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亨利·明茨伯格:什么样的理论是好理论

 QHSE数字化智造 2017-02-13

  

  没有什么比一个好的理论更具有实践价值,更有用。好的理论,不是来自已有的文献,更不可能来自“洋八股”式的琐碎的实证研究的堆砌,它一定是来自外部,来自于对管理实践的深描和洞察,以及对人类组织生活的哲学反思。

  不同于自然现象,人类社会的规律是一种主观性的社会建构,我们不一定非得要求开发出来的理论忠实地与现实世界保持一致。这就给了社会科学家以极大的自由度,可以创造出多样化的理论,超前性地启发管理实践。当然,理论家必须时刻反思自己的偏见和局限性,以免在理论构建的过程中走向乌托邦。

莱曼·波特和劳伦斯·麦克宾在1988年合作的文章中指出,接受调查的企业人士希望管理教育更加“实际”、更为“实用”、多一些“实践内容”。这样的呼声可谓多矣,但也可谓错矣。在职的管理者每天都在实地进行实践,他们不需要借助教育机构来获得更多实践经验。(至于那些刚出校门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学生,“现实世界”的圣杯就实实在在地存身于现实世界中。找份工作!)

教育是非实践性的;否则它就不是教育。教育必须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一些基本上(至少从传统的目光来看)属于非实际和非实用的概念。只有放开思想,暂且收起自己的怀疑,热情拥抱大胆的想法,激荡思维,改变思想,人们才有可能进步。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当然了,管理者必须“长于实践”,他们总归是要干事情的。但他们也必须善于思考。佼佼者独立思考,体现出斯特林·利文斯顿所说的独立性。庸才们则人云亦云——不是向他人学习,而是不过脑子的生搬硬套。他们从外部寻求管理的秘诀、成功的套路和必胜的方法,却不知道自己正在实践一个必败的公式。换言之,管理教育的一大核心目的是培养智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创造一种思考的气氛,用有趣的想法、概念和理论来激发学员,让他们深入地思考过去的经验。

在一些管理领域,理论是一个讨厌的字眼。这就颇为奇怪了,因为所有人,尤其是管理者,已经无法离开理论了,就像图书馆不能离开目录一样,背后的原因是相似的:理论帮助我们理解所面对的信息。正如有学者指出的:“经验本身是不够的。人们只能从经验中学到很少东西,但是假如有了一套归类和分析的方法,那就完全不同了。”

假如我们能够把所有的现实都装在脑袋里,那倒不错,这样做决定就方便多了。但天不遂人愿,人的脑袋没有那么大。于是我们给自己装备了理论或模型——能够简化现实,帮助我们理解信息的概念框架。那么,这些理论一定要当得起这个责任!大学,就是社会用来发展和传播理论的工具。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经嘲讽道:“那些对理论不屑一顾的实践派,虽然自诩不受任何知识分子的影响,但往往是某位业已作古的经济学家的奴隶。”换言之,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我们都在使用理论。所以,我们不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不同的理论之间,选择一些最能激活实践的理论。这是需要管理者们认真对待和学习的问题。

  

什么样的理论最能激活实践呢?它们具有如下5个关键特征:

  出人意料的理论

洞见性的理论能够让人们在看待问题时更加深入、富于想象力、不落窠臼,能够开阔我们的视界,让我们从新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老套的理论只会加深人们固有的理念,这样的理论不在少数,对我们也没有多大帮助,因为它们不会带来多少行为上的改变。有所助益的理论往往令人感到惊异,不是因为其本身的缘故,而是因为它们让我们意识到,以前自以为理解的问题其实别有洞天。例如,资本主义不是只有一种模式,世界上有多种各具特点的资本主义模式。这种理论基本上是颠覆性的,它完全推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启发人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虚假理论

理论本身是中性的。但是把理论奉为真理的做法则难免武断;这样的做法使学习变成了填鸭式的灌输。因为没有一项理论是永远绝对正确的。每项理论都由一些符号组成,一般来说是写在纸上的文字。这些符号不是现实,只是现实的简化,所以不可能是正确的。我们可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1492年,我们发现了这一真理:地球是圆的,不是平的。等等,再想一想。地球的赤道部分向外凸起,它的表面上还有无数隆起的高山。所以,地球不是完整的圆形,就像它也不是纯粹的平面一样。当然,用地球是圆的这一理论来解释船只在海洋上的航行比较合适,但造船的时候可就用不上了,有哪个造船厂会根据海平面的弧度来造船呢?造船的时候,我们只根据地球是平的这一理论就够了,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非常了不起,但牛顿的物理学原理在现实世界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替代理论

对于管理实践来说,替代理论可谓含义深远:我们使用某条理论,不是因为它们正确,而是因为它们有用,当然,是在某些情况下有用。因此,我们不应该在课堂上推行单一理论,推举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方式,或者坚持某些流行的“管理正确”。各种情况千差万别,不可一概而论。取而代之地,我们应该在管理课堂上把学员头脑中隐含的理论(即克里斯·阿吉里斯和唐纳德·舍恩所说的“在用理论”)引导出来,提供另外一些理论供他们选择,对同一种现象提出不同的解释,让管理者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自己的经验。换言之,说到理论,管理者需要的不是教条,而是几个可供选择的理论。

  激发思考的理论

要同时考虑几个相互冲突的理论可能不怎么安逸。要是只告诉我们“答案”就容易多了,要是这个答案又证实了我们以前的偏见,那就再好不过了。这可能会让你感觉不错,但这不是教育,况且这样做也会纵容不好的管理习气。正如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所说的:“一流知识分子的标准就是能够在头脑中同时持有两个相反的想法,还依然能够正常地思考。”要是管理者的头脑中能有两个相互冲突的观点就好了!对管理者来说,也许怀特海的话是最有益的忠告:“当力求简化,并置以怀疑”(Seek simplicity and distrust it)。卡尔·怀克的话更是一语中的——教育可以使用精简的理论也可以使用复杂的理论,目的分别是让人们省心和费心。对管理者来说,最糟糕的莫过于被灌输一些简单化的理论,以图让他们省心。悲哀的是,这可能是商学院最普遍的现象。当然了,让人费劲的复杂化课程可能也好不到哪里去。在管理教育上,怀克主张“简化的理论要能够激发思考,复杂的理论要能够娓娓道来”(simplicities that discomfort or complications that comfort)。

  描述性理论

最后,请注意我们刚才讨论的这些理论、模型和概念都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它们侧重于描述,而不是开药方;它们解释这个世界是怎样运转的,而不是说明它应该怎样运转。《管理百年》的作者克雷纳和迪尔洛夫曾津津有味地提到,在一次会议上,一些颇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师们被一个问题难住了:“商学院是在报道最佳范例呢,还是在引领最佳范例?”他们没有必要感到为难,因为这个问题是错误的。商学院的教授们也不应该做上述两件事。他们的角色是解释实践。正如怀克指出的,“人们确实想知道应该怎么做,但他们更想知道事情是怎么回事,怎样去理解一些事件”。

现在的管理者都快被药方淹没了。这些药方本身就是管理领域的一大问题,根本称不上是什么解决方案,因为各种情况之间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谁会到只卖一种药的药店里买药呢?那为什么管理者还去上一些课,那些课只教授一种方法,只提供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不是“战略规划”就是“股东价值”?管理者需要的是对问题的深刻描述,帮助他们洞悉问题的根本,然后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或想出一个对策。毋庸置疑的是,深刻的描述对于聪明的实践者来说是最有力的决策工具,因为没有管理者能够超越他们使用的概念框架。这是智慧的立足之地。

  来源:领教工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