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草木滋味 寻精神之根

 老沈阅览 2017-02-12

品草木滋味 寻精神之根

                      2017年02月11日       
《草木滋味》  周华诚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英团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草木生于大地,与大地一动一静,有一种流动、摇曳之美。《草木滋味》写草木,写的是一种草木精神。而周华诚则像个行为艺术者,以饱满的笔触回味着记忆中的江南风物。捧读之,有一种恬静、平和而又悠远之感。此感与风雅的书名相得益彰,描摹出一幅田园牧歌的图景。身在都市,品读 《草木滋味》,总有一种穿越心灵的力量在升腾。
  翰墨写乡情。《草木滋味》凝聚着乡土的精华,散发着草木的清香。在这里,草木不仅是画卷,更是精神上的慰藉。“砍柴郎识得好些野果,地稔,板栗,果公泡,山楂,茶泡,乌胖子,牛卵训子,乌桃,苦槠……”“地稔低调地趴在山坡上,静静地变成了紫红色。”《南方的野果》“挤挨在一起”,“山楂”、“茶泡”、“牛卵训子”、“乌桃”被周华诚巧妙地拼贴在一起,谓之“图画”,谓之“诗歌”。
  “忽然之间,红的变红,白的变白,黄的变黄,乌的变乌……”工整而对仗的文字,简约而有意境的插画,“羽化”一幅浪漫的、想象的乡村图景。“田畔种着的苦瓜一根一根垂挂在那里。青枣满枝,尚未变白。胭脂花在阳光出来前已悄然闭合,静待晚饭时重新打开。”这些既是叫人忘记尘世凡俗的事,也正是当下都市人的乡村想象,或者“心灵的归宿”。
  “像生活一样写诗,像写诗一样生活。”周华诚的《草木滋味》植根于土壤,有着丰沛的水系与根脉。垂丝海棠、木槿、梨花、螺蛳、蒴果、茄子、紫云英、棕鱼、地耳、醅糕……这些我们熟悉的,或者闻所未闻的名字,被周华诚赋予了灵性,繁华的都市,恬静的乡村,也皆各具特色; 田间孩子的嬉闹声,树丛鸟儿跳跃的身影,不论是动或是静,皆渗透着美,渗透着“自然”。
  《草木滋味》 多着眼于生活中的温情。西湖的船娘、一颗杨梅、雨后冒出来的地耳、枝叶、昆虫、泥土、小路……所有这些,不但贴近生活,还充满着人性的光芒;一花一草一鱼虫,不但正是周华诚所品味的草木滋味,还是周华诚极具美学敏感和人文气质的一种境界。俯仰之间,周华诚的《草木滋味》既描述了形而下的草木,又有形而上的精神气象与认知意义。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浮云流逝的岁月,落叶飘飞的日子,都随风而去。《草木滋味》从儿时的野果、美食、趣事等方面回味记忆中的江南风物,字句平和温暖,如清澈、干净的泉水,又浓烈如酒,韵味悠远。“既喜欢,就喜欢到厌为止。如果仍然不厌,那就是真喜欢。”窃以为,周华诚的文字有股潜隐、含蓄的魅力,即便创造了某种奇迹,也是藏踪蹑迹的,决不显山露水。
  温暖的乡愁,炽热的乡情。作家刘醒龙说,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美丽的乡村,乡村是每个人心灵的归宿。在“城市化”的晚风中,周华诚对乡土草木的依恋,从《南方的野果》《垂丝海棠……》《枳椇》《木槿》《梨花》《菜心……》《茄子》等篇章中足可以品出。常把对乡土草木的依恋“挂在心头”,偶尔品一碗木槿花汤,不仅是“味道相当不错”,更是对乡土乡情的眷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青狮”、“溪鱼”、“苦笋”、“去燕子河”,源自周华诚对乡土大地的诚朴热爱,“梅花都开好了……一盏暗香的汤”里洋溢着芬芳,既有诗歌意象的碰撞,也有自我情感的注入。避开城市的拥堵、烦躁与喧嚣,去读周华诚的《草木滋味》,去品味周华诚笔下的草木滋味,不但会使人感受到草木的飘逸、隽秀,整个人也会有种“羽化成仙”之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