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11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7-02-04

二、阳明实证:

1.阳明腑实证:

成因: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与阳明糟粕相结。

证候特征:1.全身(毒)热内盛(潮热、谵语、大汗出),若只有1,只能诊断为胃热弥漫证。调胃承气汤偏于泻热(热盛为主)。

2.腹部实证表现:肚子胀,按之疼痛。若只有2,只能诊断为杂病的腹满实证。小承气汤偏于泻实通便(腹气不畅为主)。大承气汤热实皆备。

                     

 

调胃承气汤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发热

蒸蒸发热(里热炽盛,2 4小时持续出现里热盛)

可发热,可发潮热

 

日哺所发潮热(3-5点左右定时发热偏高,热邪内敛)

从白虎汤: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到蒸蒸发热,再到日哺所发潮热

汗出

 

其人多汗

身上汗少(津液缺乏,化源不足),手足濈然汗出(汗出如流水)或汗出(出小汗):里热内敛故,若手脚是热汗,是阳明胃有热。若冷汗是脾阳不足不能摄阴,也有生理性汗腺分泌过多

恶热

不恶寒,但热

不恶寒

不恶寒

精神神志

谵语,心烦,

郁郁微烦

谵语,微烦,烦躁

谵语,微烦、心中懊憹而烦,烦不解,独语,如见鬼状,不识人,循衣摸床,而不安

心中懊憹最重(热邪与糟粕相结)

(心中懊憹还可见于:

2.栀子豉汤:热邪留扰胸膈,郁热扰心

3.大陷胸汤:水热互结与胸膈脘腹,郁热扰心

4.阳明湿热发黄:湿热互结,郁热扰心)

其他

 

 

身重、眠不和、短气而喘、微喘直视

喘:阳明燥热迫肺

冒:阳明燥热循经上扰清窍而头晕目眩

直视、目中不了了:下焦肝肾阴精被伤,目中失养

腹部症状

腹微满,腹胀满,最轻

燥热阻滞,腹气不畅

腹大满不通

 

腹胀,腹满,

腹(绕脐痛、腹满痛),减不足言,最重

 

大便

不吐(若吐则不可下)、不下(不大便,但大便燥结不明显)

大便硬

下利(燥热下迫)

1.大便难、大便硬、有燥屎(燥结程度最重)

2.自利清水,色纯青(燥热迫津下泻)

(燥热太盛伤津,自我排泄热的3种途径:

1.迫津外越:多汗

2.下泻:下(拉)利清(排)水,色纯青,为肠液非大便,机体排热的表现,容易亡阴失水。

3.迫津偏渗:多尿)

小便

小便利

小便数(小便数多知便硬)

小便利(燥热逼迫津液偏利)或小便不利(津伤而化源不足)

饮食

能食(腑气不畅最轻)

能食(虽腑气不畅,胃气能降)

不能食(腑气不畅,胃气难降)

脉象

阴脉微、尺脉实

脉滑而疾

脉实、脉迟、脉滑而数

病机

燥热内盛,里热初成

实邪痞结,腑气不畅

燥热内盛,腑气壅滞

治法

泄下燥热,调畅胃气(泻热)

破滞除满,通便泻热(通便)

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用药

大黄(与甘草同煮)、芒硝(在肠内形成高渗状态,使肠壁分泌增多,促使体内毒热渗入肠道排除体外)(半升,后入)、甘草(不用甘草,30分钟便直下肠胃,甘草可以是毒热缓缓排出

大黄(同煮)、枳实、厚朴(促进肠蠕动,增加肠道张力)

 

大黄(后入)、芒硝(后入)、枳实(先煮)、厚朴(先煮)

后世温病:三一承气汤,以更好增强泻热效果

大承气汤加甘草

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里热炽盛的样子,热邪由弥散到内敛的过程中,但里热还是炽盛,24小时都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伤寒吐后,腹胀满(尽管腑气不畅在三承气中最轻,但若要用调胃承气汤,也一定要有腹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阳明病,不吐(没有泻下的禁忌证)不下(没有大便,提示腹气不畅),心烦(提示里热)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60g)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30g)  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120g)

右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小承气汤:

阳明病,其人多汗(热迫津外越),以津液外出,胃中燥(热盛伤津),大便必硬(热与糟粕相结),硬则谵语(燥热上扰心神),小承气汤(阳明燥热阻结的谵语)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热盛伤津,津伤化燥)213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症状虽像大承气),脉滑而疾(但热敛不重,脉非沉实,故不用大承气,但毕竟病情重所以量增加)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通常只喝六合,一方二法),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1说肠麻痹的病人,硬攻可能肠穿孔;2.说有转气就有燥屎,若无转气,则无燥屎),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是阴液不足的不大便,非燥屎,用通腑的方法难以解决问题),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14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60g)   厚朴二两(炙,去皮)(30g)  枳实三枚(大者,炙)54g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津伤化燥)微烦(里热不甚)小便数(里热偏渗),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以通便为主)和之愈。(2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