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浴火重生的萨拉热窝

 泉源阁 2017-02-07

       开车抵达萨拉热窝老城区的时候,正值夕阳西下。从环城的公路上俯冲而下的时候,老城区如画卷版在我的眼前铺开,整座城市如同被施了魔法一般吸引人。我不禁想问自己: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城市?

       提起萨拉热窝,对中国人来说可是如雷贯耳,曾公映过的那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那个文化娱乐极其贫乏的年代,可谓是家喻户晓。

电影海报

       萨拉热窝在历史上曾数易其名,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大帝挫败马克西穆斯后,在临终前将西方帝国和东方帝国的边界移到萨拉热窝附近,当时,萨拉热窝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15世纪40年代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其名字在土耳其语中意为“有宫殿的平地”。15世纪后期,强迫当地居民改信伊斯兰教,使部分居民成为穆斯林。19世纪末期归奥匈帝国,此后,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引发了一战、以及前南斯拉夫的历史了。

        萨拉热窝,波黑的首都,有“欧洲的耶路撒冷”之称。1914年6月28日,就是在萨拉热窝的拉丁桥上,塞尔维亚的年轻人普林西普,成功刺杀了曾统治整个奥匈帝国的费迪南大公夫妇,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夕阳下的拉丁桥

        1984年,涅槃重生的萨拉热窝成功举办了冬奥会。

        1992-1995年,爆发了继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波黑战争,整个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势力所包围,整个城市如同人间地狱,也是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围困战。

        既然“摸黑战争”就是由于三种不同宗教不同民族引起的冲突,那么作为首都的萨拉热窝,就是这三股势力的浓缩。只不过,他们没有明显的界线,而是生活在一起,暂时相安无事。

       对,是暂时。也就是现在,目前。

       清真寺、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组成一个三角形,就是三个种族混居的老城区,也是萨拉热窝最吸引人的地方。

        来此之前,我也对于萨拉热窝的安全程度没有把握,在克罗地亚的时候,我就不断地在向当地人询问有关萨拉热窝的情况,被问到的人无一例外地回答我:啊,那里很美,非常美!告诉我说老城区很安全,甚至有人还开玩笑补了一句:你不用带枪去。

        众人的评价,更吊足了我对萨拉热窝的胃口。

       萨拉热窝的货币是马克,在老城区的街道上就有自助换钱的ATM机,塞进去欧元\美元\克罗地亚库纳,都可以换到马克,很方便。

波黑马克

       长久以来,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在这里交汇碰撞,互相斗争也安然共存。所以,站在老城区的一个街口,不用挪动脚步,原地转一圈,视野中就能看到天主教堂、东正教堂、清真寺。?

天主教堂

东正教堂

 

清真寺

      高耸的宣礼塔旁边自然是穆斯林的聚集地,天主教堂旁边的露天咖啡座是可以饮酒的,相隔不远就是阿拉伯水烟和红茶的摊位。

      走在老城区的主街上,同时可以看到衣着时尚的西方女郎和身披黑色长袍,黑纱遮面的穆斯林女子。

老城区

      时尚的店铺和老城区相隔只有几步路

      老城区店铺里的工艺品

      米里亚茨河(Miljacka)穿城而过,分隔了老城区与新城区,秋天来了,远处的山上层林尽染,路旁的建筑上,涂鸦挡不住累累弹痕,间或还有有轨电车穿梭而过。?



      有点像我喜欢的另一个城市——伊斯坦布尔。只不过,伊斯坦布尔更加气势恢宏,而萨拉热窝,因其复杂的历史故事,多少带有几分悲情色彩。

       萨拉热窝的老城区“巴什察尔希亚(Bascarsija)”,名字来源于土耳其语,意为“主要市场”,是萨拉热窝的历史文化中心,1462年,波斯尼亚的首任州长伊萨·贝格·伊萨科维奇(Isa-bey Ishakovic)在这里建起一些客栈和商店,就是老城区的雏形。当时居民主要集中在河对岸的帝国清真寺一带,州长又在河上架起桥梁,便于人们通行,巴什查尔西亚就渐渐成为巴尔干半岛最大的商贸中心。

       全盛时期,这里曾有上万家店铺,可惜1640年的大地震震塌了大部分房屋,至1658年又发生了几次火灾。1697年,萨伏伊尤金人入城纵火,烧毁大部分商铺,1878年奥匈帝国占领后在它周围建起大量欧洲风格的建筑,巴什察尔希亚规模再也没有恢复到从前。1940年执政当局曾想拆毁它,后因种种原因放弃了计划。

      塞比利(Sebilj)喷泉是萨拉热窝的标志性建筑,Sebilj的意思是“建在水流经过地方的建筑”,16世纪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引入,城内最多时曾拥有大大小小的喷泉300余座,主要是为了供伊斯兰信徒净身和饮用。

塞比利喷泉

       喷泉建于1753年,曾毁于大火,1891年重建,主体部分为八角造形,加上装饰华丽的圆形穹顶。水通过前后两个石头水槽流出。波黑战争中,喷泉曾被炮弹击中,2006年改建时塔身改成木制的。

        喷泉前面的小广场上,永远聚集着无数的鸽子。我见过不少有鸽子的广场,没见过这么多的……

         也许是这座城市太过于悲情,如此多的鸽子,也是希望和平吧。 

      与塞比利喷泉隔街相望的是萨拉热窝最古老的东正教堂Old Orthodox Church,数次被焚毁又数次重建。

图片来自网络

 修道院(crkva svetog Josipa),奥匈帝国时期的建筑

        米里亚茨河边的清真寺(Emperor's Mosque),是奥斯曼土耳其最有名的建筑家希南设计的。

       天主教的圣心大教堂(Sacred Hearts Cathedral),内战中遭到损毁,战后重新修复。

       距离天主教堂不远处的东正教堂Ashkenazi Synagogue,建于1902年。

      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遗迹

      近距离不同宗教建筑的存在,是当时社会对于宗教所持的开放包容态度的最好见证。萨拉热窝也被称为“欧洲的耶路撒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