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是情人节,刷爆魔都各大中小学学习群和教育相关自媒体的不是情人节祝福,而是上海滩最知名的三大小学奥数杯赛(亚太杯、中环杯和小机灵杯)宣布停赛,是政府的减负政策! 看来政府这次是来真的了。可是真也好,假也好,政府的每一次折腾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一次灾难,最好的例子就是房产调控政策。
晋惠帝执政时期,有一年发生饥荒,百姓没有粮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消息被迅速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善良的晋惠帝很想为他的子民做点事情,经过冥思苦想后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于是,晋朝的各级官员,为了对皇帝表忠心,禁止老百姓吃草根和观音土….. 如今魔都的小学生减负,和1700多年前的这一幕是何等的相似!
以前我一直说,普通上海老百姓家的小孩比其它地方的小孩多一条路,即上海的普通老百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好的教育资源。虽然这条路很辛苦,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这是个希望,值得为之付出。如今这条路很有可能就要被堵住了。以后只有非富即贵的家庭,才能染指优质教育资源。
要真正解决魔都小学生负担重的问题,不是没有办法,但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任何问题都要找出其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才有可能根治,如果只是治标不治本,乱开方子,只会让问题越来越严重。可是,奢望一群“何不食肉糜”的特权阶级的官员,一群从来体会过普通老百姓孩子之苦、为什么会苦的官员,做出“治本”的政策,可能吗? 二三十年前,上海是高考的天堂,是学生的天堂,能在上海/北京上学,是全国人民都梦寐以求的事情。可如今,上海的小孩,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小孩,绝对是全国最苦的(当然这个苦不是指生活水平,而是在教育上的竞争压力)。魔都,已经成为幼儿/少儿教育的魔鬼之都。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造成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
第一, 大量外地高学历人员的涌入 最近20年,不仅是外地在上海高校读书的大学生大部分都留在了上海,同时在外地高校读书的很多高学历人员也来上海就业,不仅增加了上海的学生的总人数,同时也改变了上海学生的结构,即外地高学历家庭的比例大幅增加。这些家庭,大部分都是通过教育改变自己命运的家庭,所以对小孩的教育非常重视。所以,如今的上海已经不是上海人的上海了,而是全国人民的上海了。具体参见本公众号“你的要求真的不高吗”一文。
第二, 阶层固化和中产的焦虑 改革开放的前30年,中国的社会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各种机会层出不穷,阶层不明显并且没有固化,所以读书对很多人来说不是阶层晋级的唯一出路或者最好途径,读书好的最终结果不如读书差的情况比比皆是。现在的情况是阶层逐渐固化,特别是最近几年的房价上涨,加速了阶层的固化,从低阶层向上晋级的通道越来越窄,年轻一代若不能依靠父辈的资源积累,向上晋级的机会微乎其微。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现况就是老板的儿子依然老板,房东的儿子依然是房东,老百姓的儿子依然是打工的命。我们的下一代,高阶层的要留在高阶层,中间层低阶层的要晋级到高阶层或者稳定在中阶层,低阶层的要晋级的中高阶层,简单来说需要以下三种资源中的至少一种: 1、公共权力和政府人脉; 2、资本和商业关系; 3、知识和技能;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只有第三种资源才是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从而使得中低阶层对小孩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而小孩的教育,已经不是以前那种主要依靠学校和小孩自己的教育了,而是变成了整个家庭综合资源和实力的比拼了。在这种情况下,高层放弃高考(因为不需要通过高考来维持本阶层地位),低阶层放弃高考(大部分家庭没有实力来拼教育),中间阶层集体焦虑的现状。 上海很多中间阶层的家庭房产净值已经超过1,000万元,大部分超过700万元(100万美元),这在全球来说已经属于前1%高净值家庭,超过大部分美国家庭,但他们的生活水平完全不能和全球前1%资产净值家庭的地位相匹配,焦虑程度更是无以伦比,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房产价值是虚的(只有1-2套房产,还没法依靠房租来生活,并且很多家庭还有不低的房贷,并且房价里面还有泡沫),而现实社会是前两种资源的家庭优势越来越明显,从而使得中层家庭不得不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第三, 上海的幼升小和小升初制度 上海的幼升小和小升初制度,是到导致上海父母焦虑、小孩负担重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这个原因不解决,任何措施不仅不能减轻小孩的负担,反而有可能起反作用,就好比我们的房产调控政策。 在很早以前,上海的小学和中学都是公办的,即使有民办的,也是民办的比公办的差,一般的家庭,在义务教育阶段,也不会为了小学和初中而搬家的,大家通过中考的筛选,进入不同档次的高中,而市重点高中之间的差别,也不是特别的大。但现在,不仅高中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并且在初中和小学阶段,更是出现了择校成绩远远好于公办学校的民办初中和民办小学,而传统的名牌公办初中和为了和民办初中竞争,也是开设了各种各样的特色班(好班)。
上海的现状是,无论是民办初中,还是传统公办初中名校的特色班,都是要考进去的,而上海没有统一的小升初考试,那么这些学校如何来挑选生源呢?社会上的奥数竞赛成绩,英语证书,就成了名校选择生源最重要的参考之一。除了杯赛的奖项,这些名校也有各种各样的筛选性质的考试(包括但不限于小五班、神秘考、千人考等),显然这些考试的难度是远远超出学校的教学大纲。小孩只有课外去学这些知识,才能够有机会进入这小名校。
上海的另一个特色是幼升小,由于好的民办小学都是要考(面试)进去的,同时由于民办小学的校内学习难度和进度远高于公办小学,所以很多的魔都家庭,从小孩进入幼儿园开始,就在为幼升小做准备了,中班开始更是每天3个小时以上的学习量。
由此可见,只要幼升小/小升初的制度没有变化,即筛选性质的入学,那么魔都小孩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减负。校内的减负,只会使学生的负担越简越重,因为校内减掉的,校外要补回来,很多时候还是加倍地补回来。 现在来看看政府的减负政策是什么?政府的减负政策简单的来说就是:叫停竞赛、整顿机构、规范招生。所谓的“规范招生”,规定初中招生不可以收简历,不可以看竞赛证书,不可以书面考试,不可以提前招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面试来挑选生源。简单说,好学校可以挑选生源,但只能通过短时间的面试来挑选。
这个政策的结果是什么?我们分两种情况来进行分析:
一、政策被严格执行 如果报名的都有机会面试,那么每个人面试的时间估计只有几分钟。那么大家想想看,名校通过几分钟的面试来挑选生源,是普通老百姓家的子女会被挑中,还是权贵家的子女会被挑中?智商超高50的都会明白,我就不多说了。如果面试名单要经过筛选,那么筛选的标准是什么?我想大家心里都清楚得很。
二,政策被打折执行 以往公开、半公开的操作,将全部转到地下,条子、小五班、神秘考、知名小学的推荐,将成为初中名校挑选生源的最要方式。 1、受益最大的依然还是权贵家庭,条子生; 2、杯赛变成了综合测试,以前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变成了A级、B级、C级,只要初中名校认这个,就是换汤不换药; 3、占市场绝大部分的没有办学资质的机构被清理掉后,剩下的几家大机构将大幅提高价格,赚得盆满钵满,中小机构变成只为少数人提供服务的私教,价格也必然是大幅提升,结果是只有少量经济实力好的家庭才能享受机构和私教的服务,经济条件差的家庭将被排除在社会教育资源之外; 4、民办小学和知名公办小学将更加热门。由于不能公开筛选生源,初中名校将更多地从知名小学录取生源,普通小学学生进入初中名校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民办小学入学竞争更加激烈,条子生比例也将增大,知名公办小学的学区房价格进一步上涨;简单一句话,普通老百姓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更难了。以前普通小学,甚至菜小的小孩,通过努力拿到奥数和英语证书进入初中名校的例子很多,以后估计连门都找不到了。 所以说,这次的减负政策,是对普通老百姓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权力的赤裸裸的剥夺。
(未完待续) |
|