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颖浩院士:为什么吴阶平精神在今天更显重要?

 昵称13975006 2017-02-14


对话背景:前不久是我国著名的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和社会活动家,新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吴阶平先生诞辰100周年。日前,由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主办的吴阶平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暨再版《吴阶平泌尿外科学》编委会在京举行。会议期间,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全军泌尿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亚洲泌尿外科学会前任主席、再版《吴阶平泌尿外科学》主编孙颖浩院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深情回忆了他与吴老交往的点滴,畅谈了他对传承、发扬吴老精神的感悟。








“三个为了”激励后辈


健康报:中国泌尿外科学学界很多人都与吴老有或多或少的交集,您与吴老有着怎样的交集?在您和吴老接触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什么?


孙颖浩:我与吴老的首次相识是在2007年的全军泌尿外科学术年会筹备期间。当时,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吴老正在上海调研,我邀请吴老到大会做报告,吴老欣然答应。尽管吴老是医学大家、大领导,但非常平易近人。他对医学、对同行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和责任。


在我担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时,学会有一次在山东烟台举办学术活动,当时也邀请了吴老参加。考虑到吴老年事已高,我们建议吴老参加完开幕式就退场休息。但年逾八旬的吴老执意坚持参加大会,他说一是想看看现在泌尿外科有没有新东西,二是想看看现在的年轻人都在做什么。


如何做一个好医生?吴老有一句名言: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三个为了”充满理想、信念和方法论,对我自己的行医之路有很大的影响。


健康报:吴阶平院士精神被概括为“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艺术的服务”,对此您如何理解?


孙颖浩: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医生中,吴老堪称事业发展成功的典范与楷模。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时代的吴老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求学时就非常优秀。吴老的成功不是偶然。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吴老的临床思维能力。当年,吴老通过深入研究,率先提出一侧肾结核,另一侧无结核的肾有积水,是因为一侧肾结核造成膀胱结核,引起对侧输尿管口狭窄,关闭不全及膀胱挛缩,从而导致对侧肾积水。这需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基本功,细微的一线临床观察和判断。第二是自信。除了日常诊疗工作,吴老还承担国家领导人的医疗保健工作。对于当时刚刚引入国内的新技术,如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他在学习掌握后,很快就用到病人身上。如果没有高度自信,这将很难实施。与此同时,吴老在行医细节中的处处用心,接诊病人中的服务艺术,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爱更在业界广为传颂。而这一切的落脚点就是“三个为了”。



用实际行动传承吴老精神


健康报:《吴阶平泌尿外科学》是吴老留给我们的宝贵学术遗产,也是我国泌尿外科学的“圣经”。此次《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启动再版工作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孙颖浩:我们用实际行动学习、纪念、传承吴老精神,我想其中重要的传承之一就是《吴阶平泌尿外科学》。我们这代人很多都是看着这部书学习、成长的,今天这个接力棒落到我们手上,我们倍感自豪、骄傲,更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认真梳理知识、总结经验、凝练文字,在精准传承吴阶平精神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泌尿外科事业。


孙颖浩(中)实施手术中


这次再版参考了世界最权威的《坎贝尔泌尿外科学》的编写特点,在第三版《吴阶平泌尿外科学》优势基础上,加以传承创新,希望新版的《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具备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创新性,成为泌尿外科在国内最权威经典的教科书、工具书、参考书。此次编写工作聚集了国内顶尖泌尿外科专家,都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他们满怀对中国泌尿外科事业的热爱和对吴老的景仰,自愿参与编写。编写中,我们尤为强调原创性,认真、积极地做好编写工作,是对吴老最好的纪念。


健康报: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继承弘扬吴老精神,推动我国泌尿外科事业再上新台阶?


孙颖浩:当下医患关系还不是非常和谐,在新的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下,继承弘扬吴老精神更显重要。现在,我们对人的评价、要求更侧重量化、数字化,对医生的评价也如此。吴老曾说,医生最重要的是爱心,对病人的爱,而我们现在对医生的临床工作量、发表的论文、申请的课题和基金谈得多,对医学事业战胜疾病的价值,医生从医的内心力量讲得少了。应该让医生回归人的本我,更多关注内心的力量。



没有情怀就没有责任


健康报:在您看来,目前我国泌尿外科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未来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孙颖浩:我国泌尿外科的临床操作技术层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少新技术操作比国外同行还漂亮。但中国泌尿外科学界在创新思维、科学性、严谨性上还需要反思。我们的源头创新还不多,拿出中国原创的新手术方式、器械、疗法,形成中国品牌,走向世界医学高地,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当然,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这是逐步提高的正常过程,要在发现问题后积极去反思、创新。


健康报:对加强青年医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您有何建议?


孙颖浩:作为军医大学的一名教授,我感到,现在高校培养出的精致、聪明的利己主义者是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国家兴亡精英都不关心,这是国家民族的悲哀。医学是一门与人打交道的学科,如果医生不了解病人的情感,不可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医学是艰苦的行当,医生也需要有良好的体能。现行的评价体系偏向功利化、指标化,出现了很多需要我们反思的地方。现在大家情绪讲得多,情感、情义、情怀说得少。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悲哀。没有情怀就没有责任,现在,尤为需要胸怀和情怀。吴老身上极少有负面情绪,这是内心修养的体现,不是简单地与知识、学问直接相关。


现在年轻医生掌握知识更多,学习技术更便捷,但有的东西不能丢,要肯吃苦、肯坚持。大医院医生工作繁忙,与病人沟通时间有限,但医生一定要多在病人身边,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这样病人才能够感受到你的关爱。当然,现在的年轻医生比我们当年压力更大,病人的信任少了,评价指标和体系也比我们那时复杂,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变革来破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