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汤平,汪海关,叶磊,许群峰,卢心廷,解放军第八六医院神经外科
1.病例
患者,女,75岁。因“腰部疼痛、不适伴双下肢麻木1个月余,排尿困难2周”于2013年2月28日入院。患者病程中无畏寒、发热、全身乏力等其他症状,既往无腰穿及腰骶部外伤病史,无明确的免疫功能低下疾病,无糖尿病及静脉滥用抗生素史。入院时查体:患者神清语利,四肢活动自如,双上肢肌力V级,双下肢肌力V-级,双下肢、肛周麻木感,足背感觉障碍,导尿管在位。
腰椎MRI平扫示,骶尾部椎体呈溶骨性破坏,并可见大小约4.2 cm×2.7 cm×2.7 cm的占位性类圆形肿块(图1a),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示病灶呈环形强化,腔内信号不均,局部可见强化。血常规:白细胞正常;血沉增快。术前诊断:脊膜瘤?骶椎脓肿?经常规术前准备,于3月2日行后路骶椎病变切除术,手术以S2为中心在腰骶部做中线切口,打开椎板后即见淡黄色病变组织,质地偏韧,显微镜下切开包膜即见黄白色脓液,考虑病灶为脓肿,用无菌注射器抽吸脓液10ml送检培养,双氧水及庆大霉素溶液反复冲洗脓腔,探查神经根与病变粘连,游离并切除脓肿壁组织送病理检查,脓腔内留置上下两根引流管,翻转部分椎旁肌覆盖。术后脓液培养示大肠埃希菌,根据培养调整抗生素,常规抗感染治疗2周,脓腔引流管予抗生素定时高位冲洗、低位引流。术后1周复查MRI示,病灶范围明显缩小(图1b)。病理检查报告为坏死及炎性肉芽组织(图2)。经治疗双下肢麻木缓解,尿管拔除后小便可自解,于2013年3月19日出院。随访3个月,患者原有症状基本消除,脓肿无复发。
图1患者手术前后的MRI表现(a:术前T2WI矢状位;b:术后) 图2病理结果示坏死及炎性肉芽组织(HE×40)
2.讨论
在椎管内脓肿中,最常见者为硬脊膜外脓肿,其次为硬脊膜下与脊髓内脓肿。在硬脊膜外脓肿中又以胸腰段硬脊膜外脓肿多见。感染主要通过以下3种途径传播:(1)血液及淋巴系传播;(2)局部感染直接蔓延;(3)异物或医源性因素造成细菌种植。
近年来,随着封闭、穿刺及手术等介入手段的增多,医源性感染的机会也在增加。细菌培养可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类型,一般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见者为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肺炎双球菌。但骶椎椎管硬脊膜外脓肿相对少见,综合可能的致病因素,考虑病因主要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骶管封闭、腹部手术行骶管硬膜外麻醉或腰骶部外伤等。
本例患者的特点为,无明确全身感染灶;无寒战、发热等感染症状;周围血白细胞不高;无任何腰骶部外伤及侵袭性手术操作史。因此,术前一度考虑脊索瘤、神经鞘瘤的可能,而对于该患者病灶的来源,考虑为老年女性盆腔炎症血行播散或脊椎骨髓炎蔓延可能。骶椎椎管内硬脊膜外脓肿的手术原则是切除病变部位椎板,达到减压目的;尽可能的清除脓液及坏死组织,避免损伤硬脊膜,将感染带入蛛网膜下腔而造成蛛网膜下腔感染;术中、术后用含抗生素的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脓腔并保持引流通畅;同时行脓液培养,若为结核杆菌感染,还需进行规范化抗痨治疗。虽然骶管内脓肿极其少见,但治疗上与其他节段的脓肿并无差异,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减压和规范化抗炎治疗。
本例患者的治疗经过表明,根据脓液培养结果应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一定时期是必要的,同时术中应用手术显微镜尽可能清除脓肿、剥离脓腔壁,减少对神经根的牵拉及硬脊膜的损伤,而这些正是确保手术效果、减少术后复发的有力保障。
来源: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6年第13卷第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