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思、述、作、知、行

 稷下阿蒙 2017-02-0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人译为: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险)”。此外,他还提到“述而不作”,似乎是说他的某些学问他不亲自写进著作,而只口述给他的弟子,但也可以这样理解:只叙述、记述,而不实际运作、行动。

但何妨既学、又思、又述、又作?学、思、述、作密切关联,只看你怎么学、思、述、作了;要做好学、思、述、作,很不容易。

,固然包括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有计划地读书,或电子书,包括文艺类、史地类、科普类、生活类等;但除了有字之书,还有无字之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其他活动未必不能成为学的过程,即读如看电视,如行万里路,感知各种自然与社会现象;不学不可能思、述,也作不好。

至于,它的质量水平和效率有赖于学和实践历练是否有扎实深厚的基础,思是为了消化所学,并有所创新;述、作也需要思来做准备。逻辑是思的尺度,不合乎逻辑、不理智、非理性的思,那还叫思吗?思与学不可分割,有句话说“教学相长”,实际上学与思也“相长”。把开头的“子曰”变一下,就成了“学而思则不罔,思而学则不殆”。

这个不只是给弟子,而是对所有的交往对象(包括自身,即“立此存照”,用文字记述下来,以备未来参考)。述主要是通过交流,从口头上将所学、所思表达出来,同时也是学与思的过程,也是一种“作”;读书不应当读过去就算了, 应尽早养成写东西的习惯,即写读书笔记、游记等,记述参观展览及听音乐会等各种活动后的见闻感想、心得体会,写日记、写信(E-mail),乃至于写“正式”的散文。可以言简意赅,但如果空白,单仰仗记忆力强,总会被遗忘忽悠的。不能一蹴而就,不能设想没写过多少短篇笔记(包括博客、E-mail或传统信件),就会突然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作家、记者、秘书、律师之类。所以坚持经常及时勤写勤记所见所闻,所思所作,一定会受益。

这个不只是写作(不限于文学写作)。写作也是一种动手的活儿,主要是指从书面上将所学、所思加以整理,加以传承,它需要学、思的基础,也能够有效地表现出所学、所思的高深与宽广程度。通过写作,能够很好地锻炼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但不能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单纯的读书人,而是还需要广泛、深入地亲身动手参加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丰富和充实自己的人生经验,这可能是最广义的作。

以上老夫子所提到的这四项工作,与古人的知行观在很大程度上相联系。这四者其实都是的过程,特别是学与思。同时也都是的过程,但有人会认为:行具有与文字无关的体力劳作的含义,学与思、甚至述不符合行的定义,就连作的狭义,写作,也不属于行的范围。那种理解恐怕太狭隘了。知,用现代语言表述,应当就是“认识世界”这个活动及其过程;而行,则可以涵盖生产生活、科学实验与社会交往等等人类个体实践活动的一切方面,实际上与上述广义的作是“一个单位,两块牌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