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院内感染: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

 yg621bxf2000 2017-02-09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清 吴鞠通 】  


     有次手术中,实习医生的手被针扎破了。


          我对实习医生说:你赶紧去消毒处理,换手套再上来。


     他笑嘻嘻地说:老师,别担心我,这位病人术前都查过了,没有传染病。


          我认真地看着他:我不只是担心病人传染你。我还担心,你自己有没有传染病会传给病人?你手上可能存在的病菌会不会传给病人?你想过么?你给我下台去处理!

 

1   院内感染——历史

 

  有段时间,我追美剧《尼克病院》。一部非常不错的连续剧,真实地展示了19世纪末医学的场景。


  但是,作为一名医务管理者,在刚开始观看《尼克病院》的时候,我有极大的不适应。


  剧中的手术室任人进出和围观;术中医生护士不带手套、不戴口罩帽子;医生不经检验任意给病人输血。这些不胜枚举的、严重违反现代医院感染管理的场面,让我如坐针毡。


 “这是一百多年前,这是一百多年前”观看的时候,我不断地告诉自己。内心的职业性焦虑才慢慢消退下去。

   

2   院内感染——耻辱

 

         上海市医院协会每年召开年度医院管理学术大会。有一年的大会上,邀请一位国内大医院的院长作演讲。


谈及医疗质量管理理念时,那位院长举了一个例子。该院发生过一件医疗不良事件:一位外科博士,使用同一套手术器械,先后给两位病人进行清创缝合手术,中间未经任何器械消毒。


“这是医院的耻辱。”那位院长说。


是的。我们已经不是一百年前了。院内感染的疏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极大地损害医院的声誉。如果你回顾一下近十多年来卫生部(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所有全国通报批评文件,会发现其中有相当部分是针对院内感染事件的。


      其实,之所以感觉是耻辱,并非是担心随之而来的新闻抨击。而是因为,院内感染的后果极为严重:受害者往往不是一个两个,而是“论堆”。

   

3  院内感染——刨根问底

 

          我读研究生的时候,选修过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设的艾滋病研究课程。 


          有一次课,邀请北方一家传染病医院的护理部主任讲授。我记忆深刻的是,在那次课的提问环节,我向那位主任提过一个问题:“您觉得,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方面,经济因素的影响大吗?”


“当然大”她回答,“最近我们院领导说要节省开支,手套供应、消毒药剂都有削减。我们觉得很不应该。院感上要是出了事情,那损失可是很大的啊….


  影响院内感染的因素,很多很多。有的学者就简单地分类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这些原因,可能在偶然漂浮的灰尘上,也可能在医院的灵魂深处。


  按照现代医院的管理理念,一次医院感染事件发生之后,就必须用管理工具找出所有原因并改进,就是挖地三尺也要找出来。


  因为,人命关天。



(17世纪,巴黎的Hotel-Dieu医院,拥有1000张病床。他们用一块纱布连续为很多病人清洗伤口,结果造成所有病人伤口感染。该院截肢后死亡率高达60%。当时的文献评价该院:  “那是一个最大的医院,住着很多病人,同时也是一个最富有和最可怕的医院。)


(18世纪产科医院兴起之后,产褥热极为严重。当时的报纸评论说:产院引导产妇走向死亡之门。富人根本不敢去产科医院,宁可在家里生孩子。匈牙利医学家Semmelweis(1818~1865)着手进行细致调查,并订出产房的卫生要求:接生前为孕妇检查、或接生者都必须用漂白粉溶液消毒双手和产科用具。推广此措施后产褥热患病率与死亡率明显下降。1850年,他公布了产褥热的发生因素和预防办法,1861年他发表了《产褥热的病因、概念及预防》论文。这是论文首页。看得出,如今任何一条医院感染管控的操作规范,都是依靠无数人命总结出来的。)


(来一张帅哥图。美剧《尼克病院》里一百年前医生们的操作,曾让我各种看不顺眼...好吧,至少他们还知道术前刷手...)


(2011年,台大医院曾经发生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多位患者的院内感染事件。每一次严重的院内感染,都是让人极为痛苦并愤懑的时刻。对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来说,也是极为艰难的时刻。虽然艰难,依然要坚强面对,找出原因、并持续改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