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中医的阴阳

 lin-lian 2017-02-12

中医的入门,先从了解阴阳开始。

中国的哲学核心是“阴阳”哲学,简单来说:“阴”就是物质,“阳”就是能量。仔细想一下,宇宙间有生命的事物不就是一直在进行一种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吗?用中国的哲学来讲,就是阴阳的持续互转。以地球为例,我们乃以生存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太阳通过发光和发热把能量传递到地球上,地球吸收光和热,通过光合作用以及一系列的化学物理作用转化成植物、动物、矿产等等,地球通过公转和自转形成了气候,帮助地球吸收来自太阳的能量形成各种“物质”。例如向食物、矿产等物质都储存了经过太阳而来浓缩的“能量”。人类通过食用或者使用这些“物质”释放出“能量”,以供应人体使用和维持现代社会的运转。

万物生长靠太阳”,仔细想一下,我们乃以生存以及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现象都来源与太阳,太阳直接提供给地球是能量,而非物质。太阳的这个“阳”,便是我们所说的阴阳中的“阳”,把太阳中光和热储存起来变成物质,就是“阴”。

再进一步说: “阳”就是我们直接可以使用的能量,“阴”就是把能量体“浓缩”起来的存储单元,有形的物质一面,但不能直接使用,需要转化为“阳”才能使用。作为“阳”的能量体,也需要“依附”在“阴”上面才能保存。因此《道德经》云:“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意思是所有生命体都是依附着通过“阴”为载体,包存着一团“能量体”而存在的。仔细想来,这个描述适用于万事万物,尤其是我们人类,就是一个有形的物质躯体包容着一团能量体的“阴阳交合”之体。阴阳持续转化可以顺利转化,生命健康就得以维持。阴阳不能持续转化,生命即宣告结束。

中国的哲学讲:“阳为用,阴为体”,意指“阳”是能量体发挥着功能性运作的一面,“阴”是物质体发挥着物质性的一面

对人体而言,“阳”就是直接使用的能量体,例如我们行动要消耗能量,这属于阳,通常中医专业术语称作“气”。眼睛能看,耳朵能听,嘴巴能品尝出味道,食物需要能量来吸收消化,身体要有足够的温度来维持生理活动,这些生理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都是“阳”的范畴。另外,身体有形的如血液,各种津液、分泌物、毛发、骨骼肌肉等有形的一面都属于“阴”的范畴。
中国的哲学是“大道化简”的哲学,万事万物看起来复杂多样,但本质却是“阴阳”的变化。无论我们进行多复杂的活动,本质就是“阴阳”的变化和转化。因此《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中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意思是万变都不离阴阳转化的本质。

中国的古圣先贤把这种阴阳变化的本质和规律高度概括抽象到一部经典当中,称之为《周易》,所谓”生生化化谓之易”,“易”就是阴阳的变化的转化。从“易”字的象形文字看,上面一个日,下面像个月,实际就是阴阳的意思。《周易》历来被尊崇为儒家的首要经典,列为《四书五经》之首。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周易》版本,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亲自为其写序作传,并慨言,人生假使能早读懂《易》,便无大过错亦。

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所体察到的世界,有可以直接感触有形的物质一面,也有在发挥作用但不能直接体察的一面,例如能量,磁场、情绪、心情等。显化出来有形的一面在中国的文化中称作“阴”,无形未显化但发挥作用的一面称作“阳”。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戴维.波姆认为:宇宙以三个相互包蔵的层面体现:物质、能量和意义。世界的万物看起来复杂,但最终都是物质到能量,能量到物质的不断相互转化。中国人的哲学称之为阴阳的不断转化。余秋雨先生曾感慨,阴阳太极图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图腾,这个图腾反映了阴阳转化的普遍规律,适应于所有的事物。


四圣弘中医研修营(深圳)将于3月11日开营


研修营目标及课程大纲


1、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的研修课程分10次完成,每次3个小时。
研修目标定位为:用快速便捷、通俗易懂的方法了解中医,掌握阴阳五行的内涵和本质,掌握中医视角下的人体模型与疾病发病模式,初步掌握望闻问切的内涵和要点,初步掌握常见疾病的发病规律和原因。参与者可初步学会辩证施治的方法,应对常见疾病并开简单的处方。同时参与者可产生对中医学习的浓厚兴趣,学会传统的经典思维的思考方式来看待宇宙、人生与自我的关系。


2、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研修课程分20次完成,每次3个小时。
研修目标定位为:以研修中医经典《伤寒论》为主线索,穿插研讨《黄帝内经》所涉及到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合研讨《神农本草经》,掌握常用中药的药性和药理。参与者可通过本阶段的研修,掌握中医六经辩证的要旨,掌握疾病的变化规律,理解中医药方组合和含义,学会应对常见疾病并能为自身处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