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断奶没那么难!怎样给宝宝温和断奶不痛苦?

 我是天天开心果 2017-02-12

过完春节,很多妈妈要面临异地工作、与宝宝分离的痛苦了,断奶的问题就成了妈妈们的烦恼之最。怎样让宝宝断奶不痛苦,温和断奶有什么技巧吗?今天小鹤来好好给大家讲讲这个话题。


断母乳,别断配方奶


需要注意的是,断奶断的是母乳,而不是配方奶。


宝宝的奶量在4-6个月(还未添加辅食)达到最高峰,一天奶量在900-1000ml。随着辅食的逐步加入以及重要性逐渐增强,8个月的宝宝需要800ml奶,10个月以后需要600ml奶。


宝宝的奶类至少喂至3岁,条件好的家庭可喂至5岁。为宝宝提供好的早期营养基础,将为宝宝一生健康做好保障。

断奶首要工作


断奶,首要工作是选择一款与母乳无缝衔接的配方奶断奶能不能顺利,就在于宝宝能不能接受配方奶,断了母乳,却没有准备好宝宝喜欢喝的奶,当然是不靠谱的。接近母乳的配方奶如何选择呢?选择标准是口味清淡,配方接近母乳,宝宝喝了不容易上火。

最好的断奶法


最好的断奶法是自然断奶法。自然断奶法遵循四字原则——循序渐进,也就是逐步减少喂母乳的时间和量,代之以配方奶和辅食。婴儿从母乳过渡到固体食物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应该是逐渐的,而不是突然性的,所以大人要有耐心。


关于怎样断奶,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1. 慢慢延长哺乳的间隔时间


如果宝宝两个小时喝一次奶,妈妈可以慢慢延长到三、四个小时喂一次奶,或是用其他辅食来替代。这样,可逐渐减少宝宝喝母奶的次数,而妈妈也会因为宝宝喝得少而减少奶水。


2. 提前适应奶瓶喂养


1)满月之后就尝试给宝宝使用奶瓶喂养(每周2-3次),可以喂水或者配方奶,既不会造成乳头混淆,也能让宝宝尽早适应奶瓶,以备不时之需。


2)妈妈上班前提前一个月练习喝奶瓶,喝奶瓶时妈妈最好回避,在宝宝饿一点的时候给,或者从迷糊奶开始尝试。


3. 逐渐引入奶粉


1)刚开始只添加一顿,推荐上午或者中午时段添加;

2)引入奶粉三天后无任何过敏表现,可以再增加一顿奶粉;

3)如果妈妈奶量不足,考虑宝宝因为饥饿夜醒,可以尝试睡前加一顿奶粉,让宝宝一次吃饱后观察夜醒的情况。

断奶三十六计


从母乳换到配方奶,一时之间很多宝宝是接受不了的,没有妈妈身上熟悉的味道,或者选择的配方奶口味宝宝不喜欢,有些宝宝就会不适应。这时候妈咪们就要开动脑筋,用各种斗智斗勇三十六计来哄宝宝吃配方奶啦!


抛砖引玉:换杯子是个好办法,每次买个新杯子,她都会有兴趣喝上一杯;用大人的吸管宝宝可能会有兴趣喝奶。


暗度陈仓:等宝宝饿了的时候喂给他喝。或趁宝宝睡着了喂配方奶,迷迷糊糊中也能喝下一些。这属于无奈之举。


笑里藏刀:抱着宝宝喝一口母乳就一口配方奶,或者奶瓶上沾母乳,让他在初次接触配方奶时不抗拒。


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喂宝宝喝奶,想必很多妈咪们都操碎了心……


辅食要跟上,营养更全面


宝宝的辅食要做到丰富多样,营养才更全面(前提是已尝试过的不过敏的食物)。但很多时候,宝宝总是吃两口就不吃了,下次吃又得重做,很麻烦又浪费。小鹤教你们一个诀窍——用冰格来储存肉泥、蔬菜泥。


今天做一份牛肉泥,然后倒进一排冰格;明天做一份猪肉泥,又倒一排冰格;后天做一份三文鱼肉泥,再一排冰格;然后豌豆泥、胡萝卜泥、土豆泥、板栗泥各一排……放冰格冷冻成块后脱模,放入保鲜袋保存,每餐吃饭的时候取出一个冰格蒸熟就好,荤素搭配,营养全面。


宝宝今天不吃这个,可能就有心情吃那个,选择多,总有一款是他爱吃的菜!冰格可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储存食物,是个偷懒的好方法,但如果有时间做新鲜食物当然更好啦!

改变进食方式


进食方式上逐渐增加宝宝用杯子喝饮料、喝汤,用勺吃饭、吃菜的机会,淡化宝宝对吸吮的心理依赖,同时增加爸比和其他亲人的喂食次数。

妈咪陪伴还是回避?爸比是后盾


有人说,断奶时妈妈最好陪伴宝宝身边,不然宝宝在断奶的失落中,还要同时遭受没有妈妈陪伴的失落。这句话听起来有道理,只是实际操作性太难。断奶时宝宝难以避免各种哭闹,面对哭得声嘶力竭的宝宝,心再大的妈妈也扛不住啊,一不小心就前功尽弃了!


而妈妈不在身边,由其他家庭成员照顾时,宝宝反而忘了这回事。所以断奶期间,妈妈短暂地回避几天是有必要的,而这时候,爸爸们就充当了重要角色,爸比这个坚强的后盾,在此时要好好陪伴宝宝,有了爸爸这个玩伴,妈妈暂时离开宝宝也可以很安心。




星飞帆300g系列新年全新上线!

↑星飞帆2段300g/¥145

↑星飞帆3段300g/¥14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