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春节与元旦的由来

 湖心书馆 2017-01-31

  搜狐健康 文/陈珞珈

  我国古人把太阳升起和落下一次当作一“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月亮从亏到圆一轮的一个周期当作一“月”。把气候的寒热温凉变化及庄稼成熟一次当作一“年”。年是什么意思呢?甲骨文中的年字“

  ”,上面是一个“禾”,下面是一个“人”,意思是禾谷成熟了,人把它背回家去。《说文解字》说:“年、谷孰(熟)也”。《春秋·谷梁传》说:“五谷皆熟为有年”,有年即庄稼丰收。由此可知,年的原意是庄稼成熟一次。但成熟一次要经过春夏秋冬十二个月,于是它又成为一个具体的时间概念。

  不同的朝代对年有不同的叫法。唐虞时叫做“载”,是万象更新的意思,今天人们还说“一年半载”。夏代叫做“岁”,表示新年一到春天就来了,今天有电影“贺岁片”。商代叫做“祀”,表示四时已尽,该到编史册的时候了。直到周代才开始叫做“年”,一直沿用至今。人们于每年元旦那一天欢聚在一起“过年”,庆贺五谷丰登并祈祷预祝今年丰收。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新年的第一天。各个朝代所定元旦的日期也不一样:夏代为正月初一,殷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秦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接受司马迁的建议创造了科学的《太初历》,即农历,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新年,一直沿用至近代。

  为什么现在我国规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而不是正月初一为元旦呢?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从1912年开始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纪年,又称为阳历,将每年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那么中国古代正月初一的老元旦怎么办呢?为了尊重民族习惯,孙中山将农历(夏历)改称为阴历,为不使两个“元旦”相混淆,将农历正月初一的老元旦定名为“春节”,所以从这以后才有了“春节”,其实古代并无这一说法。新中国成立之初,在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上做出决定,我国实行公元纪年,公历1月1日定名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名为“春节”。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宣布,每年春节全国放假3天。“过年”与“春节”在今天基本上是一个意思,老百姓口头语多用“过年 ”,如买年货,吃年饭,拜年等。而书面语多用“春节”,如春节快乐、春节晚会、春节慰问团等。

  过年正处在收获之后和春播之前的农闲季节,几千年来人们利用这段时间贺岁祈福,宴友娱乐,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春节文化,如放爆竹、贴春联、吃年饭、舞龙灯……等等,极尽人间欢乐。王安石诗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美酒名)。千门万户瞳瞳(日出阳光灿烂)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描绘出了古代过年的热闹欢腾景象。 (陈珞珈原载于《工人日报》1999年1月29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