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历年来出版的诸多二胡教材,不将各种不同版本的曲集计算在内,仅有文字论述的二胡教材书不下几十本。较有影响的是:六十年代风行全国的张韶先生编著的《二胡广播讲座》,这是一本比较全面论述二胡的书;继之他又与汤良德合著了《二胡演奏法》一书;70至80年代赵砚臣先生的《二胡基础训练》和宋国生先生的《二胡演奏艺术》,首创从生理解剖与运动力学的原理分析二胡的基本理论,使二胡研究向深度发展。90年代以来,随着学琴的热潮兴起,出版的二胡教材就更多起来了。如:《二胡教学法与演奏谱》(闽惠芬)、《蒋风之二胡演奏艺术》(蒋风之、蒋青)、《儿童学二胡入门》(刘长福)、《少年儿童二胡教程》与《儿童池二胡电视教程》(赵寒阳、刘逸安)、《二胡自学基础》(张仕安)、《跟我学二胡》(杨长安)、《青少年学二胡》(王永德)等等一不例举。这些教材的出版无疑对学二胡的普及提高起到了很好地指导与推动作用。可是由于我国的地域特点及长期以来的民间习俗,历来存在流派之分,况二胡进入正规化专业的教学时间不长,不象西方小提琴那样有着规范化的教材与很多大师系列的教程。因此从我国已出版的诸多二胡教材来看,尚未达到规范化,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关于二胡基本技法的文字表述不清楚,有的简单化,有的含糊其词;绘画各异,五花八门;弓指法标号不统一等等。如此任其下去,势必对一些初学者起着误导作用。如果学习方法不正确,以后纠正将是件困难的事。因此,逐步使二胡教材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这是二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试就二胡训练中的左手持琴、右手的持弓与运弓并结合教材书中发现的问题,谈谈我的一点看法,以求教于同好。 学二胡最根本的就是左手持琴与右手持弓,这是入门的第一课,是最简单的也恰恰是最为人们忽视的一课。很多人的讲述这一节时,不是表述不清,就是简单而又笼统特别是图例更是多样化。何以见得?请看以下这几个手型图: 上述图例是笔者从诸多教材书中绘制清晰的内视正面手型图(侧面图例及照片未选用),这些都是作者认为是正确的手形,出书的大多是名家、专家,笔者不取轻易否定,但也心存疑惑:如果一个初学二胡的人面对诸多手形图,他该怎么办?跟谁的学为好?严格按照专业、科学的要求,正确的只有一种,究竟何种正确?那么让我们将五种手形作以比较: 为了叙述的方便,笔者不便列出作者的姓名,只按图序来分析。 图一的手形很明显地食指高,拇指低,势必造成手腕、小臂过低、内收而拘谨,缺点是一按小指就感到不便了。 图二是拇指平持,低于食指,照此图的手腕走向,小臂、大臂势必随之抬高架起。图三的拇指高于虎口,虎口易紧张。 图四可能是绘图不当,明显的虎口与手指距千斤过低,这样按音就会偏高。 图五的拇指指尖与食指第一关节和千斤基本在同一个平面上,此种方法比较符合自然握拳的手势,放松自如,食指和小指比较自然地在第一把位构成纯四度,并有利于各个手指按弦方向准确。 从上述分析中,笔者倾向于图五即宋生先生之说(祥见宋国生著《二胡演奏艺术》)。在文字的 叙述上,我还比较赞同蒋风之、刘长福先生的论点,蒋风之说:“从食指掌关节到其第二关节之间这节手指与千斤大致平行,虎口在千斤下方”(祥见《蒋风之二胡演奏艺术》)。到底虎口在千斤下方多少为宜?不少人对此都没有说清楚,而刘长福教授说的则比较明确:“虎口距千斤之下一公分处”(祥见刘长福著《儿童学二胡入门》)。 综合蒋风之、宋国生、刘长福三位先生的方法,我认为是比较正确而科学的持琴法。 关于持弓,在诸多教材中对此尚无多大的区别与争议,只是笔者注意到一点的是:关于拇指的持弓点,究竟在那个位置为好?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主张将母指的指肚紧压琴杆,以拇指指肚为同心点,手腕左右运动;另一种是以拇指指肚的右侧持弓杆,至于右侧到何处为最佳位置?笔者为此专门请教了刘长福教授,他说:“如果将拇指指肚以中心点为准划为五个等分的话,右侧第二个点为着力点(即拇指中心偏右一点)。”目前看来,诸多教材中,主张拇指右侧为持弓点的为多。就笔者的演奏实践体会,拇指的持弓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是两种方法都用,必须根据乐曲的强弱快慢、轻重缓急、情绪变化等的需要,有着不同的些微变化。 关于运弓,许多论述中都是言必称平直二字,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却被人们忽视了,那就是持弓与运弓特别是内外弦交替时手腕的位置是怎样的?关于此点,笔者细查许多教材书,发现有两种载然相佐的观点:一种是不论拉内外弦,手腕都要端平。另一种是拉外弦时,弓杆搭在琴筒外侧的斜面上运行,拇指、食指低于手腕,拉内弦时弓杆抬起离开琴筒,拇指、食指高于手腕。 笔者主伙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因为二胡右手的基本功首先就是练好手腕的端平与控制功夫,只有手腕端平了,才能做到运弓平直。如果按照第二种的方法,拉外弦时贴着琴筒斜面运行,手腕下塌,固然方便省力,也可以做到弓杆平行,但一旦换拉内弦时,手腕抬起,势必造成手腕忽上忽下地上下摆动,这不必要地多余动作,不仅影响换弦的速度,而且外观形象也不好看,并有故开玄虚之嫌,这是其一。其二则是琴杆贴着琴筒运行,等于是在弓毛擦弦的同时,弓杆了居磨擦琴筒,无形中就增加了阻力,磨损了琴杆,君不见,许多人的弓杆由圆逐渐变成半圆形,就是因为手腕下塌,使琴杆长期磨擦琴筒所致。如果你注意观察的话,当练完琴之后,如果发现左腿与琴筒上面布满细小竹花的话,肯定是你的右手腕没有端平,那就要注意了! 右手腕端平是做到运弓平直的前提,只有练到手腕端平了,才能做到内外弦换弓时游刃自如,没有负担。是故,笔者建议今后在教材书中对这些看似细小的基本问题不能给以忽视。 一本好的教材等于是一位好老师,科学正确的二胡教学法必将随着实践的检验而被人们认同。 从近年来二胡教学演奏的实践来看,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如宋飞、于红梅、马向华等青年二胡演奏家都是宋国生、刘长福的学生。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是否也可说:名师的方法正确,不然何以出高徒?当然其中还有许多个人的因素。然而我关不是说这几位先生就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当今要为二胡教学定一固定的模式,肯定谁的方法最科学最规范,可能为时尚早,要建设一个完整的、规范化的二胡教材体系要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这么一个漫长的探索阶段中,我深信随着二胡教学的不断实践,必将优胜劣汰,正确科学的方法必将会为人们所公认,但同时我也希望凡欲出版专著者,请力求将基本技法的文字表述规范化,绘图力求准确些,以免误人子弟。 本文曾发表于1998—2《浙江艺术教育》、1998年5月8日北京《音乐周报》 作者简介:孙以诚,1945年出生,原籍安徽蚌埠,为二胡演奏家、篆刻家、中日尺八交流史研究专家、副研究馆员。1960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他曾在铁道兵部队宣传队担任独奏、作曲、编导等。七十年代任浙江歌舞团民乐队队长,1993年在深圳组织创建了一支有着60余人的大型民族乐团,任副团长和二胡首席。2004年3月在杭州又组建了'浙江吴越之声国乐团',任音乐总监。近十多年来在浙江省国际文化交流协会任职。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浙江省音乐家协会名誉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