝少中国人会在旁边的空位上坐下,也是不敢。 面对这一陌生的餐饮文化的到来,不少顾客显然还有些不知所措。以前网上还有这么一个段子:
现在我们拿这个当段子,当玩笑来开,但是,在1989年的上海,还真是这样一种心态:
趣事种种,让当时的店员们哭笑不得,如今回想来却感慨无限。 “排2个钟头吃顿肯德基”
最先将肯德基作为时尚享受的,是1990年轧朋友的男男女女。 南京路荡马路一直荡到外滩,吃肯德基当然要比吃生煎馒头咖喱牛肉汤有情调得多,而且还是在东风饭店;然后就沿着外滩到了情人墙。那一天晚上,男人要向女人求爱求婚理当更加容易成功。 真正的肯德基风潮,是在尔后的每个六一儿童节,长辈给孩子的最高级节日礼物,就是带他们去吃一次肯德基,长辈和孩子为这一份礼物付出的最大代价是:排队两小时。 那时候,肯德基最热闹的门店,就要属照片里的人民公园店了。 不要笑话照片上那些在肯德基门外排队的人群,上海人也好、中国人也好,当时怎么会知道肯德基在美国,其实就是一个大众得不能再大众的餐厅呢?上海人可能在好几年后,才知道原来肯德基和我们的“馄饨店面店”是一个意思——“无产阶级餐厅”! 1994年,在海外比肯德基更有实力的“洋快餐”麦当劳,正式进入大陆市场。7月18日,上海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上海著名的淮海路上开业。 近日翻到这张麦当劳1986年的餐盘纸,当年的“麦乐鸡块”名字就叫“Chicken McNugget Shanghai!”,有意思伐? 长宁路靠近中山公园门口的“公园店”,是上海滩第一家麦当劳,2011年的时候,它也停业改建了 过了几年后,妖怪的事来了。 肯德基和麦当劳居然有了“南北之分”:肯德基在上海的生意要比麦当劳好;而在北京,北京人喜爱麦当劳,要甚于肯德基。 ![]() “荣华鸡 香喷喷” 肯德基进入上海后,新亚集团也搞了一个“荣华鸡”跟它对抗。说做鸡嘛,中国人从来就会做,用不着你美国人来教我们怎么做鸡。 荣华鸡的老总口袋里揣了一个怀表,到肯德基去排队买鸡,看他们怎么炸。看他们放进去以后,到15秒往左边翻了一下,到第24秒往右边翻了一下,最后再翻过来一下;就这么掐着秒表,看它的油炸时间,估计它的油温。 1991年解放报的一幅漫画 “荣华鸡挑战肯德基” 老总回来后,自己配制了几种调料,做了油炸鸡,当时是荣华鸡的一个产品:上面一个鸡腿,有国人比较喜欢吃的罗宋汤,还有一个上海人最喜欢吃的咸菜炒毛豆和一个酸辣菜。从口味来说,绝对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价格也比肯德基要便宜。 1991年12月28日,上海荣华鸡快餐公司成立了。 当年荣华鸡接盘之前,人民饭店这里还有一家炸鸡店:小旋风炸鸡 刚成立的两年内,公司最高日营业额11.9万元,月平均营业额达150万元,两年累计营业额达1500万元,职工两年内发展到近300人,堪称“中国第一快餐”——荣华鸡当年还喊出一句口号:“肯德基开到哪,我就开到哪!” 当荣华鸡扬起挑战“肯德鸡”大旗之时,一时间门庭若市,效益最好的黄浦店,一年就有300多万的利润。在一些地段,荣华鸡的生意的确超过了洋鸡,让中式快餐着实扬眉吐气了一番。 可是,随着时光的慢慢推移,“荣华鸡”在与肯德基的较量中逐渐落入下风:1995年,西藏路路口的荣华楼拆了;1997年,黄浦店改换门庭;到了2000年,“荣华鸡”快餐店从北京安定门撤出......巧合的是,同一年,也就是从这一年起,肯德基开始了在中国的爆炸式增长,而“荣华鸡,香喷喷”的广告词,亦随之成为了历史。 现在很多人认为,当年荣华鸡第一家开在了南京东路,实际上,最早一家就在西藏路路口“荣华楼”的二楼 ← ←长按二维码订阅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