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樂育堂語錄》卷一之二十四 真知靈知

 sheyuchuan 2017-02-03
二十四 真知靈知
修煉之道,人只知兩重天地、四個陰陽,豈知先天後天陰陽之外,還離不得真靈之知,才是天地之根,造化之本也。


兩重天地即先天後天;四個陰陽即是先天神、炁和後天神、氣。
真靈之知即是真知和靈知。所謂真知和靈知,即是煉己孕藥有成,活子時陽生與活午時陰生的景徵顯現。
真知和靈知是時至神知,非識神後天思維所能追求、比擬。
而且必是得真訣,確知景徵者才能有真靈之知。


夫後天陰陽者何?即人身受胎之始,借父精母血而生者,到子時坎中有一陽之氣運行於一身內外,午時離中有一陰之氣周流於六腑官骸,二氣迭運,無有窒機,故日見其長。及至成人,多思慮以傷神,好淫蕩以損精,精神衰敗,此一身內外陰陽不復運行矣。

後天陰陽是自然造化。
前段即是健康長壽之方;後段即是老病死之因。


至人以順行之常道為逆修之丹道,始而垂簾塞兌,息慮忘機,默默迴光返照於丹田一竅之中,以採取真陽之氣,烹煉至陰之精。此即先天陰陽生於虛無之際,不區區在色身上尋討者也。

「至人以順行之常道」即上述老病死之因,「為逆修之丹道」即上述健康長壽之方。「始而垂簾塞兌,息慮忘機,默默迴光返照於丹田一竅之中,以採取真陽之氣,烹煉至陰之精。」即入手工夫。
上述入手工夫教人入靜虛,所以說「此即先天陰陽生於虛無之際」。
有人修煉不知要入靜虛,而以各種方術以採取真陽之氣,烹煉至陰之精,黃元吉真人告誡曰:「不區區在色身上尋討者也」。


如此凝神調息,調息凝神,陰陽交會,神息相依,而坎中之真陽生於活子時,由是動以採之,上升下降,活午時到,離中真陰生於其際,由是靜以養之,收於玄玄一竅。世人只知靜養,而不知動採,何以回宮?又或但知動採,而不知靜養,何以結丹?此處切不可胡混。

靜養指煉己孕藥,及至活子時陽生,就要及時採取。
靜養是為動採。此靜養凝神調息,調息凝神也;動採就是調藥、河車煉藥。
動採後猶須靜養,此靜養乃沐浴也。


尤要知活子時到,所謂「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有物有精等景象,猶是先天陰陽比象,還不是太極之體。太極之體,彼感此應,一動即覺,所謂「時至神知」,即先天之真知。學道人須於此認得清,方得先天一氣。活午時到,離中雖有至陰之精兆而為象,如圓陀陀,光灼灼,猶非先天真精、太極立基之本也。要知此時惺惺不昧,天然一念現前,能為萬變主宰,此即古人所謂心中之靈知,先天至真之精發現也。

所謂「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指活子時到的景徵顯象。有物有精等景徵顯象,猶是類比先天陰陽的現象,只是微陽生,還須調至不老不嫩才是太極之體。
當調至不老不嫩,正陽生的太極之體,彼感此應,一動即覺,所謂「時至神知」,即先天之真知。學道人須於此認得清,方得先天一炁。不知景徵顯象,只能當面錯過。
「活午時到,離中雖有至陰之精兆而為象,如圓陀陀,光灼灼,猶非先天真精、太極立基之本也。」當調至不老不嫩,正陽生的太極之體,如圓陀陀,光灼灼的景徵顯象也將更圓更光亮。
「要知此時惺惺不昧,天然一念現前,能為萬變主宰,此即古人所謂心中之靈知,先天至真之精發現也。」活子時和活午時不是先來後到,而是語言文字表達要分別說明。


斯時也,在無知之學人,偶然朕兆當前,心神歡悅,即存一了照之心,或欲其長存不去,如此先天雖本無物,因此一心去了照他、留戀他,又添一重障蔽,先天頓為後天所蒙,天心頓為人心所汩。學者於此天然真宰現前,惟有不即不離,勿忘勿助,得矣。

當修至景徵顯象,不可生歡喜心,也不可有意觀照,更不能有留戀他欲其長存不去的念頭,否則「先天頓為後天所蒙,天心頓為人心所汩」。把好不容易進入的先天境界破壞掉。
得明師授訣的人,即知景徵顯象不是用來觀賞,也不是最後結果,而是轉修下一步工事的信號。


但初行持,須要知腎中一陽生,而有真知現象,心中一陰生,而有靈知兆形。到得功深學久,腎中之真知亦化為靈,心中之靈知亦化為真,真靈合而為一,真靈化而無有,所謂陀羅尼諦真靈乾諦薩婆訶者是。

初行持以神煉炁,到得功深學久,神炁合一,返歸太極之體。即有「腎中一陽生,而有真知現象,心中一陰生,而有靈知兆形。」也就是景徵顯象。
「到得功深學久,腎中之真知亦化為靈,心中之靈知亦化為真,真靈合而為一,真靈化而無有,」大週天之境況。


吾觀諸子打坐,未嘗不是,但未得藥生之時,可數息以調息,至於藥氣已歸,切不可再用刻漏武火,須任其天然自然,元神始不為識神打散。知否?

小週天前可數息以調息、調心,行完三百週天,切不可再用刻漏武火(任何以意調息、調心的作為),須任其天然自然,元神始不為識神打散。

諸子行工雖久,不能大生陽氣者,由於此處少理會也。孔子稱顏子得一善,拳拳服膺而弗失。蓋未得而求得,不容不用武火;既求而已得,又不可再行武火,須以天然神火溫養還丹,主人翁坐照當中足矣,此方合一動一靜、一武一文修養之道。吾師今日所傳,自古丹經不肯輕洩者,吾已一口吐出,諸子切勿謂為偶然事也。

「諸子行工雖久,不能大生陽氣者,由於此處少理會也。」意即只知用刻漏武火(任何以意調息、調心的作為),不知須任其天然自然,元神(真意)始終為識神打散,所以得不到陽生陰生景徵。
「孔子稱顏子得一善(得陽生陰生景徵),拳拳服膺(就用真意依程限規則行火)而弗失(這樣陽生陰生景徵就不會得而復失)。蓋未得而求得,不容不用武火(未得藥生之時,可適當應用刻漏武火);既求而已得(行完三百週天,藥已歸爐),又不可再行武火,須以天然神火溫養還丹,主人翁坐照當中足矣(大週天火候),此方合一動一靜、一武一文修養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