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内容受果壳网青年资助项目万有青年养成计划支持。 欢迎大家前来观摩中国历代妆容的展示现场。 上期我们说了唐朝的妆容,这次来看看唐朝的发型。 说是说发型,但唐朝的姑娘们尤其钟爱发髻,在发髻上做的文章实在是很有创意。 与同时期的服饰、妆容一样,发髻也同样拥有异样的冲击力, 所以,本期我们就单独把发髻拿出来,让大家来感受一下。 开始唐代之前,还是先啰嗦一下隋这个短命王朝。 记得写隋朝妆容的时候,提过隋炀帝这个美男子,对于审美还是有一定要求的。 所以他在位的时代,后宫女子的妆容式样还是相当丰富的。 当然妆容丰富,发型也不例外,来听听史书记载的一大波新名词吧: 九真髻、凌虚髻、迎唐髻、翻荷髻、坐愁髻、朝云近香髻、归秦髻…… 是否这每一个发髻式样,光名字都让人浮想联翩呢? 楼主:楼主能吐槽那个叫“迎唐髻”的么? 这名字实在适合搞文字狱啊! 合着当年设计师就占卜到李唐王朝要接任么? 然后呢? 对不起,没有然后…. 因为隋炀帝短命,所以发髻和妆容一样, 名字被记录下来,其他的全都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这让楼主好生失落,这么多好名字却找不着主,太可惜了。 楼主:楼主翻看了微博知名博主Niki_镜子的微博, 发现她能找到一些隋代文物图片,大家有兴趣可以参照着看一下,毕竟楼主没有找到。 沈从文先生在叙及此处曾写道: “凡小说杂著叙妆饰部分,常为有意附会,巧立名目,难于征信。” 楼主:恩,楼主看了先生的话,决定不纠结了。 所以,然后就是:“请大家自己浮想联翩吧。” 现在正式进入唐朝。 唐朝的发型名目也是多得可以,而且名字也都不赖: 闹扫妆髻, 堕马髻, 愁来髻, 抛家髻, 双环望仙髻, 云髻, 螺髻, 反绾髻, 惊鹄髻, 半翻髻…… 同隋朝一样的,楼主相信未被发掘出来的发式肯定还有更多。 楼主:恩,和隋朝例举的时候一样, 别问楼主为什么都用省略号结尾, 唐代发髻有这么多名目,特点有三个: 阶层性:大致可分宫廷、贵族、平民、丫鬟,这个等级制度还是相当分明的。 阶段性:从盛唐的简约到唐末的奢靡,参见楼主写的从妆容看王朝盛衰。 艺术性:呵呵,这个嘛,解释性的文字不用了,大家看下去就懂了。 楼主还是按照阶段性的分野来介绍名目繁多的发髻品种。 恩恩,这里介绍的都是会有图片的,大家请准备。 【初唐】 云髻: 发型上部平起云皱,变化不多,因发式作云朵状,连额发也处理成云朵形。 云髻——《步辇图》局部 唐初李寿墓中石刻舞伎、乐伎及女俑的衣着发式风格也是如此。 惊鹄hu2髻: 前身是南北朝时期流行的惊鹤髻。 鹄指的就是天鹅,看看下面发型与天鹅着实有几分相似。 梳惊鹄髻的妇女——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 楼主:没看出来?楼主提示一下,再对比看看,看出来了吗? 反绾髻: 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双高髻式,从头两侧各取一绺头发向脑后反绾,高耸于顶; 另一种集发于后,绾成一髻,由下反绾至顶,便于各种姿态的活动。 梳反绾髻的妇女——江苏扬州城东林庄唐墓出土 宛陵女儿擘飞手,长竿横空上下走。 已能轻险若平地,岂肯身为一家妇。 宛陵将士天下雄,一下定却长稍弓。 翻身挂影恣腾蹋,反绾头髻盘旋风。 这首诗便是描写了一个梳着反绾髻的杂技女艺人的娇美身姿。 螺髻: 南北朝时出现,本为儿童发式。 武则天时盛行,成年妇女也开始梳起,是当时最流行的发式。 有单螺、双螺之分。双螺髻(包括双鬟、双髻)为处女的标志,出嫁后合二为一。 在诗文中,这种发髻被称为“同心结” 梳螺髻的妇女——陕西乾县永泰公主墓出土 双环望仙髻: 一种少女发式。 《妆台记》中便有“开元中梳双环望仙髻”的记载。 首先要明确的是鬟与髻的区别: 髻一般是实心,而鬟则中空做环形。 鬟的形式有高低、长大和短小之分,如: “出意桃鬟一尺长”形容的是长而大的鬟式, “低鬟转而掩双袖”形容的则是低的鬟式; 鬟有梳在头顶上的,如:“双鬟梳顶鬟”; 也有梳在脑后的,如:“柔鬟背后垂”。 梳双环望仙髻的妇女——湖北武昌唐墓出土 半翻髻 由隋代的翻荷髻演变而来,形状像翻卷的荷叶。 梳半翻髻的初唐妇女 楼主:觉得眼熟吗?那部电影里看过? 吼吼,像极了斯巴达勇士们的头盔啊有木有! 半翻髻据说还有单刀、双刀之分。 但是很抱歉,我翻阅了很多资料,暂时无从证实其出处以及形象。 初唐(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女子发式风格: - 发式简洁,基本无珠翠等头饰
- 高髻盛行
这与李世民有很大的关系。 唐太宗“俗好高髻”,不顾大臣的反对, 认为“好高髻的社会风气与朝代兴衰并无关系”。 他对举国上下追求美的风气不加干涉,促就了唐代这样一个妆饰时代。 - 层堆盘卷的造型手法
造型时,均先以丝绦或绵把头发全部束缚于顶,紧紧缠绕; 将发分作多层,层层堆上,进行盘卷做成各种髻式。 这种挺拔而简洁的高髻与初唐时期健康、挺拔、骨肉均匀的女性形象相呼应, 衬托出初唐女子秀美的身姿。 - 式样繁多,而流行的15种发髻中,有4种是继承前朝的,其余11种都是新创的。
唐代前期宫廷妇女装束还是比较朴素的,和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有关系。 然而此时的发式也已开始呈现出各不相同的趋势,于是乎“发髻王朝”进入全胜时期。 【盛唐】 宝髻与插梳:宝就是宝贝,就是指头上带满珠翠珍宝。 宝髻图例: 这个图瞅着比较累,来看看宝髻在影视剧中的运用, 下面这个例子,还是很能给大家比较直观的感受的。 图片援引自《唐风流韵》——杨树云 整体上形象还是比较接近的,不过大红花纯属乱入。 插梳图例: 楼主:把梳子当装饰插头发上还是很有创意的吧? 插梳的仕女——《捣练图》局部 插梳的妇女——《挥扇仕女图》局部 乌蛮髻: 梳乌蛮髻的妇女——陕西西安鲜于庭诲墓出土三彩俑 回鹘髻 梳回鹘髻的回鹘族妇女——湖北武昌第四十五号唐墓出土陶俑 梳(变形)回鹘髻的妇女 楼主:顶着一个包包在头上有木有? 坐地铁、上火车、乘飞机,过安检可以携带好多违禁品有木有? 峨髻 梳峨髻的妇女——簪花仕女图局部 特殊发式:鬓发艺术——薄鬓 薄鬓,又称蝉鬓、云鬓,以其发鬓的轻薄透明而得名。 薄鬓始于魏晋南北朝,直至唐宋都盛行不衰, 让我们来看看各种出土的薄鬓形象。 楼主:前方高能图片出现,请注意! 作蝉鬓的妇女——江苏南京市郊六朝墓出土陶俑 作蝉鬓的妇女——陕西西安西郊枣园唐墓出土陶俑 楼主:第一张图这脸蛋两盘的两大坨,像蜂窝的是什么鬼? 不告诉楼主这是发型,楼主还当是耳垂呢! 下面来看看描绘梳理鬓发的场景: 作蝉鬓的妇女——《挥扇仕女图》局部 楼主:你看,人家的耳朵也很像这个发型,有木有? 好了,下面扯正经的。 鬓发艺术——两鬓抱面 个人认为,两鬓抱面是除了高髻以外最具有唐代特色的发式。 两鬓抱面是在蝉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形象上是鬓发垂于耳际且向脸部梳拢。 两鬓抱面发式特点的运用: 唐代丫髻——《调琴啜茗图》 其实单看资料的话,楼主完全不能理解两鬓抱面的审美和形象。 不过好在,中国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富有文化内涵,坚持理想和信念, 并将自己的热情体现在作品中,这类人,我称他们为艺术家。 看看鬓发艺术在影视剧中的运用, 绝对与上面文物图片给大家的感觉大不一样。 梳蝉鬓的杨玉环——林芳兵饰 造型:杨树云 图片出自:《唐风流韵》 两鬓抱面的杨贵妃 造型:杨树云 图出自:《唐风流韵》 楼主:顿时美翻了有木有? 原谅楼主的流口水表情…… 所以,咱们要感谢影视化妆师在造型上的用心打造, 正因为有这样一群认真负责、技艺超群的, 但是又近乎无名的艺术家们的存在, 可以让我们看到如此惬意的、古典贵族女性的影视形象。 这也让楼主更加坚定希望能再形象造型上的发展。 楼主觉得,在现代发型中,对于鬓角的修饰似乎不太注重, 然而古人爱美之心促使他们不放过小小的一个鬓角。 古人在梳理鬓发上的成就几乎足以使鬓发成为古代妆容中一个独立的分支。 看看不被我们重视的鬓角,唐朝的姑娘们是怎么玩坏的。 楼主:本人傻呆木,不跟你们玩%>_<% 盛唐妇女发式以高髻居多,初唐时创新的发髻到此时已基本成熟定型。 发髻高耸成为流行主体,因为此时唐代经济繁荣、国泰民安、对外交流不断扩展的上升时期,丰富多彩,日趋高耸的发式也是人们对国家强盛与发展充满自信与自豪的体现。 发式特点: - 盛行假髻
- 鬓发抱面
盛唐女子梳理鬓发别具一格,有将鬓发披于耳际且靠拢脸部的“两鬓抱面” - 宝髻、插梳
盛唐好装饰。宝髻一名是由在发髻上点缀各种珠宝得来,唐人喜好讲将梳点缀于头上。 - 吸纳外族元素
乌蛮髻、回鹘髻为少民发髻,然而由于民族交流频繁,也为汉族女子所效仿。 唐代中晚期 抛家髻 《新唐书。五行志一》载: “唐末,京都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 因头上发髻似抛出之状得名。 =抛家髻——图自百度 抛家髻——纨扇仕女图局部 楼主: 为什么楼主觉得这名字听着感觉能和“败家”联系在一起。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堕马髻 汉代堕马髻是垂髻,唐代的堕马髻更类似倭堕髻。 白居易就写过“风流夸堕髻”这样的诗句。 故事是这样的,相传杨贵妃在一次骑马中不慎掉下, 所绾高髻偏向一侧,有髻鬟下堕欲解之状,十分美丽。 被宫女纷纷仿效,随后倭堕髻名传四方。 唐代堕马髻和抛家髻极为类似,都体现为慵懒、无力、寄食、享乐之态, 和初唐健康向上的气质相反。 发式图例——堕马髻 乱髻 唐代一度流行“乱髻”,典型的有“闹扫妆髻”—— 一种髻式蓬松,呈杂乱状的发式。 还有一种名为“拔丛”的发髻,约流行于唐昭宗时期。 《唐语林》载 “唐末妇人梳髻,谓‘拔丛’;以乱发为胎,垂障于目。” 此二种发型与可视为现今的颓废发型了,也体现了唐末人心惶惶、百无聊赖的心境。 发式图例——拔丛髻 |楼主:介绍了三个发髻, 头一个名字就感觉败家, 后两个真心够扯淡。 果然,唐王朝命不久矣。 中唐时期是唐代最重要的转折期,妇女的高髻逐渐减低。 新创的抛家髻不如盛唐高髻那样巍峨高耸,而是蝉鬓抱面。 改进的倭堕髻则搭于前额,双垂髻则垂于耳际,都不再耸于头顶。 低髻样式成为时尚,不如盛唐利落美观。 而晚唐一袭中唐式样,几乎不再创新了。 因为自安史之乱之后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人们久经战争磨难,渴望安定富足的生活,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唐前期人们自豪的心绪。 妇女在发式追求上较前期缺乏了一些勇气,垂丧之气诞生。 此外政府也屡次下达禁令禁止高髻。 发式风格: 无论服饰或者妆饰,晚唐都在盛唐的基础上更加富丽堂皇,并逐渐崇尚病态美。 最后附带提一下唐朝对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影响。 唐朝后期,妇女无论在服饰上或是妆饰上都更加趋向奢靡,且法令都已经无法禁止了。 此时的大唐王朝,已经走向无可挽回的衰败。 五代十国时期,政治分裂,但是经济上相互依赖。 南方各国战争较少的地区经济处于上升期。 此时贵族妇女在妆饰上继续延续晚唐的富丽奢靡, 而普通女子则一改大唐的丰腴雍容之态,趋于秀润玲珑。 唐代女子好高髻的风习直接影响了五代十国的女性, 女子在发式上也是崇尚高髻,制作假髻的。 而范爷大片《武媚娘传奇》中号称初唐时期发式的朝天髻, 实则是在五代后蜀流行起来的,并且一直流行到北宋年间。 南唐高髻纤裳的造型风潮——《韩熙载夜宴图》 虽然我们系列已经做到唐代了,但其实所介绍的妆容、发型都还是没有定论的。 可能还有更多的发式妆容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也可能真实的历史是完全另一番模样。 但是不论是哪一种,都只能说我们目前所得的结论都只是暂时的, 而楼主所做的、能做的,只是把目前的结论进行一个整合梳理, 使其较民间各种流传和议论相对可靠而已。 参考书目: 女性服饰妆容与唐代审美情趣研究 论唐代发式设计的文化意蕴 略论唐代妇女发式的特点 唐代女俑发髻折射一代王朝兴衰 脂粉春秋 中国历代妇女妆饰 唐风流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