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们的恋情有多认真?|研究:如何科学地在关系中互给“承诺”

 春秋大梦1010 2017-02-05


KY作者 / 隋真

编辑 / KY主创们

 

心理学家Robert J. Sternberg认为,一段幸福长久的关系需要同时包含三个因素:亲密、激情和承诺感(commitment)。我们今天要聊的,是三要素中“承诺感”的部分。研究显示:


  • 关系中承诺感的高低会影响到人们是否维持一段关系。

  • 此外,如果关系中的双方有更强的承诺感,他们的关系质量会更高,也能更好地适应关系中的变化,更倾向于在遭遇困难时选择不分手。

  • 甚至一段关系中承诺感的高低与否,可以预示5年后、7年后或者15年后,伴侣关系的稳定性(Weigel & Ballard-Reisch, 2014)。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辨别你现在的关系是否有“承诺”这个部分存在?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关系中的承诺感高低,以及如何提升你及你伴侣对这段关系的承诺感。



你是否在一段有承诺的关系里?


粗浅的说,关系中的承诺感的高低,就是你承诺自己愿意为这段关系投入和付出的程度。


心理学家将关系中的承诺感定义为人们“渴望持续一段关系”的意图。对关系做出了承诺的人会渴望拥有一段从当下到未来的关系。同时,做出承诺也代表了一种选择,人们主动地选择留在这段关系里,也就选择了“放弃其他可能的选择”(Weigel et al., 2006)。


因此可以说,在一段有承诺感的关系中,伴侣双方是会 a.对关系有长期的投入计划的,也是 b.对彼此忠诚的。承诺感越高,长期投入计划时间越长、投入程度越高,忠诚度也会越高。

 

那,具体来说,一段有承诺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心理学家Millder和Perlman(2010)列举了“有承诺的关系”的几点描述。你可以对照描述,看看自己是否处在一段有承诺感的关系里。


1. 有承诺感的关系中,人们更多把自己和伴侣看成一个整体

 

研究发现,当人们做出承诺、希望长久地维持关系后,会产生“认知上的依赖”(cognitiveinterdependence):他们的自我定义发生了变化,不再将自己视为单独个体,而将自己和伴侣看作一个更大的整体。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生活与伴侣的生活之间存在很大重叠(比如有共同的房子和规划);也会更多地使用“我们”等包含伴侣的复数称谓,来取代“我”、“他/她”等单数称谓。

 

2. 承诺感会让人产生对伴侣的“积极错觉”

 

在一段有承诺感的关系中,个体容易产生对伴侣的积极错觉,会理想化伴侣,并倾向于尽量用乐观、积极地方式,看待他们的亲密关系。对伴侣的积极错觉,表现为人们会认为伴侣的缺陷变得容易接受,人们会很清楚很清楚伴侣所犯的错误,但是会忘记那些过错,或者会对伴侣的过错进行重新解释,比如认为对方只是一时冲动等等。通过对伴侣的积极错觉,人们在伴侣犯错时依然可以维持对伴侣积极的总体评价。

 

3. 承诺感会让我们愿意为关系更多地付出和牺牲

 

付出承诺的伴侣会更愿意为关系进行牺牲,他们愿意为维持关系而让步。比如,有承诺感的伴侣在面对爱人不严重的苛刻对待时,他们会产生顺应(accommodation)现象,会主动控制冲动,避免用类似的负面方式对爱人做出反应,而是做出建设性的回应。顺应不代表盲目的自我折磨,它是帮助人们在面对伴侣偶尔的坏脾气时,能更有效地进行沟通。

 

4. 承诺感让人不徘徊观望、寻求其他的爱人

 

如果伴侣发现有吸引力的人存在,那么伴侣可能会被对方吸引,弃我们而去。但是,愿意做出承诺的伴侣会表现出对替代选择的无视,他们会意识不到自己从替代关系中可能得到的好处,也不关心是否存在更好的关系外的选择。相反,承诺感不高的伴侣,会带着更强的好奇、热情地关注他们可能得到的其他选择,例如,在一项研究中,给参与者展示一些有吸引力的异性照片,承诺感更低的参与者,他们在这些照片面前徘徊的时间会更长。

 

此外,承诺会让伴侣贬低诱人的替代选择,去蔑视那些“有可能将他们从自己现在的亲密关系里吸引走的人”。这一效应导致的结果是,承诺感高的伴侣可以积极地欣赏那些对他们关系没有威胁的人。但是,当他们碰到有可能会损害自己关系的人时,即使对方可能条件很好,但是伴侣却会找借口去低估那些人,证明那些人不如他们现在的伴侣有吸引力。



哪些人更不容易做出承诺?

 

1. 回避型依恋者更不容易给出承诺

 

在依恋类型中,回避亲密(包括疏离型和恐惧型两种亚型)程度更高的人会倾向于不在关系中做出承诺。其中,疏离型依恋者抗拒承诺,是害怕承诺带来的互相依赖与亲密;而恐惧型依恋者的状态则是“渴望而不敢于”,但是他们会担心伴侣会忽然变心,不能一直保持承诺,于是通过不做出承诺,来避免自己有天会受伤(Weigel & Ballard-Reisch, 2014)。

 

2. 夹在父母冲突中长大的人不容易给出承诺

 

精神科教授David Allen(2012)指出,如果父母总是让孩子来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那么当孩子长大后也会倾向于回避承诺。这些孩子从小开始就夹在父母冲突中间,试图去稳定父母暴怒的情绪,来维持家庭的和平。

 

久而久之,孩子会感到,处理父母之间的冲突成为了自己的责任。当他们长大后,他们担心一旦自己和他人进入了有承诺的关系,就等于抛弃了自己在父母这段亲密关系中的责任。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没有得到有承诺感的持久稳定的亲密爱人,是因为他们还一定程度被困在父母的关系中。

 

3. 自恋型人格不容易给出承诺

 

自恋者进入关系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我增强(self-enhancing)的需要,伴侣是他们提升自我价值感的工具,如同装饰品。因此自恋者始终会寻找更好地替代选择,他们不愿意给出承诺,因为他们不希望陷入在一段长久的关系中,从而错失可能的伴侣 (Campbell & Foster, 2002)。

 

哪些人更容易做出承诺?

 

1. 信任感强的人容易做出承诺

 

信任感强的人会认为伴侣是可预测的他们相信自己在给出承诺后,伴侣并不会无缘无故地离开这段关系。同时,信任感强的人也会认为伴侣是值得依靠的,他们认为在遇到问题时自己总可以从伴侣那里获得关心,不会忽然失去伴侣的支持。因此,信任感强的人会乐于做出承诺,从长期的关系中持续分享和获得伴侣的爱 (Rusbult et al., 1998)。

 

2. 道德感越高,越倾向于保持承诺


对亲密关系的道德责任感也会促使人们去保持承诺。研究发现,比起对关系的满意度,道德责任感更能预测伴侣们是否能够共同度过关系中的艰难时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道德感强,和一个人对现有关系很满意,两者相比,一个人本身的道德感对“ta是否会在困难时抛弃伴侣”的影响更大(Johnson et al., 1973; Millder &Perlman, 2010)。

 

3. 拥有关系目标的人更容易给出承诺

 

如果一个人拥有明确的关系目标(比如希望可以和伴侣养育孩子),那么这个人会更容易做出承诺。因为承诺将有利于将自己和伴侣变成利益共同体、获得来自伴侣的支持,而稳定的关系也有利于自己更好地实现关系目标(Coy & Miller, 2014)。



关系中的因素也会影响承诺感

 

社会学家MichaelJohnson(1973)认为,影响人们保持承诺、留在关系中的因素主要有两类:a.个人对关系的满意程度b.对关系的依赖程度

 

1. 对关系的满意水平越高,越倾向于保持承诺

 

人们对一段关系如果越满意,就会越希望留在这段关系里,希望能继续从伴侣那得到快乐(Millder & Perlman, 2010)。


人们对关系的期望会影响到关系满意度。不切实际的期望会让人们虽然处于一段不错的关系中,但依然感到不满意。

 

是否能在关系中得到奖赏感(rewarding),也是影响关系满意度的因素。如果要获得满意的亲密关系,人们在关系中感受到的奖赏感,要高于他们感到自己为关系付出的代价。人们往往从伴侣的正面交流(比如表达爱意、合作、尊重)和伴侣对自己的付出中,获得奖赏感。(Millder & Perlman, 2010)。

 

2. 对关系的依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保持承诺

 

对一段关系的依赖程度越高,人们会越倾向于从这段关系中获取他们所需的资源和支持,也就更难离开这段关系。即使一个人关系满意度不高,也有可能因为高依赖度,而不得不留在这段关系中。一个负面的例子是虐待型关系,虐待者通过限制受害者的经济/情感表达/社交等,迫使对方不得不留在这段关系中(Bradbury & Karney, 2013; Millder & Perlman, 2010)。

 

影响关系依赖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替代选择(alternatives)的质量。一个人如果可以在自己现存的关系之外满足自己的需求,那么提供这种关系外满足的人或关系就被称为替代选择。替代选择的对象可以是关系外的情人,也可以是朋友或者家人。替代选择的质量越好,就越有可能使得人们倾向于离开自己的伴侣,去通过替代选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对关系的投入程度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关系依赖程度。一个人对关系投入得越多,就越倾向于保持承诺。因为一旦离开,就意味着白白浪费了自己之前的大量付出。对关系的投入可能是与自身内在相关的,比如对伴侣进行的自我暴露、投入的感情等等;也可能是外在相关的,像是和伴侣拥有共同好友,或者付出财产。

 

还有一种影响因素是生存因素。一个人越依赖于通过自己的亲密关系来获得维持生计的资源与支持,也就越难以离开。生存的需要迫使Ta留在这段关系中,不敢轻易打破承诺。



 

如何维护和增进关系中的承诺?

 

1. 评估双方的承诺感

 

在讨论如何保持与提升承诺感之前,我们先要对关系中的承诺感进行评估,看是否有需要对承诺感进行调整。首先,你们要一起讨论彼此愿意对这段关系投入和付出的程度。比如对关系是否满意?最近有没有对未来进行设想和规划?是否觉得双方感情紧密,自己的情绪会受到伴侣情绪的影响?(Millder & Perlman, 2010)

 

评估过后,你可能会发现你和伴侣的承诺感水平有差异。伴侣们愿意承诺的程度不同是很常见的,如果相差不大、你觉得并不对你的关系产生影响,那么你可以选择不去理会,也许过了一段时间后,两人的承诺感水平又会发生变化。


然而,如果你发现两人愿意承诺的部分差异较大,而且对关系产生了干扰,那么你就需要考虑采取一些措施来重新平衡两人之间的承诺感。

 

要注意,在双方承诺程度不一致的时候,你可能会产生一种不公平感,认为自己的付出比对方要多。但其实关系中的平等从来都不是等价交换的意思,绝对的公平在感情中是不存在的。很多关系中,都会有一方比另一方付出更多,而两个人仍然可能是幸福的。

 

2. 如果对方承诺感过低:降低自己的承诺感、或提升对方的承诺感

 

a. 考虑降低自己的承诺感或期望

 

在评估双方承诺感的过程中,你会了解到伴侣愿意付出和投入的程度,以及对这段关系的期望。你可以对比自己愿意承诺的程度,看是哪方面的投入产生了差异。比如如果有一方要去外地工作,你会乐于放弃自己工作去跟随,但是对方不愿意。那么,你可以考虑是不是在这方面也减少投入,比如也选择维护自己的工作机会。

 

b. 一种提升对方承诺感的方法:先表达出自己的承诺

 

心理学家Weigel(2014)发现了一种可以提升伴侣承诺感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表达自己的承诺感。研究发现,伴侣越是能感受到你对关系的承诺,Ta就越愿意对关系给予承诺。你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来让对方意识到你的承诺感。

 

  • 和伴侣一起规划未来。表现出你希望和对方维持长久的关系。

  • 表现出你愿意和伴侣一起解决关系中的问题,告诉对方你愿意和Ta站在同一阵线。

  • 让对方意识到你为关系作出的“牺牲”。不一定是大的牺牲,而是遇到困境时,你做出了一定的改变。比如在伴侣压力很大时,你会优先考虑对方,于是压抑自己的需求,去做出一些关心的举动。

  • 在对方愿意的情况下积极参与对方的社交生活,让对方意识到你愿意更多地了解Ta、愿意尝试融合双方的生活。

  • 有时也可以直截了当地用语言说出承诺,比如“这段关系让我很快乐,我希望能和你长久在一起”。


3. 如果自己的承诺感较低:认清你的阻碍

 

如果你发现,你是关系中给出承诺较少的那个,而你的伴侣希望你能给予更多的承诺,又该如何改善呢?首先,你可以在纸张上列下自己恐惧的具体内容,比如,“我觉得即使我们之间拥有承诺,Ta还是有可能会离开我”,或者“未来Ta似乎想要出国,我不确定我们的关系会不会持续下去”,或者也有可能是“我对我们的关系不满意,我怀疑我们是否合适”。

 

随后,你可以和伴侣讨论你承诺感较低的原因,和对方讨论如何共同改善这一情况。有些阻碍可能会和伴侣有关,而有些则可能更多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比如我们的过往经验和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伴侣没有办法帮助我们解决所有困境,我们也需要自己去进行努力,比如向专业的咨询师求助等(回复【援助】给公号,可以提取全国心理援助资源)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决定你对你们的关系有多认真?在今天的二条文章中,我们用另外一种方式聊了聊“爱”和“在一起”这两件事情的区别,那其实是两种不一样的认真。


愿大家都能找到那个,能让自己甘愿承诺,也给自己足够承诺的人。以上。



References:

Allen, D.(2012). Commitment phobic. Psychology Today.

Bradbury,T. N., & Karney, B. R. (2013). Intimate Relationships. New York, NY:McGraw-Hill Higher Education.

Bes?ikc?iE (2008). The Predictors of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Perceived ParentingStyles, Parental Approval, and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Unpublished Master'sThesis, Middle-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Campbell,W. K., & Foster, C. A. (2002). Narcissism and commitment in romanticrelationships: an investment model analysi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Bulletin, 28(4), 484-495.

Canary,D. J., & Stafford, L. (1992). Relational maintenance strategies and equityin marriage.

CommunicationMonographs, 59, 243-267.

Coy, J.S., & Miller, M. I. (2014). Intimate partners who struggle with formalcommitments: attachment styles, major challenge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42(3), 232-242.

Johnson,M. P., Caughlin, J. P., & Huston, T. L. (1999). The tripartite nature ofmarital commitment: personal, moral, and structural reasons to stay married.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61(1), 160.

Millder,R., & Perlman, D. (2010). Intimate Relationship. New York, NY: McGraw-HillCompany.

Rusbult,C. E., Martz, J. M., & Agnew, C. R. (1998). The investment model scale:Measuring commitment level, satisfaction level, quality of alternatives, andinvestment siz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5, 357–391.

Weigel,D. J., & Ballard-Reisch, D. S. (2014). Constructing commitment in intimaterelationship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41(3), 311-332.

Weigel,D. J., Bennett, K. K., & Ballard-Reisch, D. S. (2006). Roles and influencein marriages: both spouses' perceptions contribute to marital commitment.Family & Consumer Sciences Research Journal, 35(1), 74–9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